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與高考綜合評價體系的深化推進下,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正經歷從知識為本到素養為導向的重大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亦隨之不斷革新。作為高中政治教育的實踐者,深刻理解政治學科對學生成長的價值至關重要。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應積極探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科思維培養策略。本研究聚焦于學科思維培養的核心目標,構建了集“情境浸潤、問題驅動、知識建構、能力遷移”于一體的深度學習框架,旨在探索高中政治課堂中有效培育學生辯證思維、法治意識及公共參與素養的實踐路徑,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一、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的教學實施路徑
1.核心專題的選擇與設計
選擇課堂教學的核心專題時,應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例如,在講解“文化傳承與創新\"時,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傳統文化現象,如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設計具有吸引力的教學專題。這樣的專題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促使他們主動發現、解決問題,引領整堂課的教學節奏。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春節文化變遷\"的專題,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分析數據,探討春節習俗在現代社會中的變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情境的構建與情境素材的篩選
教師需緊密圍繞專題構建情境,確保情境與課程知識體系邏輯相通。為此,需精心篩選情境素材,深入梳理教材,明確知識脈絡,把握重難點,以精準指導教學。例如,在講解“市場體系\"時,可以構建一個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市場經濟中的法律規制問題。具體情境可以是某地食品企業因虛假標注生產日期引發的消費者投訴事件,通過這一情境,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市場經濟中法律規制的重要性。
3.學科知識的整合與體系化構建
基于學科思維培養的教學,有助于學科知識的全面整合與體系化構建。在課堂中,教師應突破教材原有框架,對內容進行合理重組與融合,以凸顯教學重點,明確教學進度。例如,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將不同章節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張完備的知識網絡。以“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為例,可以將文化傳承、文化創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探討文化如何影響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4.教學主線的提煉與情境問題的設置
提煉教學主線時,需聚焦教材中的主干知識,即知識要點與探究活動,二者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知識建構依托情境問題展開,教學主線可概括為“情境一問題一知識一答案”。此主線深刻詮釋專題目標,指引教學流程有序進行。例如,在講解“文化傳承與創新\"時,可以設置以下情境問題。
情境:某地舉辦傳統文化節,展示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問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實現創新性發展?
知識: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
答案: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跨界融合等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二、開展指向學科思維培養的學習探究活動
1.任務目標與思維發展目標的映射機制
在實施單元教學時,教師應精心構建任務目標與思維發展目標的緊密映射機制。深入剖析每項學習任務所涵養的思維方法與高階認知策略,力求將學科思維培養的過程清晰呈現。例如,在講解“科學精神”素養時,可以設計具體的思維培育層面,并通過可視化評估量表實時追蹤思維成長的足跡。具體任務可以是讓學生分析某一科學發現的過程,探討科學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活動設計的原則與策略
活動設計應堅守“教材為基石,素養為引領”的原則,運用資源整合、情境重構以及跨學科滲透等策略,確保探究活動邏輯嚴密且富含現實意義。例如,在講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可以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在探究中領略學科魅力,感悟生活真諦。具體活動可以是模擬消費者協會處理投訴的場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法律條文的實際應用。
3.課堂實踐中的“雙循環”教學范式
在課堂實踐中,采用“雙循環”教學范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外層循環以教師為主導,引領情境深度剖析;內層循環則放手學生,讓他們投身探究實踐。通過自學、研討、展示等活動,學生能夠展開豐富有效的探索。例如,在講解“市場體系\"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外層循環),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解決某一具體市場失靈問題(內層循環)。
三、利用思辨情境提升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1.思辨情境的創設方法
教師可以巧妙地創設思辨情境,讓學生在多元觀點的碰撞中學會思考、分析、驗證。例如,在講解“物質決定意識”與“思想決定行為”時,可以設置思辨議題,引導學生從本質層面剖析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具體情境可以是某哲學家提出的“思想決定行為”觀點,讓學生討論這一觀點與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否矛盾。
2.思辨活動的引導與深化
通過深度探討,學生逐漸領悟到市場經濟需法律規制,經濟活動參與者皆應習法守法。此過程悄然增強了學生的法治觀念,圓滿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在討論市場經濟中的法律規制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探討法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四、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理性思維和公共參與意識
1.體驗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設計體驗活動時,應注重學生的實際參與和感受。例如,在講授“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時,可以通過制作紙飛機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具體活動可以是讓學生分組制作紙飛機,統計每組的產量,并討論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實現公平分配。
2.實踐活動中的思維引導
在體驗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疑問、解決難題,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理性思維和公共參與意識。例如,在模擬聯合國活動中,學生需要代表某一國家提出政策建議,通過辯論和協商解決國際問題。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全球視野和公共參與意識。
3.實踐活動的延伸與反思
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活動中的收獲與不足。例如,在模擬聯合國活動后,可以組織學生撰寫反思報告,分析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提出改進措施。通過這樣的反思過程,學生能夠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升綜合運用能力。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