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干部如春苗破土,充滿朝氣與銳氣,但若只憑一腔熱血往前沖,摸不清工作的門道,便如同手握刀具卻不知如何開刃,難免會在實踐中“繞彎”“碰壁”,陷入“事倍功半”“事與愿違”的困境。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年輕干部既要厚積“破題”的沖勁,更需習得“解題”的智慧。摸清工作的門道,不是“走捷徑”“投機取巧”,而是對規律的敬畏、對實踐的總結、對方法的探索,是年輕干部成才路上的“必修課”,也是從“生力軍”成長為“主力軍”的必經之路。
門道蘊含于矛盾的內核里。辦法隱藏在問題之中,若想解決問題,先得學會解構問題。基層一線工作常被形容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年輕干部若只盯著“線頭”硬拽,難免越扯越緊。比如,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拆違建”“裝電梯”“擴車位”“費用分攤”等問題疊加,有時很難纏,甚至處理不好還會激化矛盾。但若能從中跳出來,不難發現小區本是個利益共同體,矛盾的核心在于“利益協調”與“共識凝聚”,找到“最大公約數”。如果看到了這一層,那么通過入戶走訪、搭建議事平臺、引入專業團隊等分類施策,分流處理糾紛,把問題逐個擊破,工作自然能打開局面。摸清門道,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眉毛胡子一把抓”,需學會用“透視眼”看問題,提升對民情世事的洞悉力、對問題本質的洞察力,從紛繁現象中抓住“牛鼻子”,把“大課題”拆解成“小切口”,方能“抽絲剝繭”、化繁為簡。
門道不是會議室里議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踩出來的。群眾是最好的老師,摸清門道離不開腳下沾泥,甘當“小學生”。一名“第一書記”分享了他的駐村經歷:初到村里推廣特色種植,村民冷眼旁觀。于是他拿起鋤頭,跟著老鄉一起下地干活,閑談中發現村民并非抗拒技術,而是擔心銷路。搞清這一情況后,他轉而聯系電商平臺、搭建產銷對接渠道,難題迎刃而解。無數實踐啟示我們,門道往往藏在群眾的“話外音”里、藏在矛盾的“褶皺”中。年輕干部若想摸清門道,就得學會“沉下去”,到田間地頭、車間廠房、社區街巷中去,拜群眾為師、向群眾請教,從方言土語中聽訴求,從家長里短中找答案,把褲腿上積攢的泥鍛造為走進群眾的“敲門磚”。
門道從來不是說明書上的教程,而是實干者用腳步丈量出的軌跡、用汗水澆灌出的答案。然而,急功近利者總想“一口吃成胖子”,卻不知門道會藏在“慢變量”中。當然,摸清門道的過程,難免遭遇挫折。很多時候,門道不是一眼看到底的,也不會一蹴而就,而需耐得住性子,邊干邊調整、邊干邊優化。有的年輕干部遇到困難便心浮氣躁,頻繁“換賽道”“改策略”,反而離目標越來越遠。新時代的年輕干部須少些“速成心態”,多些釘釘子精神,在摸爬滾打中參透門道,在日拱一卒中沉淀真本領,努力成為堪當大任的“解題高手”。
(作者單位:中共宿遷市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