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框架下提出“新文科”概念,作為“四新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推動學科交叉、課程體系重構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2021)進一步強調通過學科交叉融合與實踐導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全球視野的新文科教育體系。這一改革不僅是對傳統學科體系的反思,更是在科技變革和產業發展推動下,對人文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塑。在此背景下,音樂教育領域同樣面臨深刻變革。新文科理念倡導打破學科壁壘,推動“文文交叉、文理融合”,強化價值引領和實踐導向。而作為音樂表演專業的核心理論課程,“西方音樂史”不僅承擔著奠定歷史認知、提升審美感知、增強表演詮釋能力的多重教學任務,也面臨諸多挑戰。基于此,本文提出融合跨學科視角、技術賦能、作品導向與實踐創新的教學范式,突破傳統編年體敘事的局限,推動西方音樂史教學向多維互動、沉浸體驗和動態構建轉型。
一、“西方音樂史”課程體系的困境與新文科改革的契機
(一)傳統課程體系的局限
“西方音樂史”作為音樂學科的核心理論課程,長期采用線性編年體模式,聚焦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作曲家生平及風格演變。這一模式雖構建了清晰的歷史框架,但在當代跨學科融合與數字化發展的背景下,其局限性日益凸顯。
首先,課程內容往往停留在風格特征與史實梳理,忽視音樂與社會文化、思想潮流之間的互動關系。其次,教學方式主要依賴講授式教學,缺乏探究與互動,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未能促使其主動構建音樂史知識體系。此外,現有的評價體系仍以筆試與論文為主,主要考查知識記憶與文本分析能力,而未能有效衡量學生在演奏實踐中的歷史風格詮釋與精準再現能力,以致認知與演奏實踐脫節。因此,如何實現歷史認知、審美體驗與演奏實踐的有機融合,已成為“西方音樂史”課程改革的核心議題。這不僅關乎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創新,更關乎音樂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轉型。
(二)新文科理念下的創新路徑
新文科建設倡導學科交叉融合、技術賦能、價值引領三維范式,為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機。通過學科融合、數字技術應用以及價值導向的調整,課程能夠突破傳統線性敘事的局限,形成更加多維、動態且實踐導向的教學體系。
1.學科交叉融合:拓展音樂史研究的文化視野
新文科理念強調跨學科整合,使學生在掌握音樂風格特征的同時,理解其所處的思想潮流與文化語境。例如,在探討浪漫主義音樂時,若能結合德國觀念論、19世紀社會思潮及美學理論,學生不僅能掌握作品的技術特征,還能深入理解作曲家的創作動機及音樂文本的文化意義。這種多維度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使其在演奏與理論研究中建立更深層的認知框架。
2.技術賦能:重構教學模式與學習體驗
隨著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實(VR)技術的發展,音樂史教學模式正從傳統文本導向數字化、沉浸式體驗。AI可用于風格分析,幫助學生精準識別不同歷史時期的演奏技法與和聲特征,如利用算法解析巴赫的復調音樂結構,直觀呈現其對位技法。與此同時,VR技術還能重現歷史音樂會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18世紀維也納音樂廳的現場氛圍。這些技術手段不僅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與可視化體驗,還提升了學生對音樂歷史的感知維度,使其在多感官互動中深化理解。
3.價值引領:構建全球視野與文化自覺
西方音樂史課程傳統上以作曲家與作品為核心,新文科則強調音樂作為文化表達的重要性,要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音樂如何反映社會變遷、政治環境及思想流派。例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深受宗教改革與宮廷文化的影響,而浪漫主義音樂則體現個人主義與自由精神。通過審視作品的文化背景,學生能夠超越風格特征的表層理解,認識音樂作為社會文化產物的深層價值。
因此,基于新文科理念的西方音樂史課程改革,不僅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的落地實踐,也促使課程從單一線性敘述轉向多維交互模式。通過拓展歷史認知、提升審美體驗,課程得以培養兼具文化視野、歷史洞察力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音樂人才,為新時代音樂教育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新文科視域下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革新與實踐轉型
(一)教學模式轉型:從單向傳授到多維互動
西方音樂史教學應突破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模式向多維互動學習轉型。問題導向學習為其中一項重要轉型,通過設置具有挑戰性的話題,如“為何浪漫主義時期會出現‘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之爭?”,“不同時期作曲家如何運用音樂語言表現‘異國情調’?”等,引導學生在歷史語境中探究音樂現象。這一模式不僅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促使他們在分析與思辨中構建更立體的音樂全景觀。
