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文旅融合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不僅促進了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的相互融合與協同發展,也對提升國民文化素養、推動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與推廣搭建起更廣闊的平臺,使眾多富有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突破了傳統場館的限制,走向更為開放的公共空間,惠及更廣泛的群眾。然而,文化館在推進群眾文化工作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文旅融合發展促使群眾對文化創新需求激增。因此,文化館有必要結合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積極探索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路徑。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意義
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著群眾的精神世界。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各地文化館積極探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努力構建與群眾溝通互動的平臺,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項目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文旅融合背景下做好群眾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升國民文化素養
群眾文化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利于提升國民文化素養。文旅融合不僅促進了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結合,而且通過旅游活動的開展,使群眾在欣賞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到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讓更多群眾了解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有效促進了國民文化素養的提升。
(二)傳承和發展地域文化
群眾文化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目前許多地區在開發文旅項目的過程中都將目光聚焦在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與創新表達上,由此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為群眾體驗地域文化提供了契機,也為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例如,圍繞當地非遺資源打造的文旅項目為群眾提供了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同時也盤活了非遺項目,推動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提升文旅項目參與度和滿意度
群眾文化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利于提升文旅項目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從文旅項目策劃角度看,在文旅項目中,文化元素是關鍵、是核心,能夠使游客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參與當地特色的工藝制作、藝術表演等活動,感受到當地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其對文旅項目的參與度和滿意度,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現實困境
新時代,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各地群文創作不斷推陳出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文旅融合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在開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影響了群眾對群眾文化服務的滿意度,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群眾文化活動趨同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種類繁多,然而許多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大同小異,難以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品牌。具體表現為,一些地區群眾文化項目“出圈”后,其他地區紛紛效仿,在項目打造過程中忽視了本土文化資源的融入,導致各地群眾文化活動缺少文化滋養、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形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后續發展動力不足。這樣的群眾文化活動難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旅產業融合不足
當前,各地文化旅游市場潛力巨大,打造特色鮮明的群眾文化活動,成為一些地區吸引游客的重要舉措。然而,從實際效果看,部分地區對文旅融合的認識不足,導致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深度不足,群眾文化工作與旅游項目之間缺乏有效對接,致使旅游項目中的文化體驗流于表面,游客只能走馬觀花,無法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內涵,進而影響到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發展。
(三)宣傳推廣效果不佳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各類社交軟件的廣泛運用,人們獲取文化服務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這自然也為群眾文化的宣傳推廣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各地文旅部門希望通過新媒體實現“破圈”,然而部分地區在群眾文化宣傳過程中缺乏對新媒體的有效利用,難以形成立體化的宣傳矩陣,導致群眾文化活動無法吸引到更廣泛的群體。
(四)人才專業素養不高
群眾文化工作的高效、有序推進離不開優秀的群文工作者隊伍。盡管現有的群文工作者為群眾文化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撐,然而,在實際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時,人才專業素質不高的現實問題仍然存在,限制了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群眾文化工作的持續推進。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面對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重重挑戰,各文化館應深刻認識到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助力。
