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千年文脈遇上青春脈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年輕的姿態,在新一代的血液里流淌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唯有文化自信自強,才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當代中國青年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憑借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理解和對新興技術的敏銳感知,這些熱愛傳統文化的青年人正在講述著新的青春故事。
白鶴亮翅、野馬分鬃、左右攬雀尾……在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第十二屆世界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拳冠軍、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教師柴云龍正在教授學生太極拳。
“太極拳節奏緩慢但動作復雜,要手眼協調地打完二十四式,對注意力、精力及腦力都是考驗。整套拳打完后,注意力顯著提升,學習效率更高。”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蘇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因為老家河南是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我一直熱愛太極拳文化,其一招一式中都蘊含著深刻哲理。我也去哲學系旁聽,四書五經中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智慧對我啟發很大。太極拳和中國哲學內在呼應,能令我安定內心、涵養浩然之氣。”
“ 在北大的教學實踐中,太極拳以其獨特的身心調節功能、文化哲思內涵和現代教育適配性,成為青年學子接觸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北京大學的太極拳必修課已經有30余年的歷史,一直深受青年學子歡迎,并逐漸形成了太極拳健康工程。2020年,柴云龍到北京大學任教后,將學習二十四式太極拳加身體素質訓練的常規太極拳課發展為三大板塊,即養生、健身、防身,激發了“Z世代”大學生的學練熱情。在北京大學第二十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他榮獲人文社科類一等獎,并取得了“優秀教案獎”和“最受學生歡迎獎”。
“在北大的教學實踐中,太極拳以其獨特的身心調節功能、文化哲思內涵和現代教育適配性,成為青年學子接觸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柴云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松靜自然”的太極拳讓學生增強了健康意識,認同勞逸結合、身心平衡理念,更平和地面對學業競爭和就業壓力,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太極拳‘化勁’技巧中蘊含著‘以柔化剛’‘舍己從人’的理念,這一體悟挑戰了青年學子早已習慣的勝負思維,培養他們‘非對抗性’解決問題能力,增強了心理韌性;練習‘野馬分鬃’時,兩手的‘開’與‘合’、重心的‘虛’與‘實’直接對應‘陰陽互根’理論,哲學系學生稱其為‘流動的辯證法’。”柴云龍介紹。
7歲開始習武,從小接受專業運動員培養,從武校、體校、省隊到被特招進入大學深造,成為太極拳世界冠軍,一路走來,柴云龍對此感慨頗深:“太極拳脫胎于傳統武術,卻超越了單純的技擊功能,將武術提升至哲學與藝術層面。太極拳以身體為媒介,將哲學、醫學、倫理、美學等傳統文化要素熔鑄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了獨特的‘身體哲學’。它不僅是一種運動方式,更是中國人認知世界、理解生命的智慧結晶。在當代,太極拳的價值早已超越體育范疇,成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范,為現代人提供了一條從身體實踐抵達精神境界的路徑。”
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引發了當代年輕人的共鳴,除了練太極,大學生們對傳統經典也有濃厚的研讀興趣。
2025年4—6月,北京大學學生儒行社聯合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會在校內舉辦了多場《莊子》專題讀書會。每周一次的讀書會上,同學們圍繞《莊子》文本及其蘊含的哲學思想深入討論,互動活躍,現場氛圍熱烈。
“在人工智能等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科技倫理、心靈安頓等問題的追問更為深切。儒行社所推動的經典閱讀與人文實踐,正為身處其中的青年乃至他們影響的人群,提供了涵養精神、探尋意義、回應時代課題的重要思想源泉與支撐。”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北京大學學生儒行社社長賈子菡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儒行社自2008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研討與實踐,持續舉辦了各類讀書會、學術研討沙龍并開展傳統文化支教項目。
據賈子菡介紹,讀書會是儒行社的基礎活動之一。社團成員通過研讀中華經典典籍,深入理解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此外,儒行社在每個寒暑假期都會舉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短期支教傳習活動。該項目通常組織社團成員前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面向青少年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的短期傳統文化課程教學。
“本學期暑假的傳習活動目前正在籌辦,計劃前往河南洛陽省元頭小學、廣東中山博愛小學,進行為期一周的短期支教。”賈子菡說。
在了解、欣賞、體驗的同時,這一代年輕人還傳承了皮影、蘇繡、掐絲琺瑯等非遺技藝,并緊跟時代發展,融入現代元素創新……“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式審美”“傳統文化的DNA動了”,優秀傳統文化正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新潮流。
黨飛華出生在皮影世家,但外公汪天穩、母親汪海燕(汪氏皮影第四代傳承人)都鼓勵他自主選擇未來的道路。寬松的家庭氛圍下,他根據自己的興趣考入西北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學習,同時在耳濡目染中自由地探索皮影藝術的魅力。
2022年,即將大學畢業的黨飛華跟著外公——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遺產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去拜訪皮影戲“碗碗腔王”李世杰。“碗碗腔”是陜西地方劇種,自古以皮影形式演出。
