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南洛陽博物館又有爆款上新。
圓圓的臉龐、尖尖的耳朵,在洛陽博物館“瞻彼洛矣”展廳,因潮玩Labubu的造型與洛陽博物館的西周銅當盧神似,穿越2000余年的撞臉同框照在社交平臺火了,吸引不少游客專程奔赴洛陽。
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漢服妝造的年輕游客,路邊三輪車司機熱情地招呼著:“公主請上車。”8元管飽的牛肉湯或者68元一杯的胡辣湯咖啡豐儉由人,考古盲盒、國潮手辦等文創產品緊跟熱點上架……
十三朝古都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當下的生活方式。在洛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滿足了青年游客的國潮消費需求,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方向。
“2024年,洛陽全年接待游客1.53億人次、旅游收入1208.6億元,分別增長13.5%、16%。”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振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隨著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眾多年輕人選擇來洛陽就業,以往多以兼職形式存在的攝影師、化妝師等職業,如今已發展為專業化全職崗位。截至2024年下半年,洛陽已累計完成3萬余人的化妝、攝像、剪輯等職業技能培訓。
衣袂飄飄、彩帶飛舞、花雨滿天……曹植在《洛神賦》里對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描述成為眼前場景。自4月洛陽牡丹文化節拉開帷幕以來,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表演火爆全網,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洛陽一睹真容,成為現象級的文旅熱點。
“我們不是第一家吊威亞表演天女散花的,但我們想把東方美學做到極致,符合中國人對仙女的審美想象,深層滿足每一個中國小女孩披上床單想成為仙女的童年情懷。”河南洛邑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登基之地,被網友戲稱為“女性地位的歷史高光都城”。“洛邑古城的游客畫像以18至45歲為主,其中,約56%為女性。洛邑古城著力打造‘美麗經濟’。在園區里,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還是家庭主婦,只要穿上漢服皆可體驗一回當貴妃、娘娘、公主的感受,并能拍出美照發朋友圈。”李薇說。
憑借“美麗經濟”,洛邑古城已經紅了兩年。但如何讓漢服熱持續升溫?哪個載體既能弘揚古城文化,又能引爆流量帶來游客?李薇也思考了兩年多。
為迎接2025年第42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各景點都在打造牡丹花神。李薇認為,年輕人偏愛影視劇且樂于自我帶入大女主角色,而且,縹緲出塵的仙女是許多中國人的童年記憶。曹植在洛陽城外洛水河畔寫下千古名篇《洛神賦》,“榮曜秋菊,華茂春松”的洛神是洛陽城的代言神仙,但是大眾認知普及度不如“天女散花”。
“不如把洛神縹緲的形象和天女的散花動作結合起來,更利于傳播。”有了這個思路后,李薇請來河南衛視的專業團隊策劃落地。最初,策劃者希望以洛陽紅牡丹為形象,因洛陽綠化帶中多見此花。然而,李薇認為紅色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喜慶,但分量感太重,缺乏輕盈感,難以體現仙女的飄逸。那晚討論至深夜兩點,她提出三點設想:仙女服裝應具備飛天的輕盈,色彩上要呈現仙女的縹緲,并融入牡丹元素。
