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公眾提供知識服務、促進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能。[1]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領域的突破,讀者獲取資源的門檻大大降低,與此同時,讀者面臨著大量低質、重復甚至虛假的信息,這種環境使讀者對文獻資源的需求從“獲取更多”轉變為“獲取更好”,即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傳統的館藏資源建設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代讀者的文化需求,館藏資源優化成為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關鍵。文獻采訪作為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基礎,對其進行優化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合理有序開展文獻資源采訪工作,是公共圖書館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
二、優化館藏資源的必要性
館藏資源優化是指圖書館通過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管理,使館藏資源保持適當數量并發揮最佳效用。[2]館藏資源優化的過程包括對文獻資源的存量進行評估、更新和淘汰,也包括對新入庫的資源進行選擇和采購。館藏資源是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服務的基礎,館藏資源內容是否豐富、結構是否合理都影響著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優劣。為保證館藏質量,館藏資源優化必不可少。圖書館通過進行館藏資源優化,能夠定期對館藏文獻的數量、類型、可滿足服務需求程度等進行評價,充分了解館藏資源建設最新情況,并據此及時調整館藏發展策略,改進文獻采訪工作,為館藏資源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文獻保障。[3]
三、公共圖書館文獻采訪詳述
(一)文獻采訪流程
不同公共圖書館的文獻采訪流程有所差異,但整體工作流程大致相同。第一,進行需求分析,依據讀者閱讀需求與館藏資源建設需要確定本階段采訪需求。第二,結合年度預算和采訪政策制訂采訪計劃,明確文獻采訪方式及渠道,確定不同學科、不同價格文獻的采選標準。第三,按照采訪計劃進行文獻篩選查重,剔除不符合采訪要求的書目,并將經過篩選的書目與館藏圖書進行查重比對,確定是否訂購圖書。第四,將確定好的書目訂單提供給供應商進行文獻訂購。第五,訂購文獻到館后按照驗收入庫規則進行驗收并分編入庫。第六,采購文獻入庫后,持續跟蹤圖書利用情況,進行采訪效果評估,為下一輪采訪工作提供參考。
(二)文獻采訪模式
1.圖書館員決策采訪模式
圖書館員決策采訪模式是指圖書館員在文獻采訪過程中扮演主要決策者,自主選擇和采購文獻。這種采訪模式主要包含現場采訪、書目采訪等形式。第一,現場采訪是傳統文獻采訪的重要方式,采訪人員通過參加中標的館配商舉辦的書展進行圖書選購。[4]這種形式的優勢在于采訪人員能夠直接接觸到圖書,更容易掌握出版市場的熱點,保證采選文獻的質量。其缺點是采選的文獻可能與館藏文獻存在重復,且在大量采購文獻時,可能存在選擇判斷不準確的情況。第二,書目采訪是傳統文獻采訪模式的延續,主要由出版社或發行商提供書目清單,清單上包括題名、出版社、出版時間、價格、內容摘要等主要信息,采訪人員依據清單信息進行訂購。這種方式拓寬了書目來源渠道,提升了圖書館獲取書目信息的效率,但這種方式也存在弊端,如發行商為了追求利潤可能會影響書目的選擇,導致采訪的文獻不能完全貼合讀者閱讀需求。
2.讀者決策采訪模式
讀者決策采訪模式是一種以讀者閱讀需求為核心的文獻采訪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圖書館將文獻采選的部分決策權交給讀者,讀者從文獻資源建設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發起者,成為文獻資源建設的決策者。[5]這種采訪模式的優點是豐富了圖書館的服務形式,能夠快速響應讀者的需求變化,滿足讀者的個性化文獻需求,有效解決了圖書流通率低、供需不對稱等問題,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和滿意度。然而這種采訪模式可能會導致采購盲目性和隨意性問題,讀者多從自身的閱讀需求出發,注重文獻的即時使用價值,傾向于采購藝術類、文學類等圖書,反而忽略了一些使用率低但學術價值高的文獻,可能導致讀者采購文獻與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存在較大差異。對于采購預算有限的圖書館,讀者決策采訪模式還可能會導致資金分配不均和購書經費不足的問題。
四、當前公共圖書館文獻采訪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獻采訪決策被動
