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6、27日,中國音樂學院為慶祝其六十周年華誕而精心策劃的“中國經典民族歌劇薈萃”在中央歌劇院劇場隆重上演。這場演出不僅是對過往輝煌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民族音樂發展深思熟慮的展望。中國音樂學院自1956年成立以來,歷經六十年風雨,成為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心,形成了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藝術風格。學院不僅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還積極推動了中國民族音樂與民族歌劇的創作和發展。
本場民族歌劇Gala的演出由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心草任總策劃,陳蔚任導演,金剛任指揮,劉科棟任舞美設計;由中國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現場演奏,中國音樂學院合唱團傾情演唱,李小祥、顧曉丹任主持。五部經典作品——《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黨的女兒》,匯聚了國音畢業的雷佳、吳碧霞、王慶爽、黃華麗、王莉、黃訓國、高鵬等如今活躍在中國民族歌劇舞臺上的著名歌唱家,為觀眾呈現的不僅是民族歌劇代表作的經典唱段,也是中國音樂學院教育成果的重要展演。因此,演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異彩紛呈之下,五部重磅級歌劇如何轉承起合?舞美燈光設計如何相得益彰?這不禁引起筆者及廣大歌劇粉的強烈好奇心。在此,筆者不揣谫陋,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幾點評論與思考。
一、藝術的舞臺與光影
升起帷幕,四大塊長條舞臺板錯落有致地搭起一個傾斜的S形舞臺,從觀眾席看,像一條蜿蜒彩帶從遠處飄動至臺前,寬大的板面為演員留出足夠寬敞的表演區。尤為引人入勝的是,S形舞臺把表演區和演奏區分為上下兩個空間,表演區在上層空間,樂池則安置在了S形最高處舞臺板下方,透過傾斜的坡度,既可以讓樂隊與指揮看到演員的表演及動態,也可以讓臺下觀眾看到演員與樂隊表演的整體效果。配上舞臺中央垂下來的透明紗幕的影像與背景屏幕的光影前后呼應,營造出空間的近影到遠景透視的立體空間。在今天一味跟風大制作潮流的流俗之中,此種返樸歸真的“極簡風”舞美設計反而剝落鉛華,呈現出近乎完美的視域融合效果。
每一個場景設計都如同電影放映的一幀幀動人畫面:喜兒等爹爹回家過年時在灶臺生柴的紅色火光,與屋外滿天飛舞的白色雪花形成強烈的冷、暖色調對比;小芹挎著竹筐在一片生機盎然綠水青山中假借洗衣裳等二黑回村的石頭河邊,背景屏幕呈現出兩個半圓形的交錯光影,好似有意映射兩個年輕人的心心相印;韓英被捕入獄與韓母相見的牢房,紗幕的長條木棍及格陵布下的天羅地網與前景荷花呈現的洪湖美景形成強烈對比。另外,還有背景屏幕湖面的荷花虛景與前置的荷花實景形成“寫實”與“寫意”相呼應的中國繪畫美學色彩;江姐在渣滓洞的牢房中與戰友們共同繡的那面紅旗與后景的紅色血光在周圍青黑色布景中顯得更加鮮紅、更加莊重;田玉梅唱《萬里春色滿家園》時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把革命人的滿腔熱血與崇高理想渲染得極其動人與美好,這種情緒高潮一直延續到全場響起《杜鵑花》的歌聲,臺上臺下、樓上樓下別出心裁的設計環節把整個劇場變成一個立體環繞聲場,使得不少觀眾瞬間淚目……
五部經典歌劇片段的精彩串聯,既不像 Gala 音樂會的選曲聯唱,也不似戲曲折子戲的拼裝組合。而是從總體和局部上進行了精心設計,以強化“薈萃”的內涵與外延,這無不得益于導演團隊的非凡匠心與深厚功力,尤其是在燈光、布景、舞美以及道具等方面傾注的神思與心血。這些既保留了人們傳統印象中角色于特定場景的氛圍,又方便整場布景的延續和切換。同時,這極簡藝術呈現的歌劇盛宴,不但為演員營造了舒適且極具發揮空間的表演區域,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效果達到極高標準的藝術享受。毫不夸張地說,它既是一次音樂藝術的創新與融合,更是對歌劇藝術的深刻詮釋與升華,無疑將成為 2024 年中國音樂學院輝煌成果中的璀璨點睛之筆。

二、角色的塑造與演唱