(一)轉變思想觀念,重視文旅融合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文化館應摒棄傳統的發展觀念,秉持“文化+”的創新思維,以實現群眾文化工作與旅游項目的有效對接。具體而言,其一,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重視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群文工作者應主動轉變工作觀念,認識到群眾文化工作在文旅融合發展中的作用,并將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策劃與旅游項目開發深度結合,進而推出深入人心的文旅項目。其二,從服務對象入手,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盡管群眾文化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全體群眾,但部分文化館的服務對象局限于本地群眾。鑒于游客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文化館應立足本地文化資源、面向大眾,不斷優化和調整群文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以吸引更多游客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使群眾文化服務惠及更多群體。例如,湖北省十堰市憑借其歷史街區資源,成功打造了“西關印象”這一旅游休閑街區。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基于創新理念,巧妙地將忠孝文化、黃酒文化、茶馬文化、《詩經》文化以及紅色文化進行融合,構建了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空間,為游客深入了解當地特色文化提供了良機。同時,該街區以體驗民俗文化、觀賞民俗表演、品嘗地方小吃為特色,凸顯了街區文化旅游的定位,并推出了一系列以夜演、夜讀、夜游、夜展、夜宴為核心的文化活動。此外,還利用民間傳統節日等時間節點,在該街區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民間節慶等文化活動,并逐步推出了一系列以《詩經》文化、黃酒文化、忠孝文化、紅色文化為內核的群眾文化藝術精品,為群眾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由此可見,在創新理念的指導下,文化館能夠積極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將群眾文化活動融入旅游項目之中,以豐富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進而實現文旅協調發展。
(二)打造群文品牌,促進文旅發展
群眾文化品牌是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優質的群眾文化品牌能夠有效吸引游客,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基于此,各地文化館應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加強群眾文化品牌的建設和管理,并圍繞群文品牌開發文旅項目,以吸引各地游客前來體驗文旅項目。例如,舞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競技與表演藝術相結合的瑰寶,自古以來便是節日慶典、祈福求祥的重要活動。江蘇省陸家鎮素有“龍舞之鄉”的美譽,以段龍舞最負盛名。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龍舞,致力于打造鄉土特色群眾文化品牌。在實際工作中,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對段龍舞相關資料的挖掘、整理,積極培育舞龍人才、打造舞龍隊伍。在優秀人才的支持下,段龍舞在創作格調上堅持高雅與通俗相結合,在創作內容上堅持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在創作方式上堅持欣賞與參與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多樣化的文藝作品,并在節日慶典、文化藝術節、文化下鄉等活動中加以展示,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生活,同時還登上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面向更廣大群眾的重要舞臺,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此外,當地還推動段龍舞文化和旅游項目的融合,組織段龍舞展演活動走進當地油菜花海旅游景區,豐富了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總之,立足本土文化資源打造的群文品牌能夠吸引群眾的廣泛關注,并提升當地文化的影響力,讓更廣泛的群眾在了解并欣賞優秀群文作品的同時,促進文旅融合進一步發展。
(三)創新傳播方式,賦能文旅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推廣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此,文化館必須不斷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播方式,從過去單純依賴館舍設施開展線下群眾文化活動,轉變為利用“互聯網+”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群文活動。例如,為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歡樂、團圓、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某文化館立足當地傳統文化推出“中華文化進萬家”系列群眾文化線上活動。文化館通過微信公眾號、文化云平臺、官方網站、抖音等線上參與模式,推出了富有時代精神和文化底蘊的群眾文化活動。活動主要包括“年俗年味”隨手拍線上圖片展,鼓勵群眾用手機鏡頭捕捉春節期間生活的美好瞬間,拍攝春節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特色;鄉村村晚、百姓春晚、農牧民春晚等優秀線上節目,以展示各地獨具特色的春節風俗和文化生活;“愛生活 學藝術”文化志愿者線上公開課,通過文化云、抖音、快手等平臺開展聲樂、舞蹈、器樂等線上直播課堂,由專家型文化志愿者或有一定受眾基礎的“網紅”文化志愿者授課,同時安排助教與群眾互動,并在微信交流群內分享學習資料,供參與者在線學習;“云游”活動,讓廣大群眾足不出戶便能欣賞壯美的自然風光、了解獨特的民族風情,以吸引游客在節日期間線下參與體驗。文化館通過這樣的創新實踐,不僅能夠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播范圍,讓更多群眾共享文化成果,還能通過線上宣傳和推廣,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覽本地景區,親身體驗本地文化特色,從而實現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四)構建人才隊伍,保障工作質效
加強人才培養、構建人才隊伍,能夠為群文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撐,從而提升群眾文化工作質效。其一,要注重人才引進與團隊建設。文化館要充分認識到群文工作者、服務志愿者的重要作用,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招募方式,結合團隊特色與地域優勢引進新生力量,激發創新活力,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其二,應強化專業培訓體系建設。應積極探索構建文化館、企業、景區等多方協作的文化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系統化培訓不斷提升群文骨干的業務能力與服務意識,推動其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最終將培訓成果有效轉化,促進區域群眾文化繁榮發展。其三,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鑒于群文工作者承擔著文化宣傳的重要職能,上級部門應重點加強對優秀團隊的專項扶持,確保其持續健康發展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五、結語
總之,文旅融合發展對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當前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挑戰,文化館亟須轉變傳統思維模式,通過強化群文品牌建設、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構建專業人才隊伍等舉措,切實保障文化發展成果并持續提高群眾文化工作水平。隨著社會進步與時代發展,群眾文化工作正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與數字化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群文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更新創作理念,著力打造更多文藝精品,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通過深度推進群文與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不斷增強群眾文化的藝術感染力與社會影響力,最終實現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周笑灑.文旅融合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與創新[J].參花,2024(26):101-103.
[2]楊曉春.文旅融合背景下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實踐研究[J].藝術品鑒,2024(21):173-176.
(作者簡介:白振華,男,臨沂市蘭山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音樂、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