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能夠批評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強調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培育學生的文化思維,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一步。本文圍繞“文化傳承”目標,以中山市第三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賽課—《上善如水澤南粵賢德如星耀嶺天》為例,從文化溯源、文化理解和文化傳承三方面來分析深度學習視域下傳統文化教學的可實施路徑。
一、文本細讀—指向文化溯源
1.經典細讀,文化選擇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起點,也是最后的預期終點。傳統文化課堂所有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應該指向一種文化價值觀念的生成和傳承,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精心選擇一種適配中學生學情的文化觀念作為教學原點,開展教學活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青少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包括“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已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圍繞愛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與人格修養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歸屬感,最終實現文化傳承,這也是傳統文化深度學習的教學起點。
傳統文化課堂《上善如水澤南粵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一課時圍繞嶺南水鄉文化主題,選取《老子》《論語》《孟子》中的經典文本,引導學生理解“中華之水”低調務實、隨形而變的精神品質,從而增強學生對嶺南文化的認同感。
2.地理尋蹤,信息提煉
文本解讀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同時也是深度課堂的保障。對于古文文本而言,當地的獨特地域是帶有特定意義的文化符號。因此,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從解讀經典文本出發,教師要立足文本本身,回到文本的原始語境,帶領學生從地理環境、人文情懷等地理相關因素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提煉,幫助學生從地理尋蹤的角度解讀文化,獲得更全面的文化體驗。
以《上善如水澤南粵 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一課時為例,課例以珠江作為嶺南之水的代表,結合嶺南水系福澤兩廣、連接海洋的地理特征,引導學生從閱讀資料中提煉出珠江水域跨多省,多支流;水網密,多海口;資源豐富,澤嶺南的水系特征。學生從地理角度追根溯源,從而能夠深度理解經典文本所塑造的水文化中“無私奉獻、功成不居\"“開放兼容、低調務實\"“擁抱海洋,不拘一格”的精神品質。
3.歷史溯源,文化整合
隨著時代變遷,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因此他們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時存在著一定的認知障礙。如何消除學生的文化陌生感,完成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用更廣博歷史視野去引入多種形式的文化資料,再根據教學環節去進行分類整合,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內涵。
例如《上善如水澤南粵 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嶺南之水”的文化內涵后,引入了林則徐虎門銷煙、關天培血戰虎門、廣東海軍抗日、珠江縱隊抗日的重大歷史事件,幫助學生體會嶺南之水哺育英雄兒女“鐵骨錚錚”的個性特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嶺南水文化在各時代中的具體表現,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
二、思維培育—聚焦文化深層理解
1.語言解碼,感知文化底蘊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文言文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豐富內涵,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學習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入手,圍繞語音、語調、詞義情感等角度進行語言解讀,提升學生的語言品味能力。
一是通過誦讀深入理解作品的內在情感。古代文言大多語言簡練,意蘊豐富,其中的經典文本更是精妙絕倫,富有韻律美。通過誦讀,學生調動聽覺和視覺,激發情感,喚醒潛在的形象思維能力,感知文本的內在意蘊。在《上善如水澤南粵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二課時,教師在引入粵籍詩人、嶺南貶謫詩人作品時,抓住“粵聲粵調\"這一音律形式,帶領學生跟讀粵方言音頻,在品味粵方言九聲六調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文本的豐富內涵。
二是通過品讀深入感悟文本的內在意蘊。漢語隨著歷史變遷不斷向前發展,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字作為文化呈現的外觀形式之一,是理解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徑。傳統文化教學的開展,以文字層面入手,通過品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去進行深度感悟,從而理解文化的內在意蘊。例如《上善如水澤南粵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二課時,教師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品讀張九齡、梁啟超、韓愈、蘇軾的嶺南文化之作,引導他們從關鍵字詞入手,理解嶺南文化影響下文學作品的深厚內涵。
2.意象融合,解讀文化情感
文字不僅是以聲傳情的載體,更是以象載意的工具。經典文本大多是“興象”的結晶,通過語言將意蘊建構出客觀形象,這些客觀形象一面連接文字,一面連接文化內涵,成為文本解讀的關鍵。通過意象解碼,學生可以梳理文本中的客觀形象,理清他們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進行串聯、組合,深入把握文本的多層空間。
在《上善如水澤南粵 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二課時,教師要求小組分工合作,將四首詩詞拆解為意象單元,引導學生對意象進行歸類賞析,將文本意象轉換為視覺形象,激活學生的通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視覺體驗重構文本的情感世界,將具象符號轉化為抽象情感。
3.知人論世,體會文化精神
程裕禎認為,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演變發展,“割斷了古今,割斷了歷史,也就割斷了文化。”文化文本與國家民族的形態是并存的,它是民族群體的政治形式、經濟關系、社會形態、物質生活的集中體現。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在立足文化文本的前提下,知人論世,重繪時代背景,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中華文明。
首先是了解文化的表現形式。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需要教師不斷挖掘文本的留白處,將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多角度地理解傳統文化。其次是理解文化的審美價值。文化的呈現,反映了民族整體的審美取向。教師不僅要借助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文化的表現形式,更需要引導學生還原歷史背景,探尋民族的文化心理,從而理解文化的審美價值。最后是感受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豐富,并延續至今。學生要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必須要借助資料感受文化精神的歷史傳承。
在《上善如水澤南粵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二課時中,教師以文學文本為基礎,以知人論世為支架,引導學生通過行跡地圖和文獻資料,體會嶺南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韓愈興辦學堂、蘇軾推廣農業技術、梁啟超主張戊戌變法等歷史資料為學生展示嶺南水文化的靈動、包容與進取的精神內核,展現不同時期嶺南水文化的精神傳承。
三、古今對話一一實現文化精神傳承
郭華認為,“深度學習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能將外在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力量”。它要求學習者把知識融入到自身的認知體系中,并經過實踐的拓展,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則要求學習者通過學習活動掌握文化知識,將這種文化知識經過內化整合,生成文化觀念,并遷移到現實生活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最終指向學生的文化傳承。教學課堂的結束,并非是文化傳承的結束,學生通過深度學習,了解文化內涵及其表現形式,在此基礎上做到文化理解。然而要達到文化傳承的目標,必須要求學生做到文化遷移,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進行融合,用辯證的思維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因此,在文化課堂中,教師要構建學習支架,為傳統文化構建現實語境,引導學生在時代環境中進行文化生成。
以《上善如水澤南粵 賢德如星耀嶺天》第三課時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理解嶺南水文化的文化內涵及文化表現后,通過“嶺南新聞發布會”這一形式將嶺南水文化帶入當代語境,引導學生進行文化遷移,讓學生感受嶺南水鄉的通權達變、自我革新,并由此啟發學生:面對嶺南之水的品質和嶺南名人的精神,我們中學生又該如何去踐行和傳承呢?通過文化遷移,學生不僅在知識層面了解了文化觀念,更在思維層面進行了文化思考與傳承。
以深度學習為策略,傳統文化課堂通過文化溯源、文化理解和文化傳承三個環節,啟發學生從知識的獲取指向思維的深度培育,這終將引領學生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覺。
【注:本文系2022年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項重點課題“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A2022026)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實習編輯 符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