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是白的,紙是白的,大浪中,躍得最高的水花放射出耀眼透亮的白。那么白到底是什么?
白是什么都沒有又什么都有的最高境界。生活中可以忽略,但必須承認它的存在;她可以沒有形態(tài),卻深藏巨大隱形力量;她允許你任意修改,依然能產(chǎn)生很多可能性。
世界上韌性十足的事物似乎都和白有關,比如人來到世間空手而來,去時空手而去,這是白的另一種形態(tài)。
那么文學創(chuàng)作里的白在哪里?
在一個沒有結局卻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的開闊地帶,白是一種蔓延式的看似虛無實則洶涌,可以沖擊到你大腦的可怕力量,能給你帶來體感感知,并把你帶向未知的方向。
她或許只有一個字,一句話,一個思想,一個細微的動作,邂逅你時,讓你突然沉默,或者沮喪,或者驚喜,或者拉扯,你會發(fā)現(xiàn)這種敏銳度,自己已經(jīng)喪失很久,是她警醒了你,喚醒了身體里另外一個沉睡的自己。
如今的很多文學作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表達過于飽和,第二是敘述太自我。飽和的硬傷在于故事過于臃腫,讓讀者產(chǎn)生閱讀的疲憊,沒有絲毫的縫隙留給讀者進入;敘述太自我,不能抽離自身表達欲望,會損傷故事里的人物和故事本身。怎么做到節(jié)制和適當?shù)乇磉_,留白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其實很簡單,設身處地地為筆下的人物著想就可以了。當你創(chuàng)作一個人物時,你就要明確地知道,從這一刻起,你就擔當起了一個養(yǎng)育者的角色,怎么讓這個人物生長得更好,這是你的責任。更多的時候,你還可以把自己設想成你筆下的人物,如果你是他(她),你會怎么樣?角色的轉變或許能讓你變得溫和、體貼,更接近人物。
杜絕一切用力過猛的表達。
文學需要白,那種有彈性、有韌勁兒、有遼闊空間的留白,讓人有喘息感,讓故事和人物更具生命力,更牢固,更生機勃勃。
留白的另外一層意義是,故事和作品中的人物不只是作家的私人產(chǎn)物,還可以是一場全民參與,并重啟一段新歷程。
想想,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故事和人物的生長方向,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故事和人物的生長方向,那么,一切都會變得磅礴、精彩、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