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作為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明確要求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體系,加快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多年來,江蘇努力尋求高強度開發、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平衡,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路徑。為進一步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制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規范化、法治化,2025年3月27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全票通過了《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下文簡稱《條例》),并于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正式施行。《條例》的制定和實施,對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體現江蘇建設成為美麗中國省域范例的重大決心。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建設的關鍵行動
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完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全面深化齊抓共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格局。因地制宜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樹立生態保護標桿的重要舉措。
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是推進江蘇生態保護法治化、提升生態治理水平的迫切需求。近年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中,逐步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路徑和要求,全國人大正在審議中的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對此也作了特別規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后,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實施意見,制定了《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綱要(2024—2035年)》,明確了總體要求、保護重點區域、重點任務。江蘇以全國1%的國土面積,承載著全國6%以上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0%以上的經濟總量,導致國土開發強度高達22.6%(全國省區最高),致使自身面臨自然生態破碎化程度嚴重、外來物種入侵加劇、生物多樣性保護難度加大、物種棲息地逐漸喪失等問題,亟須通過立法建立系統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健全監督管理制度,規范資源的合理利用,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領域法治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調并進的有力保障。我省平原廣闊、轄江臨海、扼淮控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組分齊全,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出豐富繁多的動植物,形成特色鮮明的生物多樣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在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爭做示范”的重大使命,明確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的目標。在“美麗江蘇”建設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素。當前,我省進入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更加緊密,通過立法規范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和管理行為,確保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好我省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理順體制、明確舉措、作出規范
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立法,需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回應新問題新需求。《條例》共七章五十四條,從生態系統保護、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生物安全、社會參與和可持續利用、保障監督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明確概念和原則。為便于基層部門、社會各界更好地管理、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條例》明確了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包含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同時,明確生物多樣性保護應當遵循尊重自然、保護優先、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風險預防、可持續利用原則。
健全監管機制。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全局性、系統性工作,需要上下聯動、多部門協作,《條例》明確了各級各部門的職責,推動建立事權清晰、職責分明的監督管理機制。規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措施,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預警、綜合評估、信息化建設和宣傳等工作;農業農村、林業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監督管理;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過程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監督管理;此外,還要求發展改革、教育、科技等多個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工作。
提升治理能力。注重將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過程,《條例》要求組織開展生物遺傳資源和種質資源調查、編目,建設全省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并推進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注重推廣生物多樣性觀測新技術新方法,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全省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設方案,明確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布局、建設內容、計劃安排等,推動形成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客觀、準確、全面獲取全省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變化趨勢。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求,整合觀測資源,建設、運行觀測站點,提升觀測能力,強化成果應用。
強化安全防控。為防范和應對生物安全風險,《條例》規定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屬地職責,對外來入侵物種開展調查、監測、預警、控制、評估、清除以及生態修復等工作。提出建立生物安全應急制度,完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獲取、開發利用、進出境、知識產權保護、惠益分享等活動的監督管理。針對野生動物放生活動,《條例》重在科學引導和規范管理,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野外放生應當遵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本地物種,避免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危害;自行開展規模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的,應當按規定提前報備種類、數量等相關事項,接受監督檢查。
推進可持續利用。一方面,建立健全全民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機制,采取措施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調查與編目活動,促進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傳承、創新和開發利用,拓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另一方面,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行動體系,引導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采取資源利用效率高、對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影響小的綠色生產方式,倡導公民采取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志愿服務隊伍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科普、宣傳、教育等活動。
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江蘇方案”
作為全國第三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立法,《條例》緊扣省情實際,最大程度體現江蘇特色、江蘇元素,讓“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抓關鍵,明確重點保護的典型生態系統。《條例》綜合分析江蘇生態系統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態功能,以及物種的豐富度、珍稀瀕危程度、經濟和科研價值、地理分布等因素,針對“四帶三區”重點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一是明確我省優先保護的典型生態系統,包括長江、太湖、淮河、京杭大運河、里下河湖蕩、沿海灘涂等流域區域典型濕地生態系統,老山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云臺山脈等低山丘陵區域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入海河口、海灣、海島、牡蠣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二是明確各級政府在濕地、森林、海洋這三類典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職責、具體措施、保護目標。三是根據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點、需求,明確各級政府在農田生態系統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職責和措施。四是進一步理順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關系,在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等制度的同時,根據不同類型生態空間保護區域的主導生態功能,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和差別化管理。
抓重點,明確珍貴、瀕危物種資源的保護措施。江蘇擁有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地以及泗洪洪澤湖濕地、鹽城濕地珍禽、大豐麋鹿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江豚、東方白鸛等珍稀物種豐富繁多。《條例》除規定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外,還要求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重點支持對銀縷梅、寶華玉蘭、秤錘樹等珍貴、瀕危維管植物資源,丹頂鶴、麋鹿等珍貴、瀕危陸生脊椎動物資源,中華虎鳳蝶、拉步甲等珍貴、瀕危陸生昆蟲資源,長江江豚等珍貴、瀕危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科學研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依法開展珍貴、瀕危物種生境特征和種群動態研究,促進野外種群保護和恢復。
抓框架,明確“一書、兩單、三庫、四名錄”等基本保護制度。“一書”即定期編制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發布生物多樣性現狀、保護舉措、保護成效和保護行動方向,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兩單”即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以及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2022年5月20日,江蘇發布了《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第一批)》,包含4個類群118個物種,這些物種對環境變化較為敏感,能夠反映人為導致的環境壓力或干擾對生物系統的影響?。“三庫”即建立本省生物遺傳資源基因庫,農作物、畜禽、林草、中藥材、海洋和淡水漁業、微生物等專項種質資源庫,以及全省共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數據庫。“四名錄”即編制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外來入侵物種名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重點監管生物遺傳資源名錄,這些都是今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督管理的依據。
(作者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