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科學閱讀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旨在分析當前小學科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探討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以及如何通過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本文還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學科學;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8" " 0028-03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尤為引人注目。《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科學素養的培養。閱讀作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科學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閱讀在科學學習中的作用,導致學生在科學探究和理解方面的能力發展不足。鑒于此,本文將探討如何通過科學閱讀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科學閱讀理解能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理論與科學閱讀
建構主義理論重視學習者在知識構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認為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與環境互動,持續構建和重構個人認知結構的過程。該理論在小學科學閱讀教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科學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師單向傳授知識,而是鼓勵學生積極地探索、發現和構建知識。建構主義理論同樣提倡合作學習,視學習為社會化的過程,學習者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能夠共享知識,拓寬視野,促進認知發展。在小學科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互動中分享閱讀心得,提出疑問,共同解決問題。
(二)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的閱讀策略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審視閱讀策略,為小學科學閱讀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依據認知負荷理論,人類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過多的信息輸入會增加認知負荷,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科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信息的篩選與組織,避免一次性向學生展示過多復雜信息,以免造成認知過載。在科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提問、總結、聯想等方法,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度加工。例如,在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提出關于地球運動的疑問,隨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觀看相關視頻等途徑尋找答案,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討論,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記憶。
二、新課改背景下科學閱讀教學現狀
(一)青島版教材的科學閱讀特點
青島版教材在科學閱讀方面展現出了鮮明的特點,為小學科學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該教材注重科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通過豐富的閱讀材料,將科學知識融入生動的故事和情境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學知識。例如,在介紹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時,教材不僅提供了詳細的文字描述,還配以精美的插圖和生動的實驗案例,讓學生在閱讀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奧秘和科學的魅力。青島版教材還強調科學閱讀的實踐性和探究性,教材設計了大量的實驗活動和探究任務,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數據,最終得出結論。這種閱讀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二)科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科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阻礙了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一方面,許多教師在科學閱讀教學中仍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閱讀教學中,他們更傾向于直接講解科學知識,而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進行自主探究。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科學閱讀缺乏興趣,難以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科學閱讀材料的選取和呈現方式也存在不足。一些閱讀材料過于抽象或艱澀難懂,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困惑或挫敗感。例如,在青島版教材中,某些科學閱讀篇章的內容過于深奧,缺乏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導致學生在閱讀時難以產生共鳴和興趣。此外,閱讀材料的呈現方式單一,缺乏多樣化的呈現形式,如圖片、視頻、動畫等,這也限制了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效果的提升。
(三)科學教學有效閱讀的重要性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的閱讀活動不僅關乎知識的積累,更是塑造學生科學素養、邏輯思維及創新能力的關鍵途徑。小學時期是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和興趣的關鍵階段,而科學閱讀的有效實施能夠顯著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青島版教材在科學閱讀領域展現了其獨特的優勢,特別強調通過閱讀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如此,目前在科學閱讀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挑戰,如閱讀材料的單一性、教學方法的陳舊性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學閱讀活動的成效。因此,強調小學科學學科中有效閱讀的重要性,不僅是對現行教學實踐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指引。在當今信息泛濫的時代背景下,信息素養已成為衡量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指標之一。科學閱讀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途徑。通過閱讀科學文獻、報告和實驗記錄等資料,學生能夠學習如何篩選、整理和分析信息,進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探討“環境污染”主題的科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深入了解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帶來的危害,并激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此類教學方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促進了他們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的形成。
三、改進科學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探究式閱讀:問題與假設的驅動
探究式閱讀作為創新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問題與假設的驅動,激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基于問題構建假設,并通過閱讀、觀察、實驗等多種途徑驗證假設,從而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以青島版(2017)科學教材為例,其中包含大量科學閱讀材料,例如“水的循環”章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水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環的?”學生據此提出假設,如“水通過蒸發、凝結、降水等過程循環”,然后通過閱讀教材、觀看相關視頻或進行實驗操作來驗證假設。探究式閱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主動性,還促進了其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采用探究式閱讀策略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方面均顯著優于采用傳統閱讀模式的學生。例如,在某所學校的五年級科學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探究式閱讀,學生不僅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還自主設計實驗,探究不同光照條件下植物的生長情況,這一過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和創造力。
(二)合作學習:小組討論與角色扮演
合作學習作為高效的教學策略,正逐漸被教育界廣泛接受和采納,特別是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這兩種合作學習方式,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在互動過程中加深其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圍繞特定主題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通過思想的碰撞,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例如,在青島版(2017)科學教材中,關于“水的循環”這一科學閱讀內容,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組探討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以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不僅加深對水循環原理的理解,還提出了許多減少水污染、保護水資源的創新想法。角色扮演則是另一種富有創意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現象和原理。如在教學“生態系統”這一科學閱讀主題時,教師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等生態系統中的不同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親身體驗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對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信息技術融合:多媒體資源在科學閱讀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融合,尤其是多媒體資源在科學閱讀中的應用,為科學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資源包括視頻、音頻、動畫和虛擬現實等,能夠生動直觀地展示科學現象和原理,極大地豐富了科學閱讀的內容與形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以青島版(2017)科學教材為例,其中的科學閱讀內容往往涉及復雜的科學概念和實驗過程,傳統的紙質閱讀方式難以直觀呈現這些內容,而多媒體資源則能夠很好地彌補這一不足。例如,在教學“水的循環”這一章節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水從蒸發、凝結到降水的全過程,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這一自然現象。研究表明,運用多媒體資源進行科學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效果,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成績整體有所提高。此外,多媒體資源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科學閱讀素材。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與科學閱讀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和圖片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供學生在課堂上觀看和學習。這些多媒體資源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四)評價與反饋:建立有效的科學閱讀評價體系
為了全面評估學生的閱讀成效,構建有效的科學閱讀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關鍵,該評價體系應包含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同時涵蓋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等多個維度的指標。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可參考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并將其應用于科學閱讀評價,該理論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細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教師可以在科學閱讀教學中,依據這一理論,設計不同層次的閱讀任務和評價標準。例如,設計一些需要學生進行信息提取和基礎理解的閱讀任務來評估其“知識”和“理解”層次的能力;通過要求學生分析實驗數據、推導科學結論等任務來評估其“分析”和“應用”層次的能力;通過鼓勵學生提出創新觀點、設計實驗方案等任務來評估其“綜合”和“評價”層次的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改進科學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閱讀理解能力,還能激發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運用探究式閱讀、合作學習、信息技術融合以及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等教學策略,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和互動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在科學閱讀中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史召霞.新課改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探究[J].讀好書,2022(2):52-54.
[2]夏佳妮.新課改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展策略分析[J].小學生(中旬),2022(6):28-30.
[3]孔巧鳳.新課改下小學科學實驗課的創新策略[J].好日子,2022(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