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一位老農對照手機上的節氣預報,掐準谷雨前三天完成千畝水稻插秧;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讓世界驚嘆東方美學;研究證實,地球黃赤交角23°26′的微小傾斜,恰是節氣輪回的天文密碼。
在古代,中國先民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來把握時序與農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源自農耕文明的二十四節氣,又如何楔入現代生活?今天,一群致力于守護與活化傳統智慧的年輕學者和匠人,正讓這套“時間密碼”煥發出新的生機。
北京天壇圜丘壇上,胡琦對15名學生說:“古人用這里的光束聚焦現象來驗證節氣。當皇穹宇正中的‘皇天上帝’神版被陽光精準照亮,象征著陽氣初生,‘冬至’便到了。這種智慧,正是二十四節氣科學性的千年實證。”作為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二十四節氣工作室負責人,胡琦每年春季學期會帶領選修《二十四節氣文化與科學》通識課的學生在此實地教學。在他身后,一群“00后”學生正用手機軟件模擬日影軌跡,對比古代圭表測量的數據。
2016年,胡琦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并留校任教,導師潘學標贈予他一本泛黃的著作——《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這本由潘學標的老師韓湘玲與人合著的書籍,成為他探索節氣科學的起點。“節氣看似傳統,實則是精密的氣候模型。”胡琦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的專業是農業氣象學,而節氣本質正是古人構建的‘氣象大數據’。”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可和贊譽。
2020年,胡琦所在的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了二十四節氣工作室,并在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下,聯合51家相關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全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
如何為節氣文化的存續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和科學依據?為此,中國農業大學開設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核心通識課《二十四節氣文化與科學》,主講人是胡琦。
“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注重將氣象科學實證與人文哲思相結合。通過大數據分析節氣蘊含的科學原理,同時引導學生探討其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并融入‘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胡琦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胡琦帶領學生啟動首個研究項目:驗證華北地區“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的現代適用性。團隊通過分析60年氣象數據發現,因冬季氣溫上升,秋分播種會導致冬小麥苗期過旺,抗寒力下降,氣候變暖正讓這句古老農諺的適用性面臨挑戰。“現在北京最佳播期已推遲到寒露前后”,這項成果發表于《中國農業氣象》,并被轉化為24期科普視頻《二十四節氣話農事》,獲2023年“科普中國–智惠農民”優秀創作團隊獎。
比起獲獎帶來的榮譽,更讓胡琦觸動和欣慰的是來自學生的正反饋。“當他們看到自己在校內氣象觀測場秋分播種的冬小麥,產量比寒露播種的冬小麥明顯減少時,不僅理解了物候規律,更深刻體會到‘不違農時’背后‘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這種具身體驗讓抽象的哲學觀念變得可觸可感。”胡琦說。
