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從集中性教育向常態化教育延伸,是應對意識形態風險、鞏固執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當前部分黨組織仍存在重形式輕實效、重灌輸輕轉化等問題,亟需通過制度重構破解“學用脫節”困境。本文聚焦制度供給與執行效能,探討如何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嵌入黨的治理體系。
歷史虛無主義以解構敘事動搖黨的執政合法性,其本質是通過否定歷史必然性消解政治認同。制度化黨史學習教育通過構建完整的歷史解釋框架,在三個維度形成防御體系:一是確立“四個選擇”的歷史敘事主線,強化發展道路的正當性;二是以百年奮斗重大成就批駁“歷史終結論”,彰顯制度優越性;三是通過精神譜系傳承塑造集體記憶,形成抵御錯誤思潮的認知共同體。
在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黨史學習教育承擔著雙重功能:既是政黨文化的再生產機制,通過紅色基因傳遞保持組織特質;又是治理經驗的萃取平臺,將歷史智慧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這種歷史與現實的辯證關系,要求建立歷史經驗與現實治理的對話機制,使黨的創新理論與歷史實踐形成解釋閉環。
當前教育內容存在結構性缺陷:時間維度上偏重革命史而弱化改革開放史,空間維度上強調全國性敘事忽視地方黨史特色,主體維度上采用統一教材難以滿足不同群體認知需求。這種供給失衡導致教育內容與黨員日常經驗疏離,削弱歷史教育的現實解釋力。
現行組織模式陷入兩難困境:強調政治紀律保障參與率,卻催生被動應付心態;倡導自主學習又面臨參與動力不足。其制度根源在于考核體系重過程輕結果、重形式輕轉化,未能建立學習成效與個人發展的實質關聯,導致黨員在“政治任務”與“真實需求”間產生認知割裂。
現有評估體系存在三重局限:指標設計停留于知識記憶層面,缺乏價值內化程度的測量工具;評估周期與教育成效顯現規律不匹配,短期考核難以捕捉行為改變;反饋機制缺失使評估結果無法轉化為改進依據。這種測量失效導致教育質量陷入“黑箱”狀態,制度優化缺乏數據支撐。
建立兼具統一性與靈活性的內容體系,中央層面統一編制基礎學習模塊,聚焦黨的歷史決議、精神譜系等核心內容;地方層面鼓勵挖掘本土紅色資源,開發特色教育產品。同時設立專門的內容更新委員會,按期對教材進行系統性修訂,及時將最新理論成果、重要實踐經驗納入學習內容,避免教育素材滯后于時代發展。
構建組織約束和個體成長的雙重激勵模式,需在組織層面,將黨史學習成效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硬性指標,建立學習積分與職級晉升的量化關聯機制;在個體層面,通過專題培訓和案例教學等方式,引導黨員將歷史思維運用到矛盾調解、政策宣講、基層治理等具體工作場景中,讓學習成果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包含認知、情感、行為三維度的評估框架:認知維度考察歷史規律把握程度、情感維度測量價值認同強度、行為維度追蹤服務群眾實效。同時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黨員學習行為畫像,記錄學習時長、互動參與、實踐轉化等數據,并實行的長周期考核,克服短期考核難以捕捉教育成效滯后性的弊端。
制定黨史學習教育資源配置國家標準:明確各級黨組織經費投入占黨建經費的比例,規定專職教師與黨員數量的配比標準。建立全國紅色教育資源云平臺,實現教育基地、數字檔案、專家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實施“紅色講師”資格認證制度,定期開展教學能力等級評定,確保教育質量可持續提升。
黨史學習教育的制度構建本質是政黨文化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通過建立內容動態供給、參與持續激勵、效果科學評估、資源均衡配置的制度閉環,方能實現歷史教育從政治任務向治理能力的質變,為黨長期執政筑牢歷史根基與文化根基,真正把黨的歷史優勢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際能力。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