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藝術領域,歌曲創作中的主題選擇恰當與否不僅關系到藝術形象塑造的鮮明性,還會影響到音樂發展的思路與方向,決定到情感與思想的動人深淺。一首好的歌曲作品反映一個時代的風采,是啟迪人們心靈、精神的藝術方式,從一些經典歌曲作品影響和照亮幾代人的心路歷程即可看出。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歌曲創作課是基礎課程之一,有的學校貫穿到整個教學之中,這是考慮到它對音樂學子的人格樹立和技術掌握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教育價值。但考察現有的“歌曲作法課”之類的狀況,我覺得其中較為缺失整體實效的考慮,教學中多是僅停留在創作的技術理論層面,創作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結合較生硬。特別是在歌曲主題形象講解、主題設計上,缺乏生動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精神內涵,也因此而很難激發學生創作的主動性與創作熱情。歌曲創作課亟需全方位的謀劃,需要綜合思維能力淬煉。在學習中通過技術去表達思想,通過思想來構建旋律,通過掌握技術來提升創作能力,通過思想來激發創作的熱情。通過專業學習,以歌曲寫作而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美的形象表達,以歌曲的形式而展現其整體性思維能力[1],更加緊密地將其思想轉化為作品,讓歌曲創作不僅是單純的技術,而是更好地匯聚內涵與思想,將“課程+思政”的觀念融會其間,在學習中更好地打開思路。
一、思想引領在歌曲創作中的主導性
要在歌曲創作課中首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歌曲所具有的文化載體以特定的符號形式顯現,以藝術美而展現思想境界[2]。要在歌詞中以簡練的形式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現象、歷史變遷和人物事項,要在旋律中配合音樂主題和意境的烘托。
在歌曲創作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經典音樂作品,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通過解析《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等主旋律歌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思想境界,歌曲創作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操作,更是情感的抒發和思想的表達。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外界獲得大量相關信息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并將其轉化為音樂語言。這種過程能夠促使學生不斷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增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傳承文化精髓,聲樂作品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歌曲創作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借鑒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通過對歌詞的進一步理解,在音樂表達上進一步升華,通過詞曲的結合來體現和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只有經過這樣的思想引領的主導性構建,才可能會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還能夠使傳統文化入腦入心,真正得到傳承和創新,使思想與技巧很自然地得到融合,從而得到在學習中的愉悅感和幸福感。
二、理念與技術融合在歌曲創作中的必要性
在歌曲創作中,將恰當的技術加以融合,是首先要強調的基礎工作,也是創作理念所必需的學科屬性之使然,因為技術是理念之表現,理念是技術之內涵[3],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歌曲的內涵,更能提升其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實際的歌曲創作課上,技術引領藝術深化歌曲主題與情感表達的基礎準備,思想理念是歌曲的靈魂,它決定了歌曲的主題、情感傾向和深層含義。而技術則是將這些思想理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的音樂形式的手段。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更精準地傳達歌曲的思想情感和主題,加深歌曲所蘊含的思想深度,加強音樂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技術的運用能夠極大地豐富音樂的表現手法,使歌曲的思想理念更加生動、形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和音樂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歌曲創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探索新的思想理念和技術手段。通過不斷的融合與創新,推動音樂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產出多元化、高質量的聲樂作品,不斷來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由此來看,歌曲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注重思想理念與技術的融合,深化歌曲的主題與情感表達,增強音樂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推動音樂創新與發展,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
三、歌曲創作中詞曲融合的整體性與思想性
在歌曲創作中,詞曲融合的整體性與思想性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歌曲的靈魂和精髓,是教育理念顯現的整體性與思想性之融合[4]。情感共鳴,歌詞與旋律在情感表達上需要高度一致。
