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談及拖延,不少家長和教師會把原因簡單歸結于“學生懶”。實際上,造成學生拖延行為的原因很多,內外部壓力過大、自我效能感低、存在抗拒情緒等因素,都會導致學生遲遲不能付諸行動。作為班主任和心理教師,我們要正確分析學生拖延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恰到好處地“拉學生一把”,避免拖延影響學生的發展。
問題呈現
“老師,小霖又沒有交語文作業!\"“老師,小霖的數學作業沒寫完!”每個周一早上,我都可以收到科代表對小霖的投訴。
小霖是我們班的一名男生。學習時,他總是頻繁喝水、上廁所,不時擺弄文具,常常走神發呆,原本1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往往要3小時。據家長和教師反映,小霖每天完成作業的平均時長比班級均值多兩三個小時,周末作業完成率不足50% 。考試最后15分鐘,他總有大量題目未作答。
小霖的拖延行為不僅體現在作業上,還滲透到日常學習的方方面面,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家長和科任教師都替他著急,希望心理教師可以幫助他走出拖延困境。
成因分析
盡管我們常將\"拖延癥\"掛在嘴邊,但它并非醫學定義的“病癥”,也并非不可戰勝的敵人,而是一種可以通過科學方法逐步糾正的壞習慣。拖延本質上是認知、情緒與行為相互交織的產物。在初中生群體中,拖延現象并不罕見。初中生拖延行為的成因復雜多樣,與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密切相關。
1.認知局限:任務如山,望而生畏
初中生前額葉皮層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導致他們在分解任務、制訂計劃等執行功能上存在一定局限。面對復雜的數學題目或字數較多的作文,他們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從而產生畏難情緒,拖延便產生了。
案例中的小霖就是這樣,每當遇到數學壓軸題,他總是未讀題就放棄了,認為自己做不出來。
2.動機缺失:難以抵制即時滿足的誘惑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短視頻、游戲等娛樂方式通過即時滿足吸引了大量初中生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學習帶來的延遲滿足則黯然失色。許多學生因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難以抵制即時滿足的誘惑,從而選擇拖延完成學習任務。
3.時間感知偏差: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初中生對時間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容易高估自己短期內的執行效率,低估任務所需的時長。這種時間感知偏差導致他們常常在“最后期限綜合征”的逼迫下倉促完成任務。就如小霖,他總是將周末作業留到周日晚上突擊。結果,作業完成得潦草敷衍,錯誤率很高。
4.環境干擾:誘惑無處不在電子設備、同伴壓力等,都是導致初中生拖延行為的外部因素。這些干擾因素如同一只只小手,不斷拉扯著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難以專注于學習任務。
應對策略
針對小霖的拖延問題,心理教師、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聯合家長共同制訂了一套個性化的“5S\"策略。該策略整合了認知行為療法、自我決定理論及時間管理技術,形成分層遞進的干預體系。
1.啟動簡化(Simplification):化繁為簡,輕松起步
該方法的核心機制是通過任務分解與認知重構,降低任務認知負荷,緩解畏難情緒,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五步分解法:將復雜任務拆解成一系列小步驟,并為每個步驟設定明確的時間限制。例如,在幫助小霖克服做數學壓軸題拖延的問題時,教師引導小霖將一道幾何證明題拆解為“理解題目一畫出圖形一標注已知條件一尋找解題思路一寫出解題步驟\"5個子步驟;關于寫作文,語文教師則建議小霖拆解為“理解題目一列出要點一撰寫初稿一檢查邏輯—潤色語言\"5個子步驟,每個步驟控制在合理時間內。
認知重構訓練:引導小霖改變消極的自我對話方式,將“寫作文太難了\"轉化為“我只需要先完成第一步—列出3個關鍵詞”。這種認知上的微妙變化,能夠顯著提升小霖的自信心和行動力。
2.即時啟動(Startup):快速啟動,激活行為慣性
該方法的核心機制是利用“啟動能量最小化”原則,鼓勵小霖快速啟動任務,打破拖延的慣性,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3分鐘啟動法:無論任務多么艱巨,都鼓勵小霖先嘗試做3分鐘。例如,做數學練習時,先完成第一道選擇題;寫作文時,先寫出第一句話。這種微小的啟動動作能夠降低小霖行動的門檻,使他逐漸建立起積極的行為模式。
“行為鏈”設計:將啟動動作與高頻行為綁定起來,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例如,教師為他設計了一個“行為鏈”—完成洗漱后立即打開單詞 App 背5個單詞,這樣的\"行為鏈\"設計能夠幫助小霖快速進人學習狀態。
啟動信號設置:為小霖設定特定的啟動信號,如專屬音樂或鬧鐘。當信號響起時,小霖要立即放下手中的雜事,開始執行學習任務。
在這個案例中,家長和小霖一起制訂了“每日啟動計劃”,明確一個固定的啟動時間和啟動信號。例如,每天晚上7點整,當鬧鐘響起時,小霖需要立即放下手機或關閉電視,開始做作業。通過持續實踐,小霖逐漸適應了快速啟動法,并主動嘗試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
