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代音樂的發展,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風格漸呈多元化態勢,融合民族、美聲、通俗等多元唱法,表現出多樣的藝術表現力,該趨勢不僅帶動傳統文化的動態傳承,也促使古典詩詞與現代審美相融,煥發嶄新的生命光彩。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多元化演唱風格的概念
曲的表意空間,也使古典詩詞在新的音樂語境中激發出新的藝術魅力。例如當表達豪放激昂的詩句時,會引入美聲唱法,表現高亢有力的音色;若要表現出細膩婉約的意境,會更傾向運用民族唱法,體現柔美與情感細膩的調子;通俗唱法的自然親和、流行元素的節奏感與感染力為古詩詞藝術歌曲賦予了現代韻味,讓其更契合當代聽眾的審美偏好。
古詩詞藝術歌曲多元化演唱風格,是指演唱者在演唱依據古詩詞文本創作的藝術歌曲時,融合多種聲樂技法與風格,運用不同聲音表達形式增添作品藝術風采。多元化演唱形式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演唱模式,賦予古詩詞嶄新的生命力,讓其在不同聽眾群體間獲得更廣泛的流傳。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多元化演唱風格的特點
(一)融合多種唱法
演唱者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繹體現出融合多種唱法的特征,這是其多元化發展的核心標志之一。傳統的古詩詞歌曲演繹方式多為民族唱法,講究聲音的柔美與詩意的余韻;伴隨音樂審美不斷拓展、觀眾需求日趨多樣,越來越多的演唱者開始嘗試把美聲、通俗、戲曲乃至流行唱法嵌人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繹中,賦予作品更具層次的表現力,有效拓寬了藝術歌
(二)注重詩意表達
古詩詞藝術歌曲在演唱風格的多元化發展中,始終以“詩意表達”為核心特征之一。由于其歌詞來源于古代詩詞,這類作品本身就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價值,因此在演唱過程中必須注重對詩意的傳達與再現,演唱者不僅要把握旋律的節奏和音高變化,更要深入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意境、情感和哲理,在聲音的控制、語氣的處理、情緒的傳遞中實現對詩意的還原與升華,觀眾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是在聽一首歌,更仿佛在領略一幅畫、感受一種意境。在具體演繹中,演唱者常常根據詩詞的情感色彩進行細膩的聲音處理,如用輕柔婉轉的唱法展現柔情纏綿的意境,用悠遠深沉的聲音塑造孤獨悲涼的氛圍,詩詞中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月落烏啼霜滿天”等,都需要通過聲音的層次與情緒的遞進來生動再現,這種注重詩意表達的演唱方式不僅提升了藝術歌曲的表現力,而且加強了聽眾的情感共鳴,使古典文學與現代聽覺體驗緊密相連。
(三)強調聲音美感
古詩詞藝術歌曲多元化演唱風格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聲音的美感,由于古詩詞本身講究韻律、節奏與意境,藝術歌曲在演繹這些詩詞時往往通過細膩的聲樂技巧和優美的音色來增強音樂的藝術性與感染力,喚起聽眾對詩意境界的共鳴與聯想。通過聲音美感的塑造,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聽覺上能夠使觀眾獲得極高的藝術享受。在實際演唱過程中,強調聲音美感不僅體現在音色的選擇與控制上,也體現在音調、氣息和咬字的精準上,演唱者通過富有表現力的嗓音處理,結合詩詞中細膩而深遠的情感表達,能使每一個音符都飽含意味,這種對聲音美的追求使作品更具藝術層次與表現張力,不僅提升了歌曲的整體質量,也增強了作品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意蘊。
(四)兼顧傳統與現代
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風格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兼顧傳統與現代。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藝術樣式,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繹需要保留原有的文化意境及藝術風格,這體現為對古詩詞語言美感、節奏律動和意象準確表達的重視,演唱者一般會用傳統民族唱法、戲曲元素以及古樂器伴奏等方式,讓歌曲留存濃烈的東方韻味與歷史沉淀,以此維系古詩詞既有的文化氛圍與藝術屬性,凸顯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賡續。為匹配當代審美偏好,藝術歌曲在創作及演唱中不斷嵌人現代音樂元素,諸如通俗唱法的運用、電子樂器跟西洋樂器的配合、具有現代風格的編曲與舞臺表現形式的結合,這樣的融合讓古詩詞藝術歌曲更貼近年青一代聽眾,能夠增強作品傳播力及感染力。采用兼顧傳統與現代的演唱方式,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令其在新時代語境下煥發出別樣的藝術生命與文化價值,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多元化演唱風格的當代演繹分析
(一)演唱風格融合
