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茶館》自問世以來,以其獨特的戲劇藝術特色、敘事設計和劇情情節廣受觀眾的好評和喜愛,既迎合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也遵循了文藝的發展趨勢,是新中國成立后老舍撫今追昔的產物。在以文筆穿透歷史的同時,作品具有對時代風貌與社會生活恰到好處的定位與剖析,塑造了多個富有靈魂深度的人物形象。筆者認為,話劇《茶館》的珍貴性不僅在于其戲劇性的跌宕起伏,更歸功于劇本字里行間透露的文學性。本文使用反描法和側面透露法以小見大,探查其魅力,探究作品中文學性與戲劇性共同塑造的藝術景觀。
話劇《茶館》是老舍于1956—1957年創作的話劇作品,劇作展現的時空背景由清末開始,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北平城,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三個時代的社會風云變幻和市井百態,表現時空的光怪陸離以及社會的世事變遷、物是人非,反映了時代風云對小人物的影響。正像曹禺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話劇《茶館》講述了茶館掌柜王利發和各類茶客的命運浮沉,以此來表現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呈現“葬送三個時代”的主題,表達了作者老舍對舊中國滿目瘡痍的憤,以及對新中國的期待與期盼。話劇《茶館》還展示了中國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這一歷史性主題,其準確的人物刻畫、深刻的內容和豐盈的內涵賦予作品劃時代的意義。
一 、戲劇性特色
話劇《茶館》作為一部戲劇作品,不僅需要精湛的藝術架構來確保藝術形式的完整性,還要求有深刻的藝術構思以深入探索藝術主題。《茶館》在藝術結構和藝術構思方面的構建,為后世樹立了優秀的典范。接下來,筆者將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一)藝術結構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杰作,也是中國現代戲劇藝術的瑰寶。它被西方評論家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其獨特的戲劇結構充滿了創新的思維。
《茶館》采用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劇本以一家小小的茶館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在三個歷史斷面上對社會百態進行展覽式的描繪。作品拋棄了傳統戲劇以一人一事為主線的敘述方式,而是選擇三個橫斷面連綴式的結構,以人物群像刻畫故事,把眾多人物的生活片段交織在一起,以此來展現不同主題的內蘊和隱藏在故事背后的剪影。與傳統戲劇中常見的戲劇沖突不同,《茶館》的戲劇沖突并非僅限于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深刻地反映了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普通人與舊時代遺留問題之間的矛盾。正是社會發展的不可預測性,賦予了眾多角色悲劇性的命運。在《茶館》這部戲里,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主線和個人情感線索,盡管這些故事線未必能推動整體劇情的發展,但將這些小情節、小故事平鋪并統一于劇本的整體構思之中,便使得戲劇結構保持了完整性和嚴謹性。
(二)藝術構思
話劇《茶館》采用了一種“畫卷”式的結構布局,通過人物和時間線索將整個劇情巧妙地串聯起來。它從點到線,再由線到面,逐步展開,細致地揭示了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通過人物對話和事件的推進,故事娓娓道來,從王利發、常四爺等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社會變遷的縮影。在戲劇藝術構思上,老舍沒有選擇用宏大的“大事件”來襯托主題,而是通過描繪各種小人物的生活,展現了他們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死亡。通過這些細節,他揭示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社會的復雜面貌,既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也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現實。這種側面透露的手法,既實現了以小見大、由此及彼的藝術效果,又通過貼近生活的小事,加深了對時代黑暗與無奈的感知,微妙地喚起了觀眾的共鳴和共情。同時,這種側面透露的手法也與老舍一貫的文學創作風格相契合,使得作品能夠充分發揮其文學魅力,塑造出一個個立體的圓形人物。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構思,使得《茶館》的故事得以流暢地展開。
二、文學性特色
(一)語言特征
《茶館》是一部傳統三幕劇,但三幕均設定在同一場景——裕泰茶館內。老舍巧妙地利用“一個大茶館映射出一個小社會”的構思,將不同社會階層、地位和思想的人物緊密地聚攏在一起。先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茶館》戲劇性的精湛,例如《淺析老舍〈茶館〉的藝術特點》一文指出,作品中鮮明的語言風格是其整體意蘊價值的重要體現,整部劇作充滿了濃郁的京味和老北京式的幽默,堪稱戲劇藝術的典范。]