五部經典作品在藝術風格、音樂結構和人物塑造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尤其是五部歌劇均以女主角為核心,每個人物均有其獨特個性與魅力,透過雷佳、吳碧霞、王慶爽、黃華麗、王莉五位女性藝術家生動的音樂語言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將角色的情感與內心世界詮釋得淋漓盡致,生動刻畫了特定歷史背景下女性的奮斗精神和革命情懷。
(一)《白毛女》——中國民族歌劇的鼻祖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清脆悅耳的歌聲和著熟悉的旋律,瞬間將觀眾帶入20世紀40、50年代的故事場景。自1945年首演以來,深受觀眾們喜愛。這部開創中國現代歌劇先河的作品,既傳承了民歌元素如山西民歌《揀麥根邦》、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陽傳》,也吸收了傳統戲曲的唱腔與道白,對中國歌劇創作開端走民族化之路具有典范意義。
雷佳在劇中扮演的喜兒令人贊嘆聲色俱佳。開場時,她身著紅棉襖、藍褲子,編著長辮子,手捧大嬸兒給的玉茭子面,邁著輕快的步伐邊唱邊往家走,通過細膩的表演將等待爹爹回家過年的那份期盼、喜悅,又伴著些許擔憂,演繹得淋漓盡致。此時喜兒正值青春年華,亭亭玉立。在《北風吹》《扎紅頭繩》唱段中,她用圓潤、清澈的歌唱音色生動刻畫出喜兒的純真浪漫與真摯情感。當爹爹提到大春時,喜兒迅速轉身捏搓著辮子叫一聲“爹”將少女羞澀情愫溢于言表。在劇情發展的后期,喜兒歷經苦難變成“白毛仙姑”,此時雷佳的音色變得有力渾厚、聲振林目,強烈的爆發力釋放出的仇恨與絕望令人動容。同樣,充滿張力的表演十分考驗演員的功底。

《恨是高山仇是海》的唱段中,喜兒在電閃雷鳴中跑上舞臺,她不懼電閃雷鳴,撿起石頭跳起身奮力擲向“天河口”那刻,觀眾看到長期在野外生活,靠撿野果和廟里供品為生的喜兒蛻變的野性與頑強。作為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雷佳多次得到第二代“白毛女”郭蘭英老師的親傳嫡授,她將“喜兒”從天真無邪的少女到決心報仇的“白毛仙姑”角色轉換塑造得立體飽滿,彰顯出表演者深厚的藝術功底。她曾在采訪中說:“前輩們不僅教我唱腔、教我身段、教我人物形象塑造,更多的是她們對藝術的態度,對藝術的敬畏,讓我受益終身。”
此外,男中音歌唱家高鵬飾演的楊白勞同樣精彩絕倫。他通過質樸的表演和歌唱敘述的方式,如《十里風雪》,刻畫出一位貧苦農民的無奈與慈愛。《北風吹,扎紅頭繩》唱段中,楊白勞帶著對新年新生活的期盼,陸續拿出悉心準備的“二斤面”“紅頭繩”和“門神”逗喜兒開心,高鵬渾厚且有穿透力的聲音與雷佳的歌唱音色形成完美的搭配。在面對黃世仁的逼迫時,他那種悲憤與無助的神情,以及最后自盡時的決絕,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常通飾演的反派角色穆仁智一出場,父女倆歡樂的情緒瞬間轉為不安與緊張,為整場音樂會增添了些許生動的臧否藝術氛圍。十二首曲目的巧妙設計,不僅讓轉場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更讓觀眾對于舊社會壓迫下小人物的窮苦、無奈與掙扎,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二)《小二黑結婚》——民族喜歌劇的典范
一條蜿蜒小路的盡頭,挎著竹籃的小琴邁著輕快的腳步,來到小河邊。開口一句“清粼粼的水來,藍個瑩瑩的天”,婉轉動聽的歌聲傳入觀眾耳中。吳碧霞在臺上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如同精靈一般,她以活潑靈動的肢體動作和清脆悅耳的唱腔,展現了小芹的活潑可愛、質樸勇敢。筆者有幸觀摩幾次排練過程,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個瑩瑩的天》的最后一段,速度由慢及快。筆者觀察到吳碧霞的演繹中,有極為細致的三個提速點:第一個提速點是“你當了模范”的“當”;第二個提速點是“打鬼子最勇敢”的“打”;第三個提速點是“站在了講臺前”的“站”。三個字均為動詞,既強調了語氣又使情緒有序層層疊加。二黑哥的飾演者黃訓國有著悠揚和煦且飽含深情的音色。他與小芹對唱《咱們的婚姻自做主》時,兩人的音色天作地合,無論是唱功還是表現力,都展現出了教科書般的藝術功底。
自2009 年起,中國音樂學院為紀念馬可九十周年誕辰,在老院長李西安的主持及陳蔚導演的指導下,沉寂近半個世紀的民族喜歌劇《小二黑結婚》重返歌劇舞臺。唯一遺憾的是,由于篇幅關系,本場演出未展現二黑父“二諸葛”和小芹母“三仙姑”這兩個喜劇性人物,有段兩人吵架的精彩場景,通過演員夸張的表演和獨特的唱腔,極具喜歌劇的幽默與詼諧,既讓人忍俊不禁,又引發人們對封建思想的批判。
(三)《洪湖赤衛隊》——紅色經典的傳承
