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理念強調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強調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只有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才能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自然環境、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各具特色。不同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造就了56個民族之間各異的風采。民族團結合作是各民族相處的核心力量和基石,體現了各民族間的相互尊重、互助合作和共同奮斗的精神,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全國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民族間的團結合作。”只有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才能確保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首先,民族團結合作可以促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為共同富裕提供強大的支持。其次,民族團結能夠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和互助支持,強化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和認同感,增強共同體的內部聯系和穩定性,能夠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民族團結合作也能夠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文化傳承與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共同富裕理念的重要支撐。通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文化支持。
中華文化推崇“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賢圣人孔子亦是重視“和”即團結。孔子所描述的“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即滲透著當代共同富裕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強調人倫道德、仁愛之心、君臣之義、父子之情等價值觀念。這種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對于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共同富裕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念,如尊重長輩、孝道、誠信、團結這些價值觀念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共同富裕至關重要。通過傳承與弘揚這些價值觀念,可以培育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質,增強社會凝聚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其次,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來源。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力量,形成團結奮進、共同富裕的合力。
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僵化的固步自封,而是可以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可以激發民族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推動社會向著更加繁榮和富裕的方向前進。
共同富裕理念著眼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繁榮,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則需要各民族共同推動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經濟的繁榮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可以有效提升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物質富裕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使人們能夠享受到更高質量的生活,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從而增強對共同富裕的認同和支持。當人們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幸福感的增加時,更容易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和發展,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其次,物質富裕的實現可以有助于減少社會內部的不平等現象,縮小貧富差距,增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感。這有利于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和發展。最后,當一個民族的整體物質水平得到提升時,民族成員會更加自豪和自信,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這種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助于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鞏固,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物質富裕為民族團結和和諧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當社會各階層、各族群都能夠分享到發展成果時,民族之間的矛盾和分歧就會減少,團結合作的氛圍會更加濃厚,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和發展。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目標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意識層面。意識對于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實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共同富裕的實現起著促進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首先,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當全體民族成員都能夠團結一致,共同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時,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就更加穩固。其次,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安全。當各民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矛盾和分歧,而是團結合作、和睦共處時,社會就更加和諧穩定,可以有效預防和化解各種社會動蕩和沖突。再次,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助于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當全體民族成員都能夠團結奮斗、共同發展時,國家就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如詩詞、書畫、音樂、戲曲等。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以傳承和弘揚這些經典,讓更多人了解、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豐富文化遺產,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增添獨特魅力。
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以加強民族成員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形成全體民族共同傳承和弘揚文化的共識。其次,共同體建設能夠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交流互鑒。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倡導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同時也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的文化多樣性。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以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最后,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產業的寶貴資源,可以成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靈感來源。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教育體系的完善。人才缺乏是阻礙民族地區發展的一大關鍵因素。因此,優化教育體系,為民族地區輸送優秀人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緊密相連。
首先,教育是促進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渠道。通過教育,可以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實現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各民族間不應該存在界限,通過教育,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之間的歷史和文化,促進民族間交流融合。其次,教育是培育高素質人才和具有社會責任感公民的重要途徑。通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為民族地區的人才輸送打好基礎,加大力度為民族地區培養輸送更多的青年人才,使鄉村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都擁有良好的青年人才支撐,更好地補短板、強弱項。最后,教育是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能夠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了全體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念的認同和凝聚,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引領,提供了統一的、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念框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取向之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在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共同努力,可以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了三個層面價值引領。其中,國家層面中“富強”居于首位,共同富裕強調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實現意味著消除貧富差距,國家富強。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理念相契合。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互助,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強調了和諧的互助精神。在這種精神引領下,全體人民能夠更加團結一心,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而努力奮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實踐,通過教育和實踐活動,如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具體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和國民思想中,使之成為指導人們行動的價值觀念。最后,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形成“和而不同”的社會結構。這種結構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倡的“和諧”“公平”“正義”的深化和廣泛推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幫助構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目標是一致的。
基層治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通過加強基層治理,可以促進社會各界的良性互動、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穩定,為各族群眾之間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加強基層治理對優秀干部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要強化理論學習,加強基層干部的理論學習,使其掌握黨的基本理論、方針政策、基層治理知識等,增強其政治覺悟和理論修養,提升履職能力;更要培養基層干部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教學、案例分析、模擬演練等方式,提升干部的組織管理、危機處理、決策能力等實際操作技能。其次,基層治理也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層治理機構能夠更直接地了解民族地區的資源狀況和需求,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與配置,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分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加強基層治理促進各族群眾交流合作,可以更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實現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目標。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