文獻采訪決策是為實現文獻采訪目標而做出的有關文獻采訪行動的決定。[6]圖書館在進行文獻采訪活動時,由于采選目標不清晰、信息獲取不全面等原因,容易出現采訪決策被動的問題,使采訪到的文獻脫離實際需求,影響服務效果。采訪決策被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采訪缺乏系統性規劃,臨時性、應急性的采購較多,導致館藏結構失衡,造成館藏資源建設無序和混亂。第二,采訪時存在從眾、省力等消極心理,不從館藏實際需求出發,盲目追求市場熱點,使某些主題的文獻資源過多,文獻效用低下。第三,采訪人員缺乏多渠道自主訪求文獻的意識和能力,通常過度依賴發行商提供的書目信息,缺少主動調研和篩選,導致文獻采購質量參差不齊,造成地方文獻、特色資源收集不足,館藏缺乏特色,難以形成競爭優勢。
(二)隱性復本難以控制
復本控制是文獻采訪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館藏質量。在實際的文獻采訪中,顯性復本由于其外部特征相同,復本的甄別會較為容易,通過比對ISBN、題名、作者等字段即可判斷文獻是否與已有館藏重復,進而確定采購文獻復本數量。然而從讀者的視角出發,同一內容不同版本甚至同一主題的不同圖書都可視為一種文獻,這些內容類似或相同而外在特征不同的文獻就是隱性復本。[7]以外部特征為主的復本控制能夠很好地對顯性復本進行控制,但隱性復本的控制僅僅依靠外部特征查重無法有效控制,這就導致隱性復本大量存在于館藏資源體系中,雖然借閱量也比較大,但很容易造成館藏結構臃腫和信息冗余,引發資金浪費等問題。
(三)采訪評估機制不健全
采訪評估是在圖書入藏后,對其流通情況、讀者使用情況、圖書種類分布以及文獻是否滿足實際需求等進行綜合分析,以檢驗文獻采訪的工作效果。根據評估結果,采訪人員可以不斷修正、調整采訪策略,提升文獻采訪質量,使采訪的文獻逐漸與讀者需求和館藏需要相匹配。采訪評估工作對提升文獻采訪質量、優化館藏資源至關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許多問題。第一,由于缺乏系統、科學的評估標準,文獻采訪評估的數據主要依賴借閱數據,而忽視了讀者反饋、專家意見等信息,單一的數據源使文獻采訪評估的數據并不全面,導致評估結果難以客觀反映文獻采訪質量。第二,公共圖書館多缺乏專業的文獻采訪評估人員,評估人員專業能力不足,影響了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第三,許多評估多為一次性工作,缺乏對文獻質量的長期追蹤,導致評估流于形式,評估結果未能有效指導采訪工作。
(四)采訪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采訪人員的知識水平和采購能力是公共圖書館文獻采訪工作的核心要素。許多公共圖書館在實際工作中面臨采訪人員知識水平不夠高、采購能力不足的問題。第一,采訪人員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對某些學科領域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判斷文獻的學術價值和質量,無法及時捕捉新興學科或熱門領域的發展動態,導致采購文獻內容滯后,不符合學術標準或讀者需求。第二,采訪人員對出版市場的了解不足,對出版行業的動態、出版單位的特點和文獻資源的市場分布缺乏了解,難以挖掘優質的出版資源。第三,采訪人員對地域文化、歷史了解不足,忽視了地域特色文獻的采購,導致館藏缺乏地域特色,影響了地域文化的傳承和推廣。第四,采訪人員采購能力不足,缺乏系統的采購方法和工具,采購多依賴主觀判斷,采購的文獻與讀者的實際需求脫節,館藏資源的質量和結構難以優化。
五、公共圖書館文獻采訪的策略
(一)健全文獻采訪決策機制
隨著圖書館服務功能的多元化,影響文獻采訪決策的因素日漸繁雜,健全文獻采訪機制、提升文獻采訪決策水平成為文獻采訪工作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第一,要制訂切實有效的采訪計劃,包括文獻采訪的方向、采選標準、方式方法、預算分配等,確保采訪決策有據可依,降低采訪的隨意性。第二,要促進決策民主化,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線上投票等多種方式加強讀者需求調研,邀請讀者參與采訪決策,建立起快速響應的反饋機制,并根據讀者反饋動態調整采訪策略,確保采購的文獻貼近讀者,能夠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第三,要建立多元化的采訪渠道,積極拓寬開放獲取、學術聯盟、二手市場等渠道,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第四,還要堅持按需采購與預留采購相結合,在滿足讀者即時需求的同時,預留部分預算用于前瞻性采購,確保館藏資源的前瞻性和完整性。
(二)加強文獻復本控制
重復是館藏資源建設的必然現象,但館藏重復不僅會導致檢索效率下降,還會造成資源冗余,影響館藏資源優化。因此,對文獻復本進行合理控制必不可少。復本控制并不是簡單地減少文獻采購數量,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增加或減少復本量。恰當的復本控制可以合理配置館藏文獻的品種數和復本量,實現館藏資源優化的目的。第一,圖書館要根據自身資源建設實際,確定不同類型文獻的入藏級別,按照不同級別設定相應的復本控制標準,如讀者閱讀需求大的經典著作,要加強對其隱性復本的控制;而受眾較少的專業性研究型文獻則無須控制隱性復本。第二,要充分關注館藏數據、流通數據,綜合館藏資源建設規劃和讀者需求程度決定各類圖書的復本控制程度。第三,要做好查重工作,不僅要查題目和ISBN數據,還要對責任者、主題、內容簡介等內容進行查重,以辨別相似內容的圖書,確保不遺漏隱性復本。第四,還要做好人工審核工作,對疑似隱性復本的資源進行人工審核,確認其是否為同一內容的不同表現形式,從而對隱性復本的重復程度進行控制。