對對書場將考古、文物知識融入評書藝術,把深奧的文物知識轉化為接地氣的藝術語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已88歲高齡的李世杰當時正躺在病榻上,22歲的黨飛華試探著問能否聽段“碗碗腔”時,老人忽然有了精神,緩慢拿起琴唱了一曲《封神榜》中的選段《聞太師顯魂》,曲調如泣如訴,動人心弦。
“那強勁的生命力如同枯枝上開出絢麗的花朵。”黨飛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次會面讓他再次慎重考慮,自己是否要接過長輩的衣缽,選擇以皮影為業。
在那之后的一場家庭夜談后,黨飛華正式成為汪氏皮影第五代傳承人。
黨飛華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皮影藝術煥發新活力,增強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隨著短視頻的興起,他決定通過抖音快速建立汪氏皮影的品牌影響力和個人影響力。
黨飛華帶領團隊創建了@汪氏皮影·確實牛皮抖音賬號,將傳統皮影戲和國產游戲、國產動漫結合,用皮影戲創新演繹“邁克爾·杰克遜”和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這種新穎的形式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在抖音收獲近200萬點贊。
黨飛華認為,非遺傳承人們面臨的普遍困難在于缺乏成熟的商業運營團隊,無法快速生產出洞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時,與之合作的品牌方具有影響力、渠道等優勢,導致非遺傳承人在合作中處于弱勢地位。
“傳統文化消費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價格高,很多人消費不起;二是合適的場合少,很多傳統文化產品只適用于特定場合。因此,我們需要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產品,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降低價格門檻,讓更多人接觸和喜歡。”黨飛華說。
為此,黨飛華嘗試了多種跨界合作,還與合作伙伴創建了位于北京什剎海的汪氏皮影藝術館。這是一家皮影文化主題酒店,不僅有精彩的皮影演出和講解,還有精心開發的耳飾、文化衫、衛衣等皮影文創產品。
“盡管面臨諸多壓力和挑戰,我們在傳承過程中仍然堅守底線,努力探索各種路徑,力圖喚起并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目前,我們的品牌有韌性有活力,但打磨優質內容仍是重中之重。”黨飛華說。

將馬面裙、漢服融入日常穿搭;把簡約的明式家具布置進生活空間;游戲《黑神話:悟空》、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等國潮作品備受追捧;大學生熱衷于當“戲劇特種兵”,跨越多個城市只為欣賞京劇、越劇、黃梅戲甚至更小眾的傳統戲曲。傳統藝術、中式審美正在成為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剛入行時最困難的就是剛入行。”“90后”袁派評書傳人杜對對(本名杜浩遠)打趣道,作為“一邊聽相聲廣播,一邊做作業”的天津人,2009年,他剛到南京大學文物鑒定專業本科入學時就問:“南京的相聲調頻廣播是多少?”
2010年,杜對對和同學成立了“永遇樂”相聲社。在本專業讀研究生期間,他的興趣又轉向了講述故事、評論事理、文化沉淀更豐厚的評書表演,創辦了中國首家碩士評書社團——對對書場。臺上講的是校園故事,臺下坐的是熟識同學,掌聲來得相對容易。
2016年,當他走出校園到北京工作,想靠賣票說評書謀生時,才發現“難度真的蠻高”。
面對生存壓力,杜對對選擇“玩命學習”。“要想長期發展,就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水平。長期積累才能看見效果,因此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有信心,只要肯下功夫,用時間和精力來積累,促使自己成長,就能成功。”他認為。
學藝路上,他得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的女兒袁田親傳,又被北京曲藝名家馬岐收為義子。從2020年起的三年里,他從北京南四環趕到北二環學藝,兩天去一次甚至連去三天,堅持不斷,風雨無阻,得到了老先生們的口傳心授。
“下午學的課,晚上回來就直播練習。”杜對對說,500多場直播成為他演技的磨刀石,也見證了他藝術成長的關鍵期。他敏銳地認識到:線上互動與線下表演截然不同,并將其區隔為“不同的產品”,以適應不同觀眾的需求。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3年開始,全國文旅市場呈現出活力四射的新面貌,觀眾對“活態文化展示”的興趣高漲。對對書場將考古、文物知識融入評書藝術,把深奧的文物知識轉化為接地氣的藝術語言,創新推出的“文博評書”令人眼前一亮,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
2024年,在北京石景山區,對對書場以本地文物古跡和歷史文化為題材創作了50段評書快板節目,在社區演出了85場。當杜對對看到觀眾聽完文物故事仍覺“不過癮”“時間短”的反應時,他知道,這條路走對了。
杜對對認為,人們常說要保護傳統文化,言外之意,需要保護就意味著生命力不強。在他看來,保護是把雙刃劍,傳統文化不是需要保護的“古董”,而是可以活化、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現代產業。
“評書是一個大產業,愛好者眾多。近年來,音頻市場需求旺盛,評書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杜對對說。
“傳統評書演員獨立創作一部長篇評書可能需要一兩年,但熱點能持續12個月就算很長了。”面對這種矛盾,杜對對推動評書走向產業化分工:資料收集、文本整合、表演培訓各司其職,大大提高了創作效率。六年間,對對書場創作數百段節目,錄制音頻視頻數千小時。耗時一年完成了600集《慶余年》評書版,彈幕里年輕觀眾的“妙趣橫生,太對味了!”成為對他的最高褒獎。從最初的稚嫩摸索到如今成熟運作,杜對對說:“允許試錯,才是創新的前提。”

引進了現代分工的傳統文化創意產業正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目前,對對書場共有7名專職人員,這支年輕的團隊大部分出自考古文博專業,也有電影、話劇背景的創作者。
“在學文物鑒定的人里面畫畫最好,在畫畫的里面相聲說得最好,在說相聲的里面武術練得最好,在學武術的里面文物鑒定得最好。”這是杜對對曾經的網絡自我介紹。除了學習文物鑒定的專業技能,表演相聲、評書的傳統曲藝,他還拜師研習書法、國畫、篆刻和古琴等傳統藝術門類。
在杜對對看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愉悅,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解決了就業并打開了職業發展空間。
“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這一代的使命,也是不容錯失的機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