最終,設計成型的仙女服裝采用薄紗材質,藍粉清新淺色,仿飛天造型,并有牡丹點綴在胸前、腰間、手臂和頭上。發型設計摒棄高發髻,便于演員翻轉。動作方面,經過精心設計,仙女飛起時并非是被提拉的姿態,而是俯仰、旋轉、起飛、落下,盡顯輕盈。演員背部的肌肉線條更賦予她力量感。甚至連散落的花瓣材質、顏色都經過精心挑選,并應時更換,以確保花瓣散落的速度、顏色和光澤適當,整場表演各處細節都被精心打磨,最終呈現出直擊人心的東方美學。


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初演一鳴驚人。據統計,網絡自然流量達到了16萬多條視頻,16.8億次播放量,并且在洛陽本地的抖音熱榜上占據榜一50多天。
有游客驅車1300多公里,只是為了看一眼天女散花,看完發的視頻最后是兩個字:“值了!”,網上看到這個視頻后,李薇也被感動到淚目。
內容原創最重要的是保護版權。為此,洛邑古城將匠心獨運的“天女散花”形象申請了專利和商標。
李薇介紹,2023年,洛邑古城客流量1240萬人次;2024年達1620萬人次;截至2025年6月底,已經突破642萬人次。
“年輕人喜歡的傳統文化往往體現在他們的社交媒體九宮格里,他們追求新奇的體驗,旅游的目的不是避世隱居,而是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做文旅需要根據他們的跳躍性思維來制定策略。洛邑古城通過燈光、燈籠等軟裝布置場景,滿足游客的拍照需求,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同時,洛邑古城不斷升級,從1.0版的建設期到2.0版的場景打造,再升級為有豐富活動內容創意的3.0版。”李薇說。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臨朝稱制,將東都洛陽升格為“神都”。如今,洛邑古城讓傳說中的神仙也融入市井生活,與民共樂。每逢重點節假日,王母娘娘、七仙女、太白金星等“神仙”會在園區內舉辦蟠桃盛會。這些下凡的“神仙”不僅在干冰白霧中仙氣飄飄地穿行,也會騎自行車、電動車跟游客互動。
“我們去年邀請了網紅、達人、明星助力,今年開始打造景區自主IP,推出了機甲門神、四大天王、牡丹仙君、女狀元、月老、天女散花等IP,明年可能打造4.0版的全新體驗。游客一踏入古城,就好像進入唐朝上元燈會,跟隨景區精心設計的入城儀式與游覽動線,體驗特色內容,拉高游客情緒價值,得到開心而深刻游覽體驗。洛邑古城采取免票策略,開放景區,通過吸引游客的數量流量和留客消費的能力盈利,這也是文旅發展的趨勢。”李薇說。
傳統旅游消費是游客為“我看過、我來過”埋單,新旅游消費是游客為“我體驗、我喜歡”埋單。“洛陽抓住了‘Z世代’追求個性、愿意為興趣埋單、為體驗付費的心理需求和消費需求,立足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把城市作為最大的消費場景來打造,打造了一批‘有感覺、想打卡、愿傳播’的消費場景,圍繞‘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理念,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潮起來,滿足了游客高品質的文旅體驗需求。”李振刊認為。
“五一”假期,洛陽博物館一對北魏彩繪陶牽手女俑爆紅出圈,千年好閨蜜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吸引眾多游客尤其是閨蜜們結伴前來拍照打卡,至今仍是館內“長紅明星”。
“為了既滿足年輕觀眾的合影需求,又不影響觀展秩序,洛陽博物館對牽手女俑的位置做了三次及時調整。”洛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有限公司經理陳金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先將其從多展品的大通柜挪到“單間”獨立柜里,并在前面留出大面積空間方便游客參觀。然而,由于參觀的游客十分火爆,牽手女俑再次被挪至相對獨立的空間,并安排專人管理秩序。
陳金龍介紹,洛陽博物館圍繞熱點文物進行文創研發,火速上新。牽手女俑就有雪糕、擺件、冰箱貼、手提袋等主題文創產品。2024年,洛陽博物館文創銷售火爆。銷售數據顯示,20-60元價位的產品銷售占比很大,因為價格親民,年輕人購買自用送人都沒有負擔。
“現在年輕人最喜歡的是可以提供情緒價值的文創。”陳金龍說,館內的“賣萌三人組”鎮墓獸也很受歡迎。