從業者想要應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風格融合的發展潮流,必須要推動聲樂教育與培訓走向多元化,支持演唱者系統掌握不同唱法,好比民族、美聲、通俗甚至戲曲,以增強演唱者的技術積累與藝術表現力。院校及培訓中心可設置跨風格學習課程,推動演唱者摸索不同演唱方式的融合與轉化路徑,增強演唱的變通性與獨創力。作品創作應為風格融合預留空間,在旋律規劃、配器篩選與節奏編排方面兼容多種表現模式,為演唱者開拓多樣化的表達通路,驅動風格融合朝縱深層面推進。演出平臺與傳播媒介需要積極推進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展示及推廣,為其鋪就更寬廣的表演平臺,在各類演出、比賽及媒體平臺當中鼓勵演唱者以融合唱法呈現作品,營造開放多元的音樂氣象。演唱者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把融合風格演出視頻、幕后創作等內容推向網絡空間,提升觀眾的接受程度與參與感,依靠線上線下互動傳播拓寬受眾群體,這也有利于打造古詩詞藝術歌曲“融合共美”的藝術模樣,進一步推動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延續。
(二)技法創新
面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技法創新的演繹趨勢,從業者首要的應對之策是鼓勵演唱者不斷探索創新演唱技法,沖破傳統桎梏,培養個人表演特色。專業訓練中應貼合古詩詞作品的藝術特點,啟發演唱者在氣息運用、音色管理、語調起伏、咬字竅門等方面精細鉆研,嘗試將不同唱法的優點進行融合轉化,創造出貼合詩詞意境的新技法。作曲家和演唱者需要強化合作,在作品創作早期就思索技法的表現空間,實現演唱與音樂內容的有機銜接,促成聲樂技術跟詩詞內容的深度融合。演唱者想要推動技法創新,需要借助媒體平臺與專業機構,高校、藝術院團以及研究機構可開展專門研討、技法交流及演示,探索并歸納創新性演唱的經驗與技術成果。演唱者可借助現代的技術工具,運用音頻分析軟件、人工智能輔助訓練系統等對演唱技法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優化,提升創新技法的可復制性及傳播效果,采用教學實踐、演出推廣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辦法,創建系統性的技法創新機制。這些不僅拔高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表現水平,還為其在當代音樂語境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后盾。
(三)表現形式多元化
面對古詩詞藝術歌曲呈現出的表現形式多元化的演繹走向,從業者需要在創作與演出階段留意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趨勢,豐富表現渠道。創作者可把古詩詞藝術歌曲跟舞蹈、戲劇、影像等藝術形式結合起來,讓歌曲演繹更具視覺震撼力與藝術感染力。演唱者需要提升綜合舞臺表現水準,不單單局限于聲樂技巧的顯露,還應借助肢體展示、面部神態及情境氛圍營造等方式,提升作品的整體呈現效果。采用多樣化的藝術呈現形式能更好地傳達詩詞意境,吸引現代觀眾的注意力,引發情感共鳴。演唱者可以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及技術平臺,促進演出內容的傳播和擴散,依靠數字媒體、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打破時空的限制,構建沉浸式、交互式的觀演體驗,使古詩詞藝術歌曲洋溢著時代風采。例如,演唱者可在短視頻平臺、網絡演唱會、音樂劇場等新媒體場景進行多形式、多風格的探索,增進受眾的體驗感,拓展歌曲的傳播渠道及影響范圍,借助線上線下融合的推廣手段,多維度、多層面地呈現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獨特魅力,推動其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持續活化及廣泛傳播。
(四)舞臺形式多元化
面對古詩詞藝術歌曲舞臺形式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從業者可以從演出設計及舞臺調度方面切入,提升整體視覺美感以及歌曲與詩詞意境的融合度。在舞臺布景、燈光設計、服裝造型等方面需要與作品內容及歷史背景契合,營造飽含詩意氛圍的視覺空間,引發觀眾的沉浸體驗與情感共振;引入多媒體投影、動態影像等現代舞臺技術,把古詩詞意境轉化為直觀的視覺呈現形式,突破傳統舞臺演出千篇一律的模式,增進藝術歌曲的綜合表現水準與吸引力。要實現舞臺呈現的豐富多樣,還需要高質量的團隊協作與跨界合作,演唱者、導演、編舞跟視覺設計師要密切配合,基于整體審美開展系統謀劃,實現視覺、聽覺與情感傳遞的統一。編創團隊需要進一步提升古詩詞藝術歌曲專場演出的策劃水平及支持力度,舉行主題音樂會、編創戲劇與歌曲結合的舞臺劇,與高校、藝術機構合作實施原創演出項目,憑借形式多樣、內容融合的呈現形式提升作品的藝術內涵,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關注古詩詞藝術歌曲,促進其在新時代語境里的傳承與創新。
四、結語
因多元化演唱風格的推動,古詩詞藝術歌曲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與藝術風采,可以融合多種唱法、創新表演技法、豐富表現形式、運用現代舞臺手段,拓寬其藝術表達空間,讓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實現深度融合,為古典詩詞的傳承及發展注人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蔡玲,女,漢族,四川馬爾康人,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