“學生能背節氣歌,卻不知它是陽歷!”胡琦在全校通識課上顛覆認知。他用“陰陽合歷”原理拆解農歷閏月機制,用數學模型還原祖沖之測算冬至日期和時刻的方法。課堂外,他設計節氣實踐:清明帶學生蒸青團,冬至煮餃子,春分探訪日壇。
2024年,在導師胡琦的推薦下,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一年級的楚希雅加入了二十四節氣工作室:“當他提到將節氣文化與現代農業科技、學生創新實踐相結合時,一下子就激發了我的興趣。”楚希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楚希雅說,作為農科生,以前更關注技術和產量。在二十四節氣工作室的經歷讓她更深刻理解了文化和生態系統在農業中的價值;節氣知識讓她在觀察作物生長規律、氣候變化影響時,多了歷史維度和文化視角;跨學科的項目經歷則鍛煉了她的溝通協作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胡琦和他的團隊,將二十四節氣融入研究的探索還在繼續。2023年,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獲批首個高校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基地,二十四節氣工作室榮獲中國科協、農業農村部“科普中國-智惠農民”項目優秀創作團隊;2024年,資源與環境學院作為理事長單位,牽頭發起成立涉農高校二十四節氣傳承創新聯盟。
“高校應深化節氣與現代農業的結合研究,將兩千年的節氣智慧與精準種植、節水灌溉等現代農技相結合,使得節氣在指導播種、田間管理中能發揮實效。另外,通過課程體系(如農學、民俗學)和社區項目,高校需重建‘節氣-自然-生產’三者的現實聯結。例如,可開發節氣農事日歷,推動‘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生態意識融入城鄉生活等。同時,高校可主導打造農產品的節氣IP化。如北京昌平區借立夏節氣為本地櫻桃打造‘初夏第一果’標簽,使節氣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文化新引擎。”胡琦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蘇州姑蘇區瓣蓮巷29號,江蘇按察使署舊址的后院里,孫志華俯身觀察一臺青銅仰儀的刻度。陽光穿過儀器頂部的活動模板,在鍋形器皿底部投下光斑,他指著刻度解釋:“夏至光斑落在此處,冬至則移至彼端——元代郭守敬發明的這臺儀器,能同時顯示時辰與節氣。”作為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的“90后”設計師,這位化學系畢業生用9年時間,將《新儀象法要》等古籍中的天文儀器變為實物,讓沉寂的節氣智慧重獲新生。
節氣,是中國人仰望蒼穹的集體記憶和智慧結晶。《尚書·堯典》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先民以星辰判斷春分。而儀器是使玄妙天象可觸可測的技術橋梁。圭表,立桿測影,從日影長短辨識冬至與夏至;日晷,以針引影,于石盤刻度間分割晝夜流轉。二十四節氣的精準劃定,離不開這些沉默的金屬與石質見證者。
“古人用圭表測定冬至——正午表影最長的那天就是年度時間錨點。”孫志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兩個冬至間隔即一回歸年,再24等分形成節氣。”這種“平氣法”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陶寺遺址,那里出土的漆木圭尺,證實了先民立桿測影的實踐。元代郭守敬的革新讓測量精度飛躍。他將傳統八尺表升至四丈,使河南登封建成的觀星臺成為“巨型圭表”。孫志華團隊復制的仰儀正是郭守敬的另一杰作:鍋底網格對應節氣區間,頂部活動板調節角度追蹤太陽高度,光斑位置同時指示時辰與節氣。
“器物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復原與創新古代計時儀器,抽象的節氣概念變得具象化、可視化,拉近了現代人與傳統時間觀的距離。”
2015年,化學系環境科學專業的孫志華偶然踏入古天文儀器領域。當時蘇州太湖園博園籌建,需要復原日晷,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承擔了這一任務。“面試時老板問能否做日晷,我說可以試試。”他對《瞭望東方周刊》回憶道。半年間,他“啃下”《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史》,畫出首套日晷圖紙。2016年5月,這座融合唐代“赤道式日晷”結構的裝置落地展出,從此改變了他的職業軌跡。
