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教學作為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為一線教師在古詩詞誦讀教學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過群文閱讀,學生能夠在多篇古詩詞的對比、聯系與整合中,更全面、深入地領會古詩詞的內在意蘊,提升古詩詞鑒賞水平。本文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古詩詞誦讀單元為切入點,探討如何在群文閱讀的視域下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期望能為一線教師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提供一個新的方向,呈現有價值的參考。
一、捕捉個性體驗:關注學生主體感受
(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古詩詞誦讀的篇目不長,教材提供了比較詳細的注釋,學生可通過自主誦讀群文,獲得對作品最初的個性體驗。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以及審美偏好各不相同,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也會存在明顯差異。教師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要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充分尊重,對有獨到見解、有格局的感悟,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清晰地表達。如在學習《靜女》時,有的學生被詩中純真質樸的愛情所打動,而有的學生則對詩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這種差異化的理解和感受,正是群文閱讀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教師應允許學生從多元視角感悟古詩詞,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進行多元思考和表達,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維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深入領會古詩詞的內涵,教師可采用情境創設法,通過音樂、圖片、視頻等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融入古詩詞營造的意境里,以此激發學生內心與詩詞情感的共振。如播放一些契合古詩詞的音樂,展示相關圖片,或者播放視頻片段,讓學生深入作品并與其進行心靈對話。如在學習《虞美人》時,教師播放一段婉轉凄切的音樂,同時結合李煜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在音樂的烘托下深切感受詩人的亡國之痛和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從而更透徹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群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思考和大膽提問的能力,引導他們嘗試依靠自身努力解決問題。特別是在群文閱讀的課堂上,教師不妨精心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從多篇古詩詞中挖掘線索、探尋答案。如學習《涉江采芙蓉》和《鵲橋仙》這兩首詩詞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這兩首詩都涉及愛情主題,但在情感表達和表現手法上有哪些異同呢?這兩首詩中的意象有哪些相似之處?它們各自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從詩歌創作背景、詩人情感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進而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世界和古詩詞的豐富內涵。
二、設計適宜議題:聚焦古詩詞核心內容
(一)明確教學目標
從群文閱讀角度出發,設計古詩詞誦讀教學的議題時,需要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確保二者緊密關聯。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古詩詞教學的目標包括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審美情趣以及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所以,議題規劃和設計要緊緊圍繞古詩詞的關鍵要素,如主題主旨、藝術呈現手法、情感抒發方式等,以此助力學生更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可以設計“古詩詞中的愛情與思念”“古詩詞藝術手法賞析”等議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詩詞的內涵和藝術特色。
(二)結合教材內容
在群文閱讀教學前須擬定議題,教師應深度鉆研教材內容,充分盤活教材中蘊藏的教學資源,讓其在教學中發揮最大價值。以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單元為例,其中收錄了《靜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鵲橋仙》等經典之作。教師可以設計“古詩詞中的愛情與思念\"這一議題,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這些古詩詞,感受不同愛情與思念的特點及其背后的情感意蘊,從而更深刻地領略古詩詞的藝術魅力。
(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議題設計還應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能夠從古詩詞中找到與自身生活相關聯的內容,通過這些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讓他們從心底里對古詩詞產生強烈的認同,主動走進古詩詞的世界。例如,可以設計“古詩詞中的情感與生活”這一議題,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尋找與情感、生活相關的詩句,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討論和感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內涵,還能在古詩詞的熏陶下,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
三、靈活安排組文:構建多元化文本組合
(一)按照主題歸類
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可按照古詩詞的主題進行分類整合。通過主題歸類,學生能夠在同一主題下對多篇古詩詞進行對比分析,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主題思想和情感內涵。如在學習表達愛情的古詩詞時,學生可以通過對比不同詩人對愛情的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體會愛情的多樣性以及詩人們對愛情的不同感悟。
(二)依據藝術手法組合
古詩詞運用的藝術手法多元豐富,諸如比興、用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教師可依據這些藝術手法對古詩詞進行組合搭配,帶領學生深度剖析,使他們透徹理解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與風格特點。如將運用借景抒情手法的古詩詞組合在一起(《涉江采芙蓉》《虞美人》等),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感受借景抒情手法在不同古詩詞中的運用效果,及詩人通過景物描寫所傳達的不同情感,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
(三)結合作者或時代背景組文
古詩詞的創作與作者的人生軌跡、親身閱歷以及所處的時代環境緊密相連,相互交織。教師可以將同一作者的多篇古詩詞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從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思想情感入手,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如學習李煜的《虞美人》時,可結合李煜的生平經歷和性格特點,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感受李煜詩歌的凄婉風格以及他對故國的深切思念之情。還可以將同一時代背景下的古詩詞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文化氛圍和社會風貌對古詩詞創作的影響。
四、精心獨創教學:契合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多文本對比分析:深化理解與鑒賞
在群文閱讀教學環節,將多篇古詩詞放在一起開展對比剖析,能切實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提升他們的鑒賞水平。教師可精心篩選主題相近或藝術手法相似的古詩詞,指導學生從詩詞的意象運用、情感基調、遣詞造句、表現形式等多個維度展開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分析,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每首詩的獨特之處,還能發現不同詩人之間的共性與差異,從而提升對古詩詞的整體鑒賞水平。
(二)主題式群文閱讀:聚焦核心議題
主題式群文閱讀在群文閱讀教學體系里占據著關鍵地位,是極為重要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依據古詩詞的主題來策劃一系列教學活動。以“古詩詞里的愛情與思念”這一主題為例,把《靜女》《涉江采芙蓉》《鵲橋仙》等作品挑選出來,引導學生從不同詩詞的語言風格、意象運用、情感表達技巧等方面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探討古詩詞如何表達愛情與思念的情感,體會古人在表達愛情與思念時的細膩筆觸與獨特方式。通過主題式群文閱讀,學生能夠在多篇作品的對比與關聯中,更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內涵。
(三)跨文體群文閱讀:拓展思維視野
跨文體群文閱讀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通過將古詩詞與其他文體(如散文、小說、戲劇等)進行組合,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如將《虞美人》與同題材的散文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文體在表達情感、塑造形象方面的特點。這種跨文體的閱讀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還能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賞古詩詞的藝術魅力。
(四)任務驅動式教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任務驅動式教學把學生置于教學的核心位置,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它通過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具體任務,激勵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任務,如“古詩詞朗誦會”“古詩詞創作大賽”“古詩詞主題海報設計\"等。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對古詩詞的理解和鑒賞能力,還能培養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
(五)多元評價與反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里,構建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教師在開展評價時,要兼顧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聚焦于學生在日常學習進程中的表現,像是課堂上的參與度、小組討論時的活躍度;終結性評價則著重考量學習結束后的成果,比如作業完成的質量等。通過整合這些不同維度的評價方式,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從而推動學生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