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傳承的內容和方式是一個社會和民族獨有的特性。文化傳承既是某一社會或民族的群體行為,也是該社會或民族群體中的個人行為,某一社會或民族的文化通過這種群體或個人行為而得到代際的傳承或延續。中國古代歷史源遠流長,從整體來看,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等社會形態,其中封建社會是持續時間最長的社會形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封建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因而傳統文化的內核受封建文化影響較大,歷史檔案也深深受到封建文化的影響。
一、“八千麻袋”事件的“遷徙”歷程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時期,這一時期正是封建統治到達頂峰,封建文化走向腐朽,封建社會瀕臨瓦解,同時這是一個傳統文化遭受西方文化沖擊、古今交融、中西碰撞與融合的社會劇變時代。基于檔案來源于文化,文化孕育了檔案,我們可以從“八千麻袋”事件中清楚地看到社會背景和文化隱秘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
宣統元年(1909),清朝政府修繕內閣大庫,將特藏庫中的檔案移出,準備焚毀。羅振玉作為學部官員,向張之洞提出請求,希望他上奏朝廷,批準停止焚燒某些書籍或文獻,將檔案移歸學部暫管。北洋政府建立后,教育部接管這批檔案并移交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管理。1921年,教育部以經資困難為由,將大部分檔案裝了8000麻袋共計約15萬斤,以4000元銀洋的價格出售給北京同懋增紙店,準備化為紙漿。1922年2月,羅振玉在紙店看到了部分被出售的檔案,以1200元的價格買回來。得知此事的北洋政府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想買回這批檔案,清史館也想與之商議收藏,但被羅振玉拒絕了。兩年后,羅振玉將這批檔案轉手以1.6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李盛鐸。李盛鐸挑選了6萬件獻給了溥儀,其余部分以1.8萬元轉賣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此時,這批檔案僅存12萬斤,且十分雜亂,一部分已破爛不堪,無法整理,完整者僅五分之一。1936年,史語所將部分檔案帶到南京,隨后遷至臺灣。而留在北京的部分檔案隨后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接收。
這就是“八千麻袋”事件的“遷徙”歷程,了解事情經過后,讓人感受到一點荒誕和憤憤不平,在惋惜珍貴史料流失之余,也啟發人們從不同維度分析和思考這段歷史,以史鑒今,更好地守護珍貴史料,合理保護和開發歷史檔案資料。“八千麻袋”事件的發生與政府的無為、官員的愚昧、民國的學風以及遺民戀主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多種原因促成的歷史悲劇。
二、“八千麻袋”事件的成因分析
1.政府無為,慘遭棄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內閣大庫內滲漏墻毀,奏請興修,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又毀。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清朝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光緒帝無子,慈禧太后在臨終前指定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位繼承人。溥儀當時年幼,無法親政,因而由其父載灃擔任攝政王,代為處理朝政。攝政王載灃命令閣臣在內閣大庫中清理清初舉辦攝政典禮時的舊檔案資料。閣臣沒有找到,妄然奏請燒毀內閣大庫中沒有用的老舊檔案,得旨允行,庫檔即宣告將毀。這是“八千麻袋”事件發生的源頭,為循祖制查檔不得,聽聞舊檔無用,下旨焚毀。
檔案是人類生活的原始記錄,具備存史資政育人功能,是文化傳承的天然場域,從文化心理視角來看,中華民族的血緣宗法和農耕文明對檔案傳承文化功能的發揮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小農經濟在漫長的周而復始的四季變化中滋養出循環往復的思維模式,以血緣宗法為代表的亙古氏族遺風不斷演化為穩固的深入人心的“恪守祖訓”的民族特性,推崇“三代之治”,批判“數典忘祖”。小農經濟和血緣宗法兩者相得益彰,共生互融,逐漸演化成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異常牢固、極具韌性、鮮有變化的封建社會生活結構。攝政王載灃“令閣臣于庫中檢清初攝政典禮舊檔”來舉行攝政典禮正是這種文化心理的折射。然而,“撿之未得”卻反映出當時對內閣檔案是疏于管理的,從這一點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光緒二十五年奏請興修內閣大庫,不到十年時間,也就是宣統元年,大庫“又毀”,說明在前一次興修時就并沒有很妥善的修繕,這也能反映當時內閣檔案的庫房保存環境是相當糟糕的,并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另外,聽聞官吏“妄奏庫中無用舊檔太多,請予焚毀”,結果竟然是“已得旨允行”,說明兩點,一是“妄奏庫中無用舊檔太多”,表明當時沒有對舊檔展開系統整理,不然哪來“無用”之說;二是“已得旨允行”表明當時攝政王載灃并沒有對存于內閣中的“祖宗之法”有應有的重視,沒有核實是否存在很多無用且應銷毀的檔案,而是僅聽閣臣的一面之詞,就下旨焚燒。