歌詞傳達的情感應該與旋律所營造的氛圍和情緒相吻合,使得聽眾在聆聽時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共鳴是歌曲能夠打動人心、引起聽眾共情的關鍵;語言與音樂的融合,歌詞作為語言的藝術,其韻律、節奏和語調等都與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歌詞的這些因素,使其與旋律相融合,形成流暢、自然的音樂表達。詞曲融合的思想性則是指歌曲在傳達思想、情感和觀念時所具有的深度和廣度。這種思想性不僅體現在歌詞的內容上,也體現在旋律所營造的意境和情感中;歌詞作為歌曲的核心內容,其深度直接決定了歌曲的思想性。優美的歌詞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夠反映社會現實、人生哲理或人類情感等深層次的問題。同時,歌詞的語言應該精煉、生動、富有感染力,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思考;旋律是歌曲情感的載體,它通過音高、節奏、音色等音樂元素來營造特定的意境和情感氛圍。在詞曲融合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充分考慮旋律與歌詞之間的情感聯系,使旋律能夠準確地傳達歌詞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這種意境的營造有助于提升歌曲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效果;整體思想的傳達,詞曲融合的最終目的是要傳達一個完整的思想或情感。
因此來看,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歌曲主題的內涵和外延,通過歌詞和旋律的巧妙結合來傳達一定的思想或情感。這種整體思想的傳達不僅有助于提升歌曲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助于增強歌曲的感染力和傳唱度。
四、歌曲創作的時代性與創新性
在歌曲創作中,時代性與創新性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它們不僅影響著歌曲的內容和風格,也決定著歌曲能否在特定時期產生共鳴并引領潮流[5]。時代性是歌曲創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歌曲能夠反映和再現特定時代的社會現實、情感體驗和精神風貌。
首先,反映社會現實,優秀的歌曲作品往往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反映社會的熱點問題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例如,一些歌曲通過歌詞和旋律表達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對社會現象的批判或對人民生活的贊美,從而引發聽眾的共鳴和思考;其次,能夠表達情感共鳴,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情感色彩和情緒氛圍,歌曲作為情感的載體,能夠深刻地表達這些情感共鳴。通過歌詞的詩意和旋律的情感渲染,能夠觸動聽眾的心靈,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再次,體現時代精神,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所特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
歌曲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體現和傳承這些時代精神。通過歌曲的創作和傳播,可以弘揚社會正能量、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創新性是歌曲創作的生命力和靈魂所在,它要求歌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夠有所突破和創新。首先,內容創新是歌曲創作的核心所在。在歌詞創作方面,可以嘗試新的題材、新的角度和新的表達方式,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來挖掘和表現生活中的美好與丑陋、歡樂與悲傷。同時,也可以借鑒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使歌曲更加豐富多彩和具有文化包容性;其次,形式創新是歌曲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旋律創作方面,可以嘗試新的音階、新的節奏和新的和聲等音樂元素,以創造出新穎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旋律特點。例如,將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民族音樂、電子音樂等進行跨界融合,可以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音樂作品。此外,還可以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如舞蹈、戲劇、美術等進行跨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體驗。
五、思想性與技術性實踐的深度融合
在歌曲創作中,思想性與技術性實踐的深度融合是創作出既有深度又具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的關鍵[6]。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歌詞所傳達的思想內涵與音樂表達的情感深度上,還體現在創作過程中技術手法的運用與思想表達的緊密結合上。
首先,思想性體現在歌曲創作中的主題與情感,歌曲的思想性首先體現在其主題選擇上。創作者通常會選取具有深刻社會意義、人生哲理或普遍情感共鳴的主題作為創作基礎。歌詞通過精煉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傳達出創作者對世界的觀察、思考和感悟,引發聽眾的共鳴和思考。其次,歌曲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思想性還體現在對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弘揚上。創作者可以通過歌曲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對現代文化的反思以及對未來文化的展望;其次,技術性實踐在歌曲創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曲技術包括旋律創作、和聲編配、節奏安排等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歌曲的音樂骨架。創作者需要熟練掌握各種作曲技巧,如旋律的流暢性、和聲的豐富性、節奏的多樣性等,以確保歌曲的音樂表達能夠準確傳達歌詞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隨著科技的發展,錄音與制作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現代錄音棚和音頻編輯軟件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創作環境。創作者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對歌曲進行精細的打磨和修飾,使歌曲在音質、音效等方面達到最佳效果,從而增強歌曲的藝術感染力。