歌劇《洪湖赤衛隊》首排于1958年,音樂上吸取了湖北地區的荊州天沔花鼓和民間小調,同時也借鑒了西方歌劇戲劇性的表現手法,音樂偏向交響化的恢弘;但風格上依然保留中國戲曲韻味的一字數音,演唱者需要運用靈活的氣息把板腔體的小彎兒拐到位。王慶爽與黃華麗兩位歌唱家以剛柔并濟、深情又堅決的情感,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極為深刻。韓英在牢房中與韓母相會時演唱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唱段,堪稱全劇最為感人肺腑的華章。開篇第一句“娘的眼淚似水淌,點點灑在兒心上”,板腔體的韻味,婉轉的旋律,加上王慶爽老師明亮圓潤的音色和極其細膩的潤腔技巧,字字如泣如訴,不但將囚禁在獄中受盡折磨的韓英在面對母親時流露出的柔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作為一名革命戰士,她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深情飽滿的演唱,展現出韓英的革命意志,表達了她對家鄉的熱愛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心。韓母的扮演者黃華麗,天生屬于舞臺的花腔百靈。她頭頂銀灰發、身著藍布衫,舉手投足間宛若革命年代樣板戲中走出的人物。當她看到女兒滿身傷痕,想伸出手去撫摸韓英頭發時,那只手卻難以自控地微微顫抖著,黃老師將韓母既有深明大義的革命氣節,又飽含百轉柔情的母親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最后,在眾人合唱《洪湖水浪打浪》這一家喻戶曉的片段時達到情緒高潮,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革命戰士勇敢無畏、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和至高無上的奉獻情懷。雖然篇幅偏短,但情思雋永,令人意猶未盡,恍然有繞梁之嘆。
(四)《江姐》——革命精神的頌歌
有人把觀看歌劇《江姐》帶來的震撼和感動形容為“是靈魂深處的一次洗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江姐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雖低沉卻有力地將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宣告給了獄中的同志們,隨后,她取出自己的紅背面同大家一起為新中國繡一面五星紅旗。
“與其說是悲,不如說是喜”,第五代“江姐”飾演者王莉以沉穩大氣的臺風展現了江姐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堅定信仰。首演于1964年的歌劇《江姐》其音樂元素取材于四川民歌,并融匯多種戲劇風格,如川劇、越劇、婺劇、杭灘、四川清音、京劇等。其中《五洲人民齊歡笑》是一首難度極大的聲樂詠嘆調,王莉略帶氣聲的演唱方法以及演唱板腔體旋律的潤腔方法,在新一代江姐的演繹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極高的聲音辨識度。此片段中,高鵬飾演的反派角色沈養齋戲份雖不多,但備受觀眾贊譽。一句“好,那就請吧,送佛送到西天”鏗鏘有力,把之前在《白毛女》中年老慈愛的“楊白勞”形象完全消弭殆盡。
(五)《黨的女兒》——新時期民族歌劇的典范
從2021 年黨的百年誕辰至 2023 年黨的生日,歌劇《黨的女兒》三年間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四輪。精雕細琢之下,已卓然成為我國民族歌劇的新典范。
雷佳再次出場飾演劇中革命者田玉梅。身為底層勞苦大眾的一員,田玉梅有著極具遠見的革命思想與堅定的革命信念。劇中的三重唱《天邊有顆閃亮的星》,由黨小組成員七叔公的扮演者王鶴翔以及桂英的扮演者王璟共同演唱,他們抒情優美、旋律明朗的歌聲,在人們心中燃起無盡的憧憬與希望。而雷佳更是將田玉梅從聲音到表演呈現出一個與喜兒、白毛女完全不同的舞臺形象。相當于在一場演出中,演繹三個極具差異化的人物,充分展現她在民族歌劇唱、演、白方面的功力,也體現出她對唱法多樣化求索與成功的藝術實踐。


此外,飾演田玉梅女兒的童聲演唱者小春天的出現是一大亮點,在演唱《女兒離不開好媽媽》片段時,一開口“羊羔吃奶,眼望著媽”字正腔圓,瞬間引得臺下觀眾贊嘆連連。十歲左右光景的小春天就能駕馭這般重磅級歌劇的演唱,不僅現場與樂隊配合默契,而且表演落落大方、自然流暢。在雷佳演唱《萬里春色滿家園》唱段時,她表現出被路邊五顏六色的鮮花吸引而跑去采摘,自然流露出的童真、童趣以及對死亡等諸多概念尚不明晰的懵懂狀態展現得恰如其分。當她跪在地上抬頭看“媽媽”的那一刻,雷佳用慈愛的目光,拉著她的手所表現出母親的柔情與憐愛,與其革命精神的堅韌與頑強形成強烈的沖擊,兩種情緒的比較使角色更加豐滿、立體。