翻轉課堂則通過重構教學流程,增強課堂互動性。在該模式下,學生在課前利用視頻、文獻與音頻資源自主學習理論基礎,課堂時間則更多用于深度討論與案例分析。這一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課堂交流提供了更充分的準備,從而促進思維碰撞與知識內化,使教學過程更加動態和高效。
此外,基于歷史知情的演奏實踐(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 HIP)在音樂史教學中的價值日益凸顯。HIP不僅強調演奏技術的還原,更要求演奏者基于歷史文獻、風格分析和當時的演奏實踐,對作品進行符合特定歷史語境的藝術詮釋。通過HIP訓練,學生不僅在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上更貼近歷史風格,還能深刻理解音樂與當時社會、文化、演奏風格之間的關聯。正如美國音樂表演研究的早期倡導者喬納森·鄧斯比(Jonathan Dunsby)所言:“當今的演奏者已無法對歷史視而不見——如果他們曾經可以的話。”[1]這一觀點表明,歷史認知已成為現代音樂表演的重要基石,演奏者唯有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脈絡,才能真正實現精準的風格把握與藝術表達。
(二)跨學科融合:拓寬音樂史的文化語境
作為長期從事音樂史教學的學者,筆者深知,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不僅是對作曲家生平與風格演變的回顧,更關涉音樂與文化、社會、藝術思潮的相互關系。新文科倡導學科交叉融合,要求將音樂作品放置于其所誕生的文化、社會、政治與智識語境中,從而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深化對音樂創作及其歷史語境的理解。以巴洛克藝術為例,該時期的建筑、繪畫與音樂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高度一致的戲劇性、對比性與感官沖擊力。如貝尼尼的雕塑《大衛》,不同于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以其靜止姿態展現理性與力量的英雄形象,貝尼尼通過人體的扭轉、表情的刻畫,使作品展現出即時的情感爆發與動態張力,反映了巴洛克藝術對情感沖突與戲劇化表現的追求。同理,法國作曲家拉莫的歌劇《希波呂托斯與阿里奇埃》在音樂語言上采用對比鮮明的和聲、旋律急劇轉折及戲劇化的樂器運用,以強化人物情感的激烈沖突。這種跨媒介的藝術表達,使學生在多學科交融的框架下理解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文化邏輯。
此外,全球視野的引入對于西方音樂史課程的重構亦至關重要。傳統音樂史教學長期受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而全球化背景下的音樂教育應突破這一局限,強調西方音樂與世界音樂文化的互動。通過分析德彪西與印尼加美蘭音樂的關系、非洲音樂對歐洲現代音樂的影響,抑或是印度音樂在西方現代主義中的應用,學生不僅能夠全面理解西方音樂傳統的演進路徑,還能透過跨文化視角認識音樂風格的流變與創新,拓展其文化認知與學術深度。
(三)以作品為中心的感性體驗:臨響歷史中的聲音
上個世紀90年代,德國音樂學家阿德勒(Guido Adler)提出,音樂史只記述音樂從低向高發展的歷史還不夠,還要用音樂美學、和聲、曲式等理論論述音樂的實質[2]。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基于作品的感性體驗是深化歷史理解的關鍵途徑。音樂不僅是技術分析的對象,更承載著情感、文化和思想的變遷。因此,教學應超越單純的技術分析,關注作品在歷史語境中的意義,使學生在研究作品的過程中,既掌握音樂體裁的演變,也理解其內在的審美意蘊。課堂教學應結合歷史分析與作品聆聽,引導學生從審美體驗出發,理解音樂的情感張力與文化表達。音樂作品不僅是歷史遺存,更是活態的聲音記憶,承載著特定文化的氣質與變遷。因此,“臨響”[3]歷史中的聲音不僅是理解音樂史的策略,更是激活作品文化意義的實踐方式。為增強學生的聽辨能力,筆者引入作品聽辨測試,要求學生通過聆聽音頻或觀看視頻片段,判斷作品的時代風格,并分析其旋律、和聲、節奏與表現技法。這一實踐不僅突破了傳統教學中過度依賴文本與理論分析的局限,還強化了學生的音響記憶與風格判斷力。通過識別作曲家的創作特征,學生能夠更深入理解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尤其是風格演變與技術創新的推進。這種考試模式不僅提供了與歷史作品直接對話的機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音樂鑒賞力、批判性思維與藝術創造力。
(四)數字技術賦能:構建互動式與沉浸式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化工具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些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動態、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極大地豐富了課程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路徑。具體而言,數字化資源庫、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引入,成為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推動了西方音樂史教學向更加多元、互動的方向發展。比如,數字資源庫與在線平臺的建設使得學生能夠隨時訪問豐富的歷史音頻、樂譜、文獻資料等資源。通過數字化處理,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和相關資料被整合到一個集中平臺,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探究。這一形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還打破了傳統課堂學習的時空限制,使得歷史學習更具靈活性和互動性。與此同時,增強現實(AR)技術也為音樂史教學開辟了新維度,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或投影設備在課堂上“看到”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或演出歷史,如巴赫或貝多芬的手稿,了解作曲家的創作過程。這種增強現實的互動方式讓學生在感官上獲得更加直觀的歷史體驗,從而深刻理解音樂的歷史背景及其與當時社會文化的關系。