幽默風趣是《茶館》這部作品中極為突出的語言特色。通過人物機智而滑稽的言辭,作者巧妙地諷刺了當時社會對普通民眾的壓迫,并深刻表達了面對舊社會底層人民在苦難中掙扎時,創作者的那份愛莫能助的無奈。這種恰如其分的幽默感為整部戲劇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盡管《茶館》探討的是一個沉重的主題,它卻不會給讀者和觀眾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反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觀劇體驗。在作品中,幽默的語句比比皆是。如李三的“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老舍巧妙地運用了諧音和雙關語的修辭手法,不僅讓觀眾在觀看時感受到幽默和風趣,同時也恰到好處地傳達了季三對王利發的不滿,以及他內心深處的痛苦與無奈。通過這些幽默的表達,作品揭示了社會的混亂和底層人物的無力。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老舍在創作《茶館》這部作品時也融人了很多京味元素,北京話的韻律與節奏在人物對話的語言描寫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顯現出別樣的美感。如常四爺說的“您圣明。今兒個您得給我評評理”,二德子說的“喳!今兒的茶錢我候著了”。這些人物語言描寫充分體現了北京方言多用兒化音的特色,舞臺上臺詞口語化的抑揚頓挫和語氣上揚的趣味都被充分表現了出來。這種方言的運用給觀眾營造了沉浸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二)人物形象
茶館中人物形象眾多,階級、地位、職務各不相同,不同的人物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現象。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主人,也是貫穿作品的核心人物,這位掌柜恪守著父親的遺訓,兢兢業業地經營著這家茶館,是老舍作品中常出現的小商小販的形象。王利發在處理事務時考慮周全,處世圓融,具備商人的自利與機敏。面對社會的劇烈變遷,他傾向于順應和迎合,只希望持續經營自己的生意。他追求生活的穩定,然而在改朝換代的洪流中,他不幸成為犧牲品。他一生苦心經營的茶館,最終在戰爭的炮火中化為灰燼。
常四爺身為旗人,與王利發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性格剛毅,大義凜然,充滿民族氣節。面對洋人的侵略,他毫不遲疑地投身于戰爭,加入義和團,以實現自己的愛國理想。盡管身為旗人,常四爺卻對清政府的腐敗行為深感不滿,他對社會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理解。他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是一個極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常四爺的形象,正是那個時代中眾多有志氣、有勇氣的旗人的縮影,他們的俠義精神和正直善良,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
秦仲義這一角色極具個性,他是一位維新派的資本家,也是事業發展的先行者。盡管出身富裕家庭,卻并未選擇安逸的公子哥生活,而是接受了先進的教育,深刻理解民眾的苦難,渴望改變國家的黑暗現狀。他懷揣著實業救國的雄心壯志,將家族的土地和房產悉數出售,將所得資金投入國家建設。他的思想在當時是超前、進步的,但同時也遭遇了不被理解與接納的困境。他站在變法運動的最前沿,孤獨而弱小,正是由于社會上缺少像他這樣的人,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秦仲義的結局是凄涼的,變法失敗后,他家破人亡,一步步走向了墮落老舍通過這一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揭示了社會變遷的動因,以小見大,展現了《茶館》這部作品獨特而深邃的文學魅力。
三、結語
當我們觀賞話劇《茶館》時,實際上也是在體驗中國社會的變遷。老舍通過戲劇這一形式,將茶館的故事生動地呈現給觀眾,其戲劇性不言而喻。然而,當我們深入閱讀《茶館》的劇本時,更能感受到老舍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刻畫人物的細膩筆觸。老舍擅長通過人物對話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本文通過細節反映整體,點面結合,總結出其藝術性的典型特征;結合中國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歷史環境,分析了劇本的復雜內涵。通過這部作品,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戲劇的魅力,更能體會到它所傳達的文學的強大力量。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動蕩的社會背景,使得人性的特質被放大。在舊社會黑暗的大環境下,有的人茍且偷生,有的人憤世嫉俗,有的人麻木不仁,有的人抗爭失敗。老舍通過文字,將人性的復雜和現實的殘酷血淋淋地展現出來,迷茫的人類如同蟠蟻,在黑暗中無聲地倒下。裕泰茶館雖已人去樓空,但老舍借助戲劇的震撼力和文學的深刻性,將中國社會曾經的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提醒我們既要反思歷史,也要珍惜當下。
[作者簡介]褚格菲,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影視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