“無論是現代玩偶與銅當盧撞臉,還是牽手女俑持續頂流,都是傳統文化在當下煥發新生的成功案例。”洛陽博物館展覽研究部主任黃超認為,“它們以輕松、有趣的方式,讓厚重的歷史變得可親可感,與當代審美和情感深深共鳴。”
“2024年,洛陽博物館40周歲以下觀眾占比60%-70%,這與洛陽市發展文旅產業的戰略方向契合。”陳金龍說,2024年起,洛陽市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在各大平臺宣發造勢,吸引年輕人來洛陽旅游。加之洛陽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龍門石窟、白馬寺、洛陽博物館等景點知名度高,公共演出活動豐富多彩,城市街道活力十足,且物價較低。這種文旅產業發展模式使得洛陽成為年輕人熱衷的旅游目的地。
陳金龍介紹,鑒于高峰期客流量較高,白天不適合開展主題活動,2025年春節,洛陽博物館開展“洛博之夜”夜游活動,深受游客追捧。此后,洛陽市政府鼓勵市內各博物館節假日高峰期延時開放至深夜十一二點。今年以來,洛陽博物館夜游活動已舉辦了11場。
“日游+夜游”模式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千年遺址隋唐洛陽城也在璀璨夜景中煥發新生。作為隋唐時期都城的隋唐洛陽城始建于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歷經隋、唐、五代、北宋,歷時530年之久,是我國現存隋唐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遺址。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雕梁畫棟間再現繁華盛景,水上飛人攜帶非遺火壺帶來震撼的“火樹銀花”,漢服妝造的游客們大飽眼福,流連忘返。

神都夜景、洛陽城樓、天堂大佛幻境等奇景令人目不暇接,擠在人聲鼎沸的牡丹樓前欣賞舞姬表演,在繁華喧鬧的夜景中駕馬車飛騰融入月色……在《風起洛陽》VR全感體驗龍門古街店,佩戴好VR眼鏡的游客通過無線串流、5G網絡、實時動捕等技術感官交互,瞬間穿越回1300年前的大唐盛世,“身臨其境”地開啟一場上天入地的江湖冒險。
“因為體驗劇情中有龍門石窟大佛,2024年在龍門石窟景區外的龍門古街開了這家店,供游客體驗15分鐘的文旅版本。”該店負責人高玉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風起洛陽》VR全感體驗根據同名熱播劇集IP打造,門店置景高度還原了劇中場景,并利用全新的VR技術構建全感體驗空間,現實與虛擬融合吸引了年輕IP粉絲們前來體驗。
“不少游客覺得這版15分鐘不過癮,還會去九洲池店體驗1小時版本。”高玉鵬說。
通過數字化技術展示、情景式場景帶入以及沉浸式互動體驗,游客獲得了深度穿越的震撼感受。而這些體驗項目的創作基于嚴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
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通過三維數字化掃描等技術,為龍門石窟“畫像”建立“數字化檔案”,已經開展了20年。這些數字檔案,不僅為考古研究所用,更在文旅中大放異彩,走向了服務社會的廣闊空間。

在龍門古街,另一家名為永遠的盛唐沉浸式XR體驗館,利用目前全球領先的大空間追蹤(LBVR)、三維重建與XR頭顯設備技術,高精度數字復原了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賓陽中洞“帝后禮佛圖”等國寶。戴上VR眼鏡,游客可以近距離看到彩色的盧舍那大佛,這些當初建成時的原像顏色正是科技考古的成果。
目前,老城區的漢服經營主體已從18 家激增至1300 余家, 孵化出國內最大漢服約拍平臺“洛邑約拍”,帶動近5 萬人就業, 從業者人均月增收3000 元。
“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終老于洛陽香山寺,留下了諸多名篇和歷史遺跡。雖然常年忙碌在洛陽香山寺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但閑暇時光,裴佳麗也喜歡穿上漢服,漫步在家鄉洛陽的美景中。