情感與技術的結合,在歌曲創作中,思想性與技術性實踐的深度融合體現在情感與技術的緊密結合上。創作者需要在深入理解歌詞所傳達的思想情感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作曲技術和錄音制作手段來強化這種情感表達。例如,在創作一首表達悲傷情感的歌曲時,創作者可能會選擇低沉的旋律、緩慢的節奏和柔和的和聲來營造一種悲傷的氛圍;同時,在錄音制作過程中也會注重音質的細膩處理和音效的巧妙運用,以增強歌曲的情感表達力。
歌曲創作的思想性與技術性實踐的深度融合還體現在創新與傳統的融合上。創作者在尊重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可以大膽嘗試新的作曲技術和音樂元素,以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和時代感的作品。例如,將傳統民族音樂的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風格相結合,可以創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歌曲作品。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歌曲的音樂語言,也促進了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最終,歌曲創作的思想性與技術性實踐的深度融合體現在技術與藝術的統一上。技術是實現藝術表達的手段和工具,而藝術則是技術的靈魂和歸宿。創作者需要在技術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更好地服務于藝術表達;同時,也要在藝術表達中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和作用,使技術與藝術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所以,歌曲創作的思想性與技術性實踐的深度融合是創作出優秀歌曲作品的重要保證。創作者需要在深入理解歌詞所傳達的思想情感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作曲技術和錄音制作手段來強化這種情感表達;同時,也要在尊重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新的作曲技術和音樂元素,最終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和升華。
六、整體性思維建構在歌曲創作課程中的實踐
在歌曲創作課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音樂作品,挖掘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在創作過程中通過歌詞、旋律去進行思想引導。并且鼓勵學生在具體寫作中汲取“思政”養料融入到作品中,創作出既有藝術價值又有思想深度的音樂作品。
歌曲創作是一種綜合能力,涉及到音樂、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7]。在課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綜合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審視音樂創作視野。例如,在歌詞創作方面,可以借鑒文學作品的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即人物刻畫、山水風光的描繪。在旋律創作上通過歌詞蘊含的深刻含義來確定旋律主題,通過其綜合的構思能力去設計主導動機,使主題能夠更加深刻地表達歌詞內容來深化表達意境。一個前提,就是不斷的豐富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量化,才能提高自己的創作質量,在不斷的思考中變化,在不斷的變化中創新。歌曲創作需要不斷地提升思想,即使有再好的創作方法,如果不與時俱進,沒有創新,一首作品就會如一潭死水,沒有活力沒有味道,失去藝術的價值。強化實踐環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歌曲創作課程中,教師應注重強化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音樂創作技術和方法與歌曲思想與內容相結合,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索精神,通過組織音樂創作比賽、音樂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參與度,使他們在實踐中能夠感受和體驗到新時代下所賦予的新任務和新挑戰,通過對思想的提升、技術的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
由上可見,只有通過整體性思維建構,才能使學生在掌握音樂創作技術的基礎上,進而接受創作產生的新理念,實現藝術素養、思政素養的緊密結合,使得歌曲創作課變成理念與思想綜合表達的藝術生命體。
結語
作為一種融合了藝術表達與技術應用相結合的綜合性活動,歌曲創作要蘊含思想引領與技術融合的整體性思維建構,在高校音樂教育《歌曲創作》課程教學探索中,有目的地從思想體系予以謀劃,經由歌曲主題形象的設計而將創作與技術相統一,以思想主線的連接、貫穿,在達到完美教學效果的基礎上,進而形成創作與技術融合、思政與課程結合的立體建構思維模式,取得音樂藝術教育完美的契合,依此而來實現思政課與創作課的有機結合。
歌曲創作需要作曲技術的支持,而好的作品更需要有好的思想理念引領,在歌曲創作課程中讓學生融會貫通,通過多種思維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技巧的同時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這也恰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了學生的創作能力。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推動唱作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音樂視野,增強了其在創作中的整體思維和建構能力。
本文系“思政教育在‘歌曲創作’課程中的核心地位與教學改革研究”(KJGZ2203)的研究成果。
注釋:
[1] [奧]愛德華·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第6頁。
[2] 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16頁。
[3] [德]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年第18頁。
[4] 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頁。
[5] [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26頁。
[6] 檀傳寶:《讓德育成為美麗的風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頁。
[7] 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第56頁。
徐躍東 喀什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