(五)歷史的當代回響:音樂史與當代文化的動態對話
西方音樂史的課程內容涵蓋古希臘至21世紀,然而,這些歷史作品如何在當代教學中保持其現實意義?如何使學生在學習音樂史時,不僅是面對靜態的“文化遺產”,更能感受到其在當代社會的回響?因此,于教學中實現“歷史與當下的接通”成為新文科視域下西方音樂史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音樂史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一個不斷“被發現”“被書寫”并“被闡釋”的動態過程。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背景下,音樂的傳播、接受和再創造方式已發生變化,這一現實對音樂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音樂作品雖然誕生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但其意義并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脈絡和社會語境發生轉譯和重構。通過引入當代音樂作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西方音樂傳統的延續性與現代性,打破音樂史作為靜態“古董”的局限。例如,13世紀的圣詠《末日經》旋律,最初作為宗教儀式音樂,象征審判日的威嚴和末世恐懼。這一旋律在后世被大量引用,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第五樂章、圣桑《骷髏之舞》等皆以其為素材,賦予其不同的藝術內涵。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旋律的影響已遠超傳統古典音樂領域,轉而進入電影、流行文化,如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閃靈》通過這一旋律強化恐怖氛圍,使其成為懸疑和心理驚悚的象征。這一現象表明,歷史音樂作品并未停留在過去,而是在當代文化語境中被不斷重構和賦新意義。
可見,西方音樂史課程應超越“還原歷史”的傳統目標,轉向歷史的當代回響,鼓勵學生探究音樂如何在不同時代的文化脈絡中被重新詮釋。通過“動態對話”的方式,音樂史教學不僅能賦予歷史作品新的生命力,也能讓學生認識到音樂作為文化符號的流動性和多層意義,使其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的橋梁。
結語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課程體系的創新已成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課題。本文圍繞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改革展開討論,回應當前課程體系的局限,并結合新文科理念提出創新方案。通過分析傳統教學模式,本文提出引入跨學科視角,拓展音樂史的文化語境,整合哲學、美學、社會學等學科框架,幫助學生從多維角度理解音樂作品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同時,通過歷史知情的演奏實踐,學生能夠在演奏中更真實地體驗歷史風格,增強其對作品背后文化意義的理解。此外,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資源庫、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賦予課堂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推動了知識獲取方式的革新。通過這些技術,學生不僅能夠感知歷史音樂風格,還能參與互動式的歷史體驗,提升學習效果。通過跨學科融合與價值引領,西方音樂史教學突破了傳統線性敘事框架,推動了“歷史—文化—審美”三位一體的認知體系的構建。這一教學模式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歷史風格的理解,還在演奏實踐中實現了文化洞察的轉化。這一改革不僅是對新文科理念的積極回應,也為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創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旨在培養兼具歷史意識、文化敏感度、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的復合型音樂人才,為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青年項目“基于虛擬能動性理論的音樂意義研究”(22YSC015);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音樂姿態的理論闡釋與表演實踐研究”(22YJC76006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Jonathan Dunsby,Performing Music: Shared Concer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41.
[2]劉經樹:《音樂學方法論研究》,《音樂生活》2024年第3期,第10—13頁。
[3]韓鍾恩:《臨響,并音樂廳誕生——一份關于音樂美學敘辭檔案的金典》,《音樂文化》2001年第2卷,第357—405頁。
劉雨矽 博士,蘇州大學講師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