3.科學分段(Segmentation):彈性安排,高效學習
該方法的核心機制是基于注意力周期理論,引導小霖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效率高峰時段,科學制訂學習計劃,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注意力曲線監測:利用專注力監測App等工具,記錄小霖24小時的注意力波動情況,找出最佳學習時段。
動態分段策略:鼓勵小霖根據自己的注意力曲線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例如,“晨型人”可以在早讀時段安排背誦任務,“夜型人\"則適合在晚自習時段處理復雜題目。
改良版番茄工作法:將常規25分鐘的專注時段調整為15\~30分鐘的彈性區間,并搭配5分鐘的短暫休息。這種靈活的方式能夠幫助小霖更好地保持專注力并減少疲勞感。
通過專注力監測App,小霖發現自己在晚上8點到9點的注意力最集中。于是,他將攻克數學難題的任務安排在這個時段,并采用改良版的番茄工作法——每專注學習20分鐘后休息5分鐘,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4.環境支持(Surrounding):營造氛圍,助力學習
該方法的核心機制是通過優化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學習的場域,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物理環境改造:指導小霖保持桌面整潔有序,將學習資料分類擺放;在房間內放置一臺白噪音機來屏蔽窗外的噪音;調整光線和溫度等物理因素,為小霖創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數字環境凈化:引導小霖合理使用電子設備,避免他在學習時間被短視頻或游戲干擾。例如,可以使用“Forest\"等時間管理App來限制他在學習時段使用手機的時間,家長還為他打造了一個“無手機學習區”。
社會支持網絡:鼓勵小霖邀請家人、朋友或同學作為學習伙伴,彼此監督學習進度并給予支持。小霖邀請了自己的好朋友小麗作為學習伙伴,兩人每天互相通報學習進度,互相鼓勵。
家長行動指南:家長可以為孩子打造一個專門的“學習角”,配備必要的學習工具和資料。同時,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5.正向強化(Sweetening):即時獎勵,激發動力
該方法的核心機制是通過給予即時獎勵來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學習動力,幫助他們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認知,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即時獎勵菜單:小霖與教師和家長一起制訂了即時獎勵菜單,明確列出了完成不同任務后可以獲得的獎勵。例如,完成每日數學作業可以獲得一次額外的游戲時間;連續一周按時提交作業則可以獲得一本心儀的書。
社會性獎勵:班主任還在班級內設立了“進步之星\"獎項,每月評選一次。小霖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贏得了教師和同學們的認可。
自我激勵與正面思考:引導小霖學會自我激勵和正面思考,將完成任務視為成長和進步的機會。例如,每當小霖完成一項任務時,可以給自己鼓掌或說一句鼓勵的話來增強信心。
在嘗試“5S”策略后,小霖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每當完成一項任務,他都會從即時獎勵菜單中選擇一項獎勵來犒勞自己。這種即時的滿足感讓他更加熱愛學習。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和實踐,小霖逐漸克服了拖延問題。他的作業完成時間縮短了不少,周末作業也能基本完成。更重要的是,小霖在學習上找回了自信心和動力,開始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課后復習。
輔導反思
1.干預策略的有效性邊界
年齡適配性:“5S\"策略對初中生的適用性顯著優于小學生和高中生。這是因為相較于小學生,初中生在執行功能和認知發展上已具備一定基礎,能夠更好地理解并運用“5S”策略;而高中生因學業難度更高,“5S\"策略的效果難以在短時間內顯現。
任務類型差異:對于背誦、計算等重復性任務,“5S\"策略的效果更明顯;而對于寫作文、藝術創作等創造性任務,則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對“5S\"策略進行優化。
2.關鍵成功要素
家校協同度:家長和教師的合作是實施“5S”策略的關鍵。家長需要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監督;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
教師支持方式:相比于直接催促和批評,教師更應該采用過程性反饋來激勵學生。例如,可以表揚學生在啟動任務時的積極表現,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嘗試。
綜上所述,“5S”策略作為一種創新干預方法,既遵循教育規律,又契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實際需求。小霖的案例證明,通過科學的干預策略和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擺脫拖延困擾,開啟高效學習的新征程。(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寮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