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錘子、榔頭齊上陣;室內,瓷器鋦釘、古籍補綴仔細“打磨”著……6月5日上午,2025年度“技能山西”職業技能大賽——全省文物行業技能競賽在太原開幕,來自全省的文物修復師們屏氣凝神,在方寸間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來自晉中市榆社縣職業中學古建專業的趙戰海正用鋸子鋸一塊木料,雖然是第一次參賽并無經驗,但搭建“斗拱”這一考題他在學校里曾多次練習過,便沒有那么緊張。小伙子有條不紊地對木材進行加工和搭建,很有“匠人”的風范。賽場外圍,榆社縣職業中學、省級鄉村工匠名師白玉銀觀看著學生們的比賽,他曾多次參加省內重要文物的修復工作。他告訴《科學導報》記者:“這些孩子雖然在學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訓,但和成熟的工匠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在瓷器文物修復區內,選手們的修復“盲盒”全部是明代白底褐彩瓷碗。“碗是一種實用類器物,這種碗存世量較大,出土自霍州窯,來源單一,病態相同,缺損均在二分之一內,非常適合作為此次大賽陶瓷文物修復的比賽題目。”工作人員介紹道。
陶瓷文物的修復步驟一般是清洗、粘接、補配、作色、補繪畫面、封釉。比賽現場,選手們對作品完成清洗后,開始用各自熟悉的方法對陶瓷文物進行“取模補配”——將蠟片用風槍吹軟化,輕輕貼合在陶瓷文物的完整處,一點點塑形,完全貼合之后降溫冷卻,再小心翼翼慢慢取下蠟片,就得到了一個完整的模型。之后,將這個模型平移到文物缺失部位繼續下一步的修復工作。
“取模補配的工作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工作人員說。比賽區域中有一個盛放廢料的容器,里面堆積的蠟片都是選手做壞的。在室溫20多攝氏度的環境中,蠟片在冷卻后依然較軟,一取就變形,選手必須反復多次一點點取,稍有大意,貼好的蠟片就破損報廢,只能再次重復之前的步驟。
據了解,正常修復一件本次比賽使用的陶瓷文物需要1周至1個月的時間,而大賽僅有10個小時的修復時間,最終并不是所有選手都能完成修復。“讓新手感受大賽,歷練自己;讓老手展現技藝,提升自我,這是舉辦這次大賽的意義之一。比賽中,無法完成文物修復也是一種成長和鍛煉。”賽場工作人員說。
“文物傳承離不開文物修復師的傳承,每一位修復師都堪比‘文物醫生’,望、聞、問、切,根據文物存續狀態,給它們診治修復,讓老寶貝們恢復狀態。”總裁判長、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研究館員賀大龍介紹,本次競賽以“保護文化遺產 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旨在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建,全面提升文物行業從業者的專業技能水平,為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