在山西農業大學的實驗室里,一株株藜麥幼苗在恒溫箱中舒展葉片,仿佛在訴說著生命成長的奧秘。這里,是董艷輝默默深耕13年的科研“戰場”。作為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執著專注的精神在藜麥研究領域披荊斬棘,為山西小雜糧產業帶來新希望。
“盡管藜麥在我國規模化種植僅十余年,但通過科研人員持續攻關,這一‘新作物’已釋放出巨大的產業價值與社會效益。”6月3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董艷輝時,他如是說。
藜麥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因耐旱、耐寒、耐鹽堿,被譽為“糧食之母”和“營養黃金”,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籽粒食用歷史已有近7000年。山西省自2008年引進試種,2012年忻州市靜樂縣首次試種成功,藜麥在黃土高原落地生根,讓董艷輝看到了產業潛力。然而,國內藜麥品種單一、抗逆性弱、產量不穩定等問題,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
“要讓藜麥在山西扎下根,必須培育出適應本土氣候的品種。”董艷輝堅定地說。2017年起,為滿足市場需求,董艷輝團隊開始聚焦黑藜麥的抗逆性和營養價值開展系統選育。他們從國內外搜集大量藜麥種質資源,運用EMS誘變、雜交、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篩選出高抗倒伏、高黃酮含量的黑藜麥品系。
歷經8年不懈努力與反復試驗,2024年山西省第一個黑藜麥品種“晉藜3號”成功通過認定,2025年該品種轉化給山西晉穗五糧種業有限公司,成為山西省首個實現成果轉化的藜麥品種。目前,該品種已在山西、內蒙古、青海等地推廣種植,畝產較傳統品種提升15%以上,累計面積超萬畝,畝均增收超300元。
“晉藜3號”作為山西首個黑藜麥品種,其培育過程充滿挑戰。例如,為防止藜麥之間的雜交,董艷輝團隊通過反復對比各種材料,獲得了藜麥目前最佳的套袋材料。“它不僅能讓內部水汽透出,還能有效阻隔外部花粉,完美解決了難題。”董艷輝表示,這項套袋技術的創新,為“晉藜3號”的高純度提供了關鍵保障。
作為山西藜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董艷輝深刻認識到科研成果的價值在于服務產業發展。他積極投身藜麥產業相關工作,為推動藜麥產業進步貢獻力量。
在標準化建設方面,董艷輝親自起草了《藜麥原種生產技術規程》《藜麥套袋純化技術規程》等多項地方標準。這些標準為藜麥的標準化種植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有助于提升藜麥種植的整體水平。
為了讓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廣大農民,董艷輝多次深入鄉村,在田間地頭開展藜麥相關知識科普。他結合實際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農民詳細講解藜麥的品種特性、種植技術、田間管理要點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知識。通過這些科普活動,農民對藜麥種植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夠更加科學、規范地進行種植。這不僅提高了藜麥的種植效率和產量,還降低了農民買錯種子的概率,避免了種植損失。
此外,董艷輝還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在他的努力下,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晉穗五糧種業有限公司、青海海西州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共同構建起“品種選育—技術推廣—市場轉化”的全鏈條體系。目前,由董艷輝團隊參與育成的“晉藜3號”已進入市場化推廣階段,憑借其優良特性,成為高寒地區農民增收的新選擇,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董艷輝表示:“我希望學生們既能‘鉆得進實驗室’,潛心鉆研科研問題;也能‘走得出田間地頭’,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近幾年,董艷輝帶領團隊在山西藜麥種植區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活動,累計舉辦培訓20余場次,培訓農戶及企業人員達1000余人次,提供技術指導100余次。他們的足跡遍布全省多個藜麥種植重點區域,包括忻州市靜樂縣、繁峙縣、五臺縣以及朔州市朔城區、大同市天鎮縣等地。
董艷輝的實驗室里常年活躍著青年學子的身影,他們在這里潛心鉆研、探索求知。他主導的“藜麥種質創新與生物育種”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成功獲得山西省科技創新人才團隊(青年)項目立項。這一立項為該研究工作的縱深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董艷輝團隊在藜麥研究領域成果豐碩。在品種選育方面,已成功獲得4個經認定的藜麥品種,這些品種在產量、品質、抗逆性等方面表現出色,為藜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種質資源。在人才培養上,團隊注重梯隊建設,正在精心培養6名研究生,同時著力培養3名研究方向帶頭人,為團隊的長遠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此外,董艷輝團隊在科研創新方面也成績斐然:已授權4項國家發明專利,涵蓋藜麥種質創新、生物育種等關鍵領域,為產業進步提供技術支撐;5項成果通過專業評價,多項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居藜麥研究領域領先地位。在董艷輝指導下,團隊首次獲精準雜交技術專利,研發的藜麥套袋技術有效解決純化難題,推動育種進程,還較早摸索出藜麥EMS誘變條件并獲專利授權。
從實驗室的基因圖譜到田間地頭的豐收景象,董艷輝用13年詮釋了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團隊選育的“晉藜1號”“晉藜2號”“晉藜3號”累計推廣面積超3萬畝,新增經濟效益巨大。
“藜麥是山西小雜糧的一張新名片,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培育好品種,更要讓藜麥成為鄉村振興的‘金種子’。”董艷輝說。如今,他的團隊正與玻利維亞國際藜麥中心開展合作,計劃引進更多優質種質資源,為山西藜麥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一粒粒黑色的藜麥籽粒正孕育著新的希望,董艷輝和他的團隊也將繼續書寫屬于中國育種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