總之,無論是兩次興修仍舊糟糕的庫房條件,閣臣妄奏無用檔案太多的疏于整理,還是攝政王未經證實就下令焚燒的草率有余重視不足,可以看出清末政府對于內閣檔案是疏于管理,不夠重視,沒有作為的,下令焚毀的亂作為更是開啟了內閣檔案慘遭遺棄的悲慘命運。
從古至今,我國的檔案事業與皇權或統治階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是依附著統治階級存在的,一旦檔案管理得不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和重視,這一時期的檔案事業就會走向低谷。唐宋時期,統治階級對于檔案賦予了足夠的重視,這兩個時期的檔案工作出現了繁榮,而到清末民初,政權更迭,政局動蕩,統治階級已經自身難保,更無暇顧及需要扶持的檔案事業,一時間內閣檔案也就無人問津,以致大庫墻體年久失修,庫內檔案無人整理。
2.官吏愚昧,人心散
在使檔案免遭焚毀之罪后,學部辜羅振玉請張之洞奏準罷焚,將檔案移歸學部暫管,并委托兩位內閣中書擔任整理。然而,由于這些是下旨焚毀之物,且未設門崗,很多官員可以自由夾帶東西出去,就出現了很多“遺書竊取,頗留都市,然或行剪字析,以易升斗”的現象。這是內閣大庫檔案在逃脫焚毀厄運后又慘遭偷盜的寫照。1927年12月,魯迅撰寫、發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
作為內行的內閣官吏,愚昧無知使得內閣檔案被自由攜帶出去,更有官員將其中珍品偷盜出去行賄,這樣不肖的官吏只知道損公肥私,根本不知道保存檔案是其責任,只能夠稱呼這樣的官吏為“文化蟊賊”。而作為外行處于社會底層的百姓,對于深藏宮中的內閣檔案一無所知,正如紙店老板將北洋政府送來變賣的檔案當作廢紙準備打成紙漿,絲毫看不出其保存價值。然而假設社會底層老百姓對內閣檔案的價值有很清晰的認識,這樣差點淪為紙槳的命運是否會改變呢,我想也不盡然,因為這是和傳統中國社會的特性有關系的。
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社會經濟結構,宏觀上呈現離散型和開放性,微觀上呈現緊密型和保守性。血緣是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在經濟利益上家庭成員是利益共同體。在道德層面,家庭成員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無形束縛。家庭成員共同組成一個樹形結構,這個微觀組織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難以通過外力去改造。家庭利益是這個微觀組織的核心且唯一的價值中心。凡是利于家庭的行為都會被鼓勵,家庭之外的事與我無關,是無足輕重的。“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傳統中國社會家庭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從另一個視角也可以看到中國人為了保全家人犧牲自己的行為。公德秩序在這樣的文化生態中缺乏生長的土壤和養料,也是基于這一原因,如果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般市民,在得知十分珍貴、有保存價值的內閣檔案流失到民間,可能會選擇私藏或變賣,而不是為國家挽救異珍史料,自主收集并主動上交散落在民間的檔案資料。
3.民國學風,似“劫余”
明清之際,很多騷人墨客、達官顯貴和富商巨賈都以收藏文物古物為時尚。進入民國后,遺老遺少、世家貴胄相互贈送古文字畫依然是風雅趣事。文人嗜古,不僅愛收藏,還愛賞玩。在整個社會處于這樣一種風氣時,由內閣流傳出來的檔案珍品甚多,自然也成為文人圈內獵奇的目標。社會上流散出去的名人科舉試卷等,幾經轉手,在文人圈和官場當作結交的禮品。由于不斷地相互轉贈,內閣檔案的流散程度也進一步加劇。這樣的情景與當時敦煌經卷流入國內外,文人間賞玩互贈,導致敦煌文物流散至全國各地的情形,實可謂異曲同工。敦煌文物的流失被陳援庵稱為“劫余”,意思是被劫于外國人猶可說,自家人也伸手來“劫”,況且是文人學士,真的是“劫中還有劫”,我想內閣大庫檔案雖不同于敦煌文物的“劫余”,也可算得上是“盜余”了。
4.遺民戀主,犬馬心
1922年2月,羅振玉在市面上看到有部分紙店在出售檔案,于是以1200元買回。當時受社會輿論壓力,北洋政府和清史館均想從羅振玉手上買回收藏,但都遭到了羅振玉的拒絕。然而兩年后,羅振宇卻以1.6萬元轉手將大部分檔案賣給同為清朝遺老的李盛鐸。李盛鐸在買下來的檔案中甄選了其中6萬件獻給了溥儀,其余部分以1.8萬元轉賣給中央研究院歷文語言研究所。
