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呂梁孝義市兌鎮鎮石像村的“報國亭”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莊嚴肅穆,這座見證過抗戰烽火的歷史地標,已成為石像村傳承紅色精神、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如今,這個曾以“抗日模范村”聞名的英雄村落正以紅色文化為紐帶,串聯起歷史記憶與時代發展的脈絡,勾勒出“紅韻流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新圖景。
石像村坐落在牛頭山的半山腰,黃土高原風格的窯洞依山勢而建,四周群山環繞、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村內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過,為村莊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抗戰時期,僅有90余戶人家的石像村,就有108名青壯年踴躍參軍、23位英烈為國捐軀,演繹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感人場景。
當時,村民們冒死傳遞情報、捐糧捐物支援前線,用熱血鑄就“抗日模范村”的不朽豐碑。“為了紀念石像村的歷史貢獻,政府為我們村修建了‘報國亭’,擴建了‘抗日模范村紀念館’。2024年,政府又投資130萬元完成紀念館升級及周邊設施改造。”石像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白天全介紹說,新建的智慧導覽系統與生態停車場,讓紅色教育基地更具吸引力。
說著,白天全指引《科學導報》記者走進了紀念館。館內分“詳情簡述”“浩氣長存”“壯心不已”三大主題展館,通過300余件文物、場景復原及多媒體技術,全景再現了軍民同心抗敵的壯烈史詩。
石像村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推出聆聽英雄故事、高唱紅色歌曲、重溫入黨誓詞“三個一”紅色體驗項目,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首屆兌九峪紅色文化文藝展演”的成功舉辦,更讓石像村成為區域性文化地標。在文化IP開發上,清末民初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馮紀川故居“三院一祠堂”修復工程即將竣工,抗日模范村的事跡將以“實景劇場+研學課堂”形式呈現;配套建設的民宿、茶社、書吧等設施,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歷史溫度。“紅色旅游+鄉村研學”的融合模式,預計村集體年增收超50萬元。
在紅色文化引領下,石像村探索出“黨建+生態+治理”的鄉村振興路徑。通過黨員“三亮行動”(亮身份、亮承諾、亮責任),86名黨員分片包戶,帶動村民清“四堆”、植綠樹、美庭院,累計清理垃圾200余噸,新增綠化面積20畝,打造“美麗庭院”35戶,紅色文化宣傳欄、主題文化墻等陣地建設,將“愛國奉獻”“文明新風”融入鄉村肌理。黨群服務中心升級后,整合24項便民服務事項,設立“一老一小”照料專區,累計開展助老助殘、政策宣講等活動20余次,成為群眾“家門口的紅色服務站”。
石像村致力于將紅色遺址與梯田花海、溪流濕地串聯,形成“四季有景、全域可游”的生態格局。目前,貫穿全村的“紅韻綠廊”景觀帶正在建設。“我們還計劃推出‘抗戰主題’沉浸式劇本殺,開發‘紅色記憶+綠色采摘’親子游線路,讓年輕人在體驗中傳承歷史。”白天全介紹說,下一步將引進文旅運營團隊,完善“吃住行游購娛”配套設施,重點打造面向中小學生的研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