在音樂會尾聲,臺下臺上不知何時站滿了手捧杜鵑花的合唱演員,甚至樓上也安排了合唱演員與演奏人員,全場演唱《杜鵑花》,為這部精彩絕倫的民族歌劇Gala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時,留給觀眾意猶未盡的視聽享受。
三、經典的傳承與意義
音樂會開場前,主持人(音樂理論家、中國歌劇研究學者)居其宏在導賞詞中特意提及,中國音樂學院首任副院長馬可先生是我國民族歌劇音樂范式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想起范曾先生曾在《大美不言——關于科學、藝術、哲學的對話》中說道“特定的審美情趣與藝術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個歷史的過程。”一個時代的音樂創作思維一定與同時代群體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經驗息息相關。本場“中國經典民族歌劇薈萃”所呈現的五部劇目,其中“一白一黑”兩部歌劇——《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均由馬可先生擔任首席作曲。此后數十年間,馬可先生提出:民族歌劇音樂創作既要借鑒西方歌劇創作的有益經驗,又要秉承以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為根基,發展板腔體結構與風格創作主要人物的核心詠嘆調等系列理論與實踐,這些理論深刻影響了我國民族歌劇的音樂創作。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音樂會的后三部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黨的女兒》的音樂結構均為板腔體結構。這些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上的典范性劇目與唱段,是我國民族歌劇的時代精神和表現特色的真切反映,無不具有豐厚的藝術價值和深邃的文化意義。
“一堂大課,一次盛典,一條育人成才之路,一座通向未來的大橋”,主持人如是說。回首來時路,中國音樂學院自建院伊始,在教育教學理念中即始終堅持傳習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弘揚優秀的紅色音樂文化。六十年發展建設中,中國音樂學院廣育良才、厚植德本,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德藝雙馨的新型人才。這場“中國經典民族歌劇薈萃”,既是一場黃鐘大呂的藝術盛宴,更是一次生動親切的教育實踐。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無不深為中國民族歌劇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所感動。它以精彩的演出、深刻的主題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中國音樂學院六十周年華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斯特曾說“時間”乃是決定一切、最具權威的音樂評論之父。未來,中國音樂學院無疑將繼續擎舉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旗幟,勇猛精進,為培育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奮斗不已。“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也熱切地期待,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者能投身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中,以優秀的民族歌劇作品為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筆者堅信,未來民族歌劇史上必將遍滿不朽的音樂華章。
王珂邇 哈爾濱音樂學院在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 楊嘉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