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升。高階思維能力涵蓋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方面,是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梳理信息以及辯證思考的能力至關重要。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圍繞“讀書明智\"主題,要求學生“根據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為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本文以該單元的《古人談讀書》《憶讀書》和《我的“長生果\"》為例,深入探討可視化圖表在信息梳理和高階思維培養中的應用。
一、高階思維的內涵與重要性
高階思維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Bloom)在其《教育目標分類學》中提出。布魯姆將認知領域劃分為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其中,分析、評價和創造屬于高階思維范疇。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看,學生的學習并非是對知識的簡單接收,而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高階思維正是這種主動建構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它要求學生在復雜情境中,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高級認知能力來解決問題。這種思維過程超越了單純的知識記憶與理解,促使學生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進而形成獨立見解和創新解決方案。
新課標著重強調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和創新表達的能力,這與高階思維的核心目標高度契合。語文教學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更是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學生在閱讀、寫作和交流過程中,需要運用高階思維能力去理解文本、表達觀點以及解決問題。正如杜威的“做中學\"理論所倡導的,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實踐中鍛煉思維能力。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終身學習筑牢根基。
二、可視化圖表在高階思維培養中的作用
可視化圖表是將抽象信息轉化為直觀圖形的有效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信息。常見的可視化圖表包括時間軸、表格、思維導圖等。依據雙重編碼理論,人的認知系統存在言語和表象兩個相互關聯的編碼系統,可視化圖表能夠同時激活這兩個編碼系統,使信息的存儲和提取更加高效。在語文教學中,這些圖表以結構化方式呈現信息,助力學生梳理文本內容,提升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繪制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厘清文章的結構和邏輯關系;制作時間軸,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運用表格則可以對比不同文本的觀點和寫作風格。
可視化圖表具備多種功能,不僅能夠簡化復雜信息,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首先,可視化圖表能將抽象概念具象化,讓學生更易于理解。例如,對于“因果關系”或“遞進關系”等難以用語言清晰表述的概念,通過圖表形式能夠更直觀地展現。其次,可視化圖表有助于學生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以學習《憶讀書》為例,學生借助時間軸能夠清晰了解冰心奶奶各個階段的讀書經歷,進而更好地理解其人生軌跡。最后,可視化圖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比如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學生可依據自身理解和興趣,自由選擇不同分支和節點,形成獨具個性的圖表。
三、可視化圖表在高階思維培養中的路徑
(一)初步信息梳理,建立基礎認知
可視化圖表在信息梳理階段的主要作用是協助學生將文本中的關鍵信息進行分類和整理,構建初步的認知結構。例如,在《古人談讀書》的教學中,教師借助表格形式,引導學生提取每句話的核心觀點并簡要總結。這種圖表化梳理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迅速抓住文本重點,還為后續的深入分析奠定堅實基礎,讓學生對文本形成整體把握,避免遺漏重要信息。
(二)深入信息分析,挖掘內在邏輯
在完成初步信息梳理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剖析圖表中的信息,挖掘其內在邏輯關系。以《憶讀書》教學為例,學生通過時間軸清晰知曉冰心奶奶各個階段的讀書經歷,在此基礎上分析這些經歷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脈絡。這種圖表化分析方式能讓學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變化和成長歷程,有效提升他們的分析能力。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冰心奶奶在不同年齡段選擇不同的書籍?”“這些選擇對她的人生產生了哪些影響?\"等,以此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三)綜合信息整合,形成系統性理解
在分析信息的基礎上,學生需要將零散信息整合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我的“長生果\"》教學中,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全面梳理作者的讀書經歷、感受和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又能形成系統理解。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個人讀書經驗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進行對比和反思,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學生可思考自己在不同階段的讀書經歷與作者是否相似,存在哪些差異以及差異背后的原因。
(四)評價與創造,形成獨立見解
學生需要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評價,形成獨立見解。例如在《古人談讀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孔子關于讀書的觀點展開討論,評價其合理性。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結合自身讀書經驗和理解發表不同觀點。這種評價過程不僅有助于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思考,提出新觀點或解決方案。比如學生可根據自身讀書經驗,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并用圖表形式展示出來與其他同學分享。
四、可視化圖表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課堂導入,激發興趣與思考
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運用可視化圖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例如在預習完《憶讀書》后,教師先引導學生繪制一幅時間軸,簡要介紹冰心奶奶的讀書經歷,然后提問:“你們覺得冰心奶奶為什么會選擇這些書?這些書對她的成長產生了什么影響?\"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學習,激發他們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二)課堂互動,促進合作與交流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可視化圖表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例如在《古人談讀書》教學中,教師設計表格,讓學生分組合作,提取每句話的意思和核心觀點。每個小組完成任務后,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展示和交流,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還能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形成多元化思維方式。
(三)課后延伸,深化理解和應用
在課后作業或拓展活動中,教師可繼續運用可視化圖表深化學生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在《我的“長生果\"》教學結束后,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繪制自己的讀書經歷思維導圖,并與同學分享。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能復習課文內容,又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形成個性化學習體驗。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思維導圖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探索跨學科的學習路徑。
(四)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可視化圖表的應用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調整。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引導他們嘗試更復雜的圖表形式,如多層級的思維導圖或交叉對比的時間軸;對于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從簡單表格入手,逐步引導他們掌握圖表的使用方法。通過這種方式,教師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五)創新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可視化圖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維空間,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在《我的“長生果\"》教學中,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自由選擇不同分支和節點,形成個性化圖表。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又能在圖表設計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圖表應用于寫作或其他創作活動中,鼓勵他們大膽創新,形成獨特作品。
五、結論
通過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實例可以看出,可視化圖表是信息梳理的有效工具。通過時間軸、表格和思維導圖等工具,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思維工具,促進思維的可視化。學生能夠更清晰地梳理文本信息,提升信息處理能力,有力推動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可結合自身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可視化圖表,形成個性化學習體驗。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需求靈活設計多樣化的可視化圖表,引導學生在信息梳理和思維培養中取得更優的學習效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