陳凱歌是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的創始人,也是面試孫志華的那位“老板”。時間撥回20世紀70年代,當時還是蘇州手表廠一名工人的陳凱歌,為了撰寫跟鐘表相關的著作,開始系統研究鐘表。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他越沉醉于古代計時儀器的精密世界里。從維修原理起步,他四處求教,一頭扎進歷代天文儀器的復原圖紙中。
陳凱歌最先攻克的是北宋巔峰之作——水運儀象臺。這臺以水力驅動輪軸、精妙凸輪聯動報時裝置的復雜儀器,堪稱世界最早的天文鐘。1997年,第一臺復原模型交付河南博物院,旋即引來多地科技館爭相訂購。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籌建陳列館,遍尋不得能工巧匠復原古代天文儀器。他們找到陳凱歌,問:“能做嗎?”陳凱歌答:“可以試試。”這一試,試出了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的雛形。
研究所創立之初,十幾歲的陳凱歌之子陳士剛對那些銅鐵疙瘩并無興趣,命運的軌跡卻在1998年悄然轉彎。父親年事漸高,研究所的定制需求卻日益增多,陳士剛“被迫”繼承父志。這個財務專業出身的“鐘表二代”,最初只為分擔父親工作壓力,卻逐漸被古代計時儀器的精妙所吸引。
“看著層層嵌套的齒輪帶動機括運行,像在和時間對話。”陳士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研究所接到最多的是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儀器訂單,諸如圭表、日晷。“學校、天文館、科技館都需要,但每一筆訂單都是定制化的,可能一個產品做完,要過好多年才有下一個。”陳士剛說,不同于現代制造業的流水線,這里的時間以年為單位緩慢流淌。
2015年,研究所迎來一個里程碑項目——江蘇省第九屆園藝博覽會(博覽會后更名為“蘇州太湖園博園”)籌建日晷園。園內125種不同造型的日晷,由十多位老師傅耗時一年完成。“圖紙由孫志華設計,老師傅們負責制作。”陳士剛說,“這個項目展示了二十四節氣與日影觀測的深刻聯系。”
日晷園的日晷造型各異,原理卻相同: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辰。日影移動0.25°,時間就流逝1分鐘。這種古老而精確的計時方式,是中國農耕文明安排農事、確定節氣的重要依據。
這座凝固的“時間花園”至今仍屹立于太湖之濱,陽光掠過,125枚晷針在大地上投下細密的影子軌跡,無聲訴說著日升月落的永恒韻律。
如今,孫志華除了做設計和講解,還愿意去工廠里看老師傅們的制作過程。他曾先后在保險公司、半導體公司工作過,但只有目前這份工作最合心意。“雖然已經畫了無數遍圖紙,但那些儀器總是讓我有新鮮感。”孫志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陳士剛近年來內心頗有些隱憂。研究所位于蘇州郭巷的老廠房中,多位參與日晷園建造的師傅年逾六十。這些陳凱歌時代的老匠人,一身絕技卻后繼乏人。“年輕人來了做三五個月就走。”陳士剛坦言,“節奏太慢,耐不住寂寞。”曾有幾名學徒滿懷熱情而來,卻沒有耐心沉浸在日復一日的精雕細琢中,最終轉身投入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流水線。
2023年,一個孤獨卻充滿勇氣的決定在陳士剛心中成型。他在姑蘇區按察使署舊址開辟公益展廳,支付18萬元租金,不為盈利,只為播種。“總要有個地方,讓更多人看到祖先的智慧,”他說。同年父親離世,未能親見展廳,但陳士剛相信父親定會支持:“這是我們該做的事。”
從此,孫志華也多了一個新身份——展廳講解員,給往來的游客介紹日晷、圭表、銅壺滴漏、蘇鐘等古代計時儀器。而今,展廳內常回蕩著孫志華的講解聲。這位由陳凱歌招募的“90后”設計師,已成為研究所最年輕的“守鐘人”。他鉆研古籍,設計新器,沒有研學團隊時,便默默拂拭儀器上的微塵,宛如守護時間的信徒。

“器物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復原與創新古代計時儀器,抽象的節氣概念變得具象化、可視化,拉近了現代人與傳統時間觀的距離。”孫志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展廳開放不到一年,已接待6000余名研學學生。蘇州中學的天文課老師定期帶學生前來參觀,多家學校在此開展研學活動。