這是“八千麻袋”事件在差點淪為紙槳之后的命運,在這一段文字當中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羅振玉,一個是李盛鐸,這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身份,即清朝遺民。進入民國,前清的士大夫無法接受“易代”所帶來的國事、身世的變化,卻無法改變他們從前朝的臣民轉變為新朝遺民的客觀事實。在新舊交替之際,前清士大夫們發出了“冥想萬端,有樂者,有至苦者,行將揭幕以驗之矣”的哲思。正如羅振玉和王國維的誓死不歸,“武昌變起,都中人心惶惶。時亡友王忠壺(國維)公亦在都中,予與約各備米、鹽,誓不去,萬一不幸死耳”。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滿懷對前清的深深眷戀,精神上無法割舍、無法釋懷,迎面而來的文化震蕩和文化轉型讓他們迷惘,這其中的遺民情結是固有政治立場的表現,更深層次的是前朝文化所依托的無形載體,政治意味中飽含著濃濃的文化深情。因此,羅振玉作為清朝遺民,最終在北洋政府有意愿購買手中檔案時沒有答應,而是將手中檔案賣給了另一位清朝遺老李盛鐸,而李盛鐸鑒于對舊主溥儀的依戀,將其中6萬件獻給了溥儀,以示效忠。
三、“八千麻袋”事件的文化深思
“八千麻袋”事件可以說是檔案事業上的一段傷心史,其成因很多,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原因。長期以來的皇權,在新舊時代交替時已是自身難保,對于依附其存在的檔案事業來說也等于失去了庇護的場所。昏庸無能的官吏監守自盜,成為“文化蟊賊”,讓本已流散的內閣檔案再遭偷盜。以家庭利益為中心的中國社會價值取向,使得民眾缺少公德心,對流散的檔案不會自覺保護,而是私藏變賣。聚古斂藏、相與贈賞的民國學士之風,助漲了內閣檔案的遺失,可謂是“盜余”。遺民戀主的情懷使得最終搶救內閣檔案的功臣將檔案拱手讓人。在這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有個人因素,也有社會因素,還有一些是中國社會的文化濡化。
四、結語
“八千麻袋”事件是民國時期一起嚴重的文化災難,在解讀“八千麻袋”事件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文化保護的深刻反思。文化遺產的脆弱性與重要性不容忽視。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研究明清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資料的流失意味著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永遠消失。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記憶,必須高度重視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八千麻袋”事件發生時,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普遍薄弱,只有少數學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提升公眾的文化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守護文化遺產的氛圍至關重要。總之,“八千麻袋”事件是中國近代文化保護史上的重要教訓,提醒我們珍視歷史、保護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崔延虎.文化濡化與民族教育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5(04):78-84.
[2]陳明榕.八千麻袋事件[J].機電兵船檔案,1999(01):44
[3]羅繼祖.我的祖父羅振玉[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01):P816.
[4]張清津.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濟特性[J].山東社會科學,2000(06):78-82.
[5]陳恩虎.民初遺老圈傳統文化情愫探析[J].安徽史學,2006(03):111-114.
[6]王德俊.百年滄桑話檔案(二)八千麻袋事件[J].北京檔案,2000(09):12.
[7]朱瑞芬.魯迅與“大內檔案”史事[0J].檔案,2003(03):21-24
[8]朱瑞芬.王國維對“大內檔案”的史事記錄與評論[OJ].山西檔案,2003(05):40-41.
[9]李曉光.敦煌文書流失的原因及經過[J]蘭臺世界,2013(30):42-43.
[10]羅惠縉.清末民初遺民話語系統的文化解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7(08)112-115.
[11]張宏杰.從上游、中游到下游—中國人的性格歷史[OJ].同舟共進,2010(2):33-35.
[12]張東寧.中國人性格中的義利觀[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S2):19-21.
作者單位:武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