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回升,黃河岸邊的呂梁市臨縣磧口鎮紅棗種植區迎來了春耕時節。棗樹枝條竄出嫩紅的芽苞,合作社的棗農們正忙著修剪果枝、耕地施肥,為老棗樹刷白防蟲,給新栽果苗澆灌春水。田間地頭鋤頭翻飛、農用車穿梭往來,一派生機勃勃的農忙景象。棗林深處,山西磧口紅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永珍撫摸著虬勁的樹干,目光灼灼如少年。這方水土養育了他,如今他正用滿腔赤誠與智慧,讓家鄉的紅棗變成鄉親們致富的“金鑰匙”,鋪就一條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擁的振興路。
“旱棗澇梨”,臨縣地處呂梁山脈與黃河臂彎之間,得天獨厚的沙質土壤與溫潤氣候,滋養了千年棗鄉的美名。紅棗,是刻在陳永珍生命里的印記。他忘不了童年貧瘠歲月里,正是房前屋后那一顆顆甘甜的紅棗,默默滋養了鄉親們的健康體魄。“為耕者謀利,為食者謀福”——這樸素而滾燙的信念,成為這名共產黨員心中不滅的星火。
2010年,懷揣改變家鄉紅棗產業“小散弱”、好棗賤賣困境的決心,陳永珍毅然返鄉創辦企業。創業維艱,起步便是深壑。建廠房、購設備,資金“捉襟見肘”。他四處求援、刷盡信用卡,連一把掃帚都舍不得買,硬是用廢棄的水泥袋扎成掃把清理工地。最困頓時,一天僅食一餐,露天夜宿,與星辰黃土為伴。其志其誠感召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打動了時任縣領導。一位干部甚至毅然抵押自家房產為企業貸款。“有這樣的好干部,是百姓之福!”多年后提及,陳永珍眼中依然泛起感動的淚光。正是這份來自各方的信任與托舉,支撐他將在當時堪稱天文數字的500萬巨資——義無反顧地投向廠房與現代化設備,在黃河岸邊扎下了產業興農的第一根樁基。
“好山好水育精品”。陳永珍深諳,品質是品牌的生命線。他力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結模式:棗農享有棗林30%收益權,其余歸公司與合作社。這一創新機制,既穩保了優質原料“源頭活水”,又為千百棗農開辟了增收的“陽光大道”。
“磧口紅”品牌旗下產品,從源頭即恪守自然之道:棗園禁用染色劑、殺蟲劑、保鮮劑等化學物,加工全程物理處理,無添加香精,確保每一顆紅棗“原汁原味、原生原態”。對品質如工匠般的執著雕琢,讓“磧口紅”駿棗等產品屢獲殊榮:山西省十佳品牌、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綠色食品認證……榮譽墻上星光熠熠,印證著市場對這份純凈與匠心的認可。
然而,市場風云變幻。前些年紅棗價格低迷、棗園棄管,古棗樹甚至遭砍伐。陳永珍憂心如焚,卻敏銳洞察到危機中的轉機。2018年,乘著鄉村振興戰略東風,他創造性打造“磧口紅生態科教采摘園”。這里不僅是休閑觀光樂園,更是古棗樹的“諾亞方舟”——圍欄保護、掛牌銘記、名人認領,一系列舉措讓虬枝滄桑重煥生機。園區更肩負科研科普重任,成為紅棗產業涅槃的智慧引擎。
與此同時,他力排眾議,大膽探索“紅棗樹嫁接酸棗”的妙方,并于2020年在磧口鎮流轉托管數百畝土地實踐。此舉既保住了棗樹根基、守住了水土,更因酸棗仁巨大的藥用價值(養心補肝、寧心安神)而開辟全新藍海市場。“磧口效應”由此命名,陳永珍被中國林學會聘為“鄉土專家”。他精心培育的“磧口紅1號”“磧口紅2號”酸棗,憑借獨特口感、豐產特性及高藥用價值,成為市場新寵,誓將呂梁沿黃流域打造成全國矚目的酸棗產業高地。
“一招鮮”難行遠,多元發展方能步履堅實。以紅棗為核,陳永珍不斷拓展版圖:棗夾核桃、黃河灘棗、棗木香菇、小雜糧等30余種產品琳瑯滿目;中藥材種植、林下養殖等新業態生機勃勃。企業擁有現代化干鮮果加工車間、保鮮庫、烘干房,產業鏈條不斷延展、夯實。
這條日益寬廣的產業之路,最終指向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陳永珍帶領團隊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技能培訓、工廠就業等多重渠道,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緊密聯結。數年來,企業持續帶動當地農民增收,成為省級扶貧龍頭、臨縣“一縣一業”標桿,被山西省農業農村廳評定為“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一枚枚小小的紅棗,聚合起眾志成城的力量,真正化作了鄉親們口袋里的“金元寶”與鄉村振興的“強引擎”。
站在磧口古渡,望黃河滔滔,看棗林如畫。陳永珍堅守“為耕者謀利,為食者謀福”的誓言,在黃土高原上書寫了一個赤子情懷與市場智慧交相輝映的生動故事。這條生態優先、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的振興之路,正如同母親河畔那生生不息的棗林——根,深扎于養育它的厚土;葉,蓬勃伸展擁抱時代陽光;果,終將回饋以大地最甜蜜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