裴佳麗是龍門石窟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的館員,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洛陽文化遺產級別高,影響大,分布密集,保護責任重大。青年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堅力量。“考古是個良心活。我們年輕一代考古人,首先要堅守初心,做好本職工作,其次把科研成果轉化,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惠社會。”
在洛邑古城東的璟秀漢服體驗館旗艦店,衣架和墻上掛滿了明制、唐制、戰國袍等各種漢服、各色披帛和琳瑯滿目的頭飾。游客邊看照片,邊和化妝師確定造型,兩位店員趁旺季后難得的空閑清理假發髻。
“我們不僅對租賃的漢服進行清理,還定期清理假發。通過清洗、梳通、過夾板、上油,令假發干凈順暢,最終達到每一根發絲都精致的妝造效果。”35歲的主理人全璞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22年,洛邑古城客流量暴增,全璞的父親全瑞鋒將位于洛邑古城南門西側108平方米的汽修店辟出約1/3的面積,開了間漢服館,后來逐漸擴大到1/2。一半賣輪胎一半漢服租賃的店成了洛陽一景,他還因此被央視報道。
隨著生意越來越火爆,2023年,全璞辭去工作,接手漢服生意,在店鋪面積、功能分區和服飾檔次上都做了提升。2024 年5 月,全璞又開了這家500余平方米旗艦店,樓下選服化妝,樓上休息卸妝選片,滿足顧客的一站式體驗。
全璞介紹,2024年,該店營業額過百萬元,現有員工60人,且在持續招聘,逢旺季人手不足,還需補充臨時員工。化妝師、攝影師旺季月薪過萬元,是當地高收入群體。
“在洛陽安居樂業是我們的幸運。洛陽文化積淀深厚,政府大力支持文旅,辦活動營造氛圍,助力打造城市IP,讓人有到了洛陽就想穿漢服的氛圍感,這并非個體商戶能做到。我們能順利轉型創業是整個城市賦能,抓住時機,順勢而為的結果。但我們不希望只賺一波快錢,而是希望通過精細化、專業化,靠品質和口碑讓漢服經濟持久健康發展。”全璞說。
“2023年,洛陽漢服火爆出圈后,我們迅速把握機遇,以系統性布局推動漢服產業從‘網紅現象’向‘長紅經濟’躍升。”洛陽市老城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尚鳳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老城區率先成立全國首家漢服研究院,組建專家團隊,深入挖掘漢服文化內涵;成立看今朝漢服文化科技(洛陽)有限公司,打造“華夏秀”品牌,通過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提升市場競爭力,構建起涵蓋創意設計、生產制造、租賃銷售、妝造攝影的全產業鏈生態。
目前,老城區的漢服經營主體已從18家激增至1300余家,孵化出國內最大漢服約拍平臺“洛邑約拍”,帶動近5萬人就業,從業者人均月增收3000元。
尚鳳輝介紹,為了讓傳統文化可參與、可體驗,老城區打造了50余處沉浸式穿越場景,積極培育文化體驗項目,組織百余場創意活動,引入百余個文創、民宿、餐飲項目,推動文旅經濟從單一觀光向多元體驗轉型升級。
洛陽,不僅是熱愛傳統文化年輕人的樂土,更是青年創業的沃土。汝陽劉毛筆第67代傳承人劉瀟丹、阿婉香鋪主理人婉鑫等青年紛紛返鄉經營。
面對文旅火爆催生的漢服與民宿兩大風口,1994年出生的洛陽人王佳選擇了后者。2023年至今,她已擁有三家民宿,最新開業的五星民宿價格從550元至1800元不等。
花筑奢·香山別院私湯度假酒店主理人王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除了提供帶私湯的房間等高檔房型,我們還提供漢服妝造等增值服務,秉持把客人當親戚熱情招待的服務理念,目前營業情況良好,入住率超80%。”
“為了解夏商周文化,這是我第一次來洛陽。”住客許先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雖然身為大多數豪華酒店集團高級會員,但洛陽這種兼具歷史沉淀與現代管理的民宿依然令他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