2024年,胡琦發起“首屆涉農高校二十四節氣創意設計聯合大賽”。16所高校的200多件作品中,有將農大老校門與四季節氣融合的冰箱貼,也有用牛仔布拼貼“驚蟄·春蝶”的布藝畫。“這些作品不是擺設,”胡琦舉起一枚冰箱貼,“它們把節氣變成可觸摸的記憶。”
大賽催生了更大平臺——涉農高校二十四節氣傳承創新聯盟,聯合20余所院校將節氣融入教學設計。2024年,團隊推出《節氣里的大美中國》系列視頻,AI技術成為關鍵助力。“AI復原陶寺古觀象臺節氣觀測場景,讓抽象知識可視化。”胡琦計劃開發全AI制作課程,“當虛擬主播講解七十二候,年輕人會更愿親近傳統。”
在胡琦看來,當前二十四節氣傳承的主要斷層在于民俗活動與現代生活的分離。年輕人對節氣的敏感度顯著降低,往往通過節假日(如清明放假)被動感知節氣,而傳統習俗如“冬至餃子夏至面”逐漸邊緣化。
楚希雅是“首屆涉農高校二十四節氣創意設計聯合大賽”的參賽選手。她對《瞭望東方周刊》回憶,參賽的念頭,正是起自老師胡琦提到的“民俗活動與現代生活分離”的現狀。“我們的項目核心是把節氣文化IP化,與現代消費場景結合,讓節氣以一種更時尚、更實用的方式重新融入日常生活。”楚希雅說。
楚希雅初期的方案包括節氣健康食譜訂閱盒、節氣物候的研學旅行、節氣主題的文創農產品包裝等,但最后她選擇了冰箱貼:“作為一種深受年輕人喜歡又方便攜帶的文創產品,冰箱貼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播介質。”楚希雅介紹,在創作過程中,她和師姐周建朔一起,運用了農學、設計、經管等不同學科知識,這個過程讓她們深刻體驗了一次跨學科的實踐。最終,她們的作品“印象中農冰箱貼”獲得大賽一等獎。

楚希雅認為,當代年輕人用現代方式“玩轉”傳統,會賦予傳統文化更“年輕”的內涵。“用短視頻、動漫、游戲、文創設計、時尚、音樂等年輕人熟悉和喜愛的方式去重新詮釋和表達傳統文化,讓傳統變得酷起來、好玩起來。最終讓它融入日常,成為習慣。以二十四節氣為例,可以簡單地根據節氣調整飲食、關注窗外的自然變化,讓傳統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楚希雅說。
作為文化的承載和傳播陣地,高校如何拓展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胡琦認為,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文明的“時間密碼”,高校可通過三個維度發力,挖掘其科學價值和社會服務潛力。
首先,構建“節氣+”跨學科課程體系,在農學專業融入氣候大數據分析,在哲學課闡釋“四時有序”的宇宙觀,在設計專業開展節氣文創開發。
其次,打造沉浸式教學場景,借助校園智慧農場讓學子親手實踐“春分麥起身”的農事規律,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不同節氣下的生態系統演變。
第三,最重要的是培育“節氣思維”認知范式,幫助青年建立與自然同步的生命節奏。比如,在驚蟄時節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在小滿階段進行心理調適講座,使傳統時間智慧轉化為現代生活的精神節氣表。這種教育創新既能守護文化基因,又能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中國式時間解決方案。
“節氣之于美育的意義,不是知識的提供,而是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一種思考、感發和表達的方式。因此,我們必須是跨學科的思維,將節氣當作一個項目式學習的生命母題來對待。項目式學習下的節氣文化,必然訴諸學校的環境、活動與課程。如按節氣對花草進行觀察、手繪,如策劃融音樂、吟誦、歌唱、游戲、制作、飲食于一體的節氣課堂。”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耀紅說。
從大學課堂上的討論觀察,到匠人手中的時光復刻,再到設計師筆下的潮流表達,二十四節氣正經歷著一場靜水流深的當代蛻變。它不再僅僅是農事歌謠或黃歷上的符號,而是連接古今、溝通天地人的一座橋梁,持續為現代生活提供著關于時間、自然與生命的深刻啟示。
在本刊記者采訪中,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一種“活的文化”,節氣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持續不斷的創新轉化。未來,將其融入教育體系、城市公共空間、數字文旅、健康養生等更廣闊領域,具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