(三)強化文獻采訪效果評估
文獻采訪是一項長期工作,一次采訪任務的結束意味著下一次采訪工作的開始,對文獻采訪效果進行評估可以總結文獻采訪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從而不斷改進文獻采訪工作,促使館藏資源持續優化。第一,要明確評估標準,從多個方面對文獻采訪效果進行評價,如從文獻本身的質量、文獻對讀者需求的滿足程度、文獻是否具有地域特色等。第二,要采用多種科學方法對文獻采訪效果進行評價。具體而言,可通過行業評估方法對文獻采訪的整體情況進行效果評價;采用專家評議方法評價采購的文獻質量;對于采訪文獻的使用效果,則要征求讀者意見、分析館藏各類數據。第三,要確保評估的連續性,定期對館藏資源進行評估,識別館藏資源缺口和冗余,及時淘汰低利用率和過時的資源,騰出預算用于采購新資源,保持館藏的活力。第四,要針對評估結果開展好后續工作,及時制定科學有效的整改方法和措施,確保文獻采訪效果評估能夠真正指導采訪工作,使采訪工作更好地適應圖書館的發展。
(四)加強文獻采訪隊伍建設
文獻采訪工作是圖書館一切工作的開端,采訪人員的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對文獻采訪的質量起決定性作用。為此,公共圖書館要加強采訪隊伍建設,推動采訪團隊專業化,提升采訪人員的各項能力。第一,要及時調整采訪人員結構,當前大多數采訪人員的專業背景都是圖書情報類專業,對其他學科知識的了解相對較少,圖書館應該及時調整采訪隊伍人員結構,讓不同學科背景、專業水平較高的人員參與到文獻采訪工作中來,以減少采訪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第二,要加強采訪人員綜合素質,定期組織采訪人員參加行業會議、培訓課程,提升采訪人員的學科知識儲備、市場調研能力,讓采訪人員充分了解出版市場動態、新興資源類型及地域文化特色,使采訪人員快速、準確識別優質文獻資源。第三,要樹立為讀者服務的奉獻精神,了解讀者真正的閱讀需求和閱讀傾向,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文獻資源保障。
六、結語
文獻采訪作為優化館藏資源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到館藏建設的質量。本文結合當前社會環境和讀者需求變化,立足于館藏資源優化視角,分析了公共圖書館文獻采訪工作面臨的文獻采訪決策被動、隱性復本難以控制、采訪評估機制不健全及采訪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等主要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健全文獻采訪決策機制、加強文獻復本控制、強化文獻采訪效果評估和加強文獻采訪隊伍建設等策略,希望能為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的科學化、精準化提供理論參考。盡管本文對公共圖書館文獻采訪優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可結合更多實際服務案例,對不同類型公共圖書館的采訪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采訪決策中的應用,以推動館藏資源建設的智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煥文,謝涵.新時代圖書館社會職能與社會價值的再認識[J].圖書館建設,2024(06):24-31.
[2]杜文鳳.高職圖書館館藏資源優化工作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34(11):78-80.
[3]姚春玉.評估機制下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優化策略[J].蘭臺內外,2021(05):49-51.
[4]劉偉.基于數據驅動的公共圖書館中文圖書采訪模式探析[J].圖書館學刊,2024,46(11):70-73.
[5]孫華.基于館藏結構優化的讀者決策采購策略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3(01):37-43.
[6]馬蓉,胡琬堃,楊麗杰.圖書館管理與閱讀服務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
[7]曾永鑫.公共圖書館在館藏資源體系優化中的“隱性”復本控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2(08):70-73.
(作者簡介:郭嘉欣,女,碩士研究生,陜西省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獻資源建設、知識組織)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