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是我比較忙碌的一年——四場作品專場音樂會、一場師生教學音樂會、多場次不同版本的《鴻雁主題隨想曲》,五部作品首演。用現時比較時髦的話說是世界首演,其中有兩首鋼琴獨奏曲、兩首協奏曲,[1]《戲韻》便是其中之一。
一
2017年春夏之際的一天,時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表演系主任的張放和我說起,他們根據音樂表演系的特點組建了一個“洛克三重奏團”(RUC TRIO)[2],希望能委約一部屬于“自己的”、具有中國風格的三重奏作品,并且能夠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他同時給我提示了幾個題材的意向——以“戲”為題,便是其中之一。我經過思考后便欣然接受,確切地說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多年來,雖有包括“京歌”在內的改編、移植,乃至以其元素創作的交響曲、室內樂、合唱等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數不勝數,但戲劇、戲曲音樂作為中國文化精神源泉之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時,我對中國戲劇、戲曲音樂情有獨鐘,一方面有過較為系統的寫作訓練與戲曲音樂創作經驗;另一方面,在積日、累月、經年的學習過程中,隨著閱歷的豐富、研究的深入、學識的增長,越來越感受其博大精深。鑒于此,就以戲為題,以韻為切入點,遂確定作品名稱為《戲韻》。
韻,即韻律、韻味、韻致,小到單個音,大到整體結構,無不體現其風格特征,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正如我在作品的簡介中寫到:“作品試圖將中國戲曲的韻味兒——聲、腔、板式、唱、念、做、打等運用鋼琴三重奏的形式來表現,借此探索其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戲曲音樂韻味的可塑性?!?/p>
風格定位,要能夠經常演出的,就涉及幾個不可忽視性因素:首先是要雅俗共賞。音樂創作,一般來說,俗不易,雅不易,雅俗共賞更不易。其次,演奏家是作曲家與聽眾之間的橋梁和媒介。想要演奏家愿意演奏,就要在演奏技術、技巧與音樂之間取得平衡。最后,還要讓普通聽眾聽得懂,愿意聽,并且能夠產生共鳴。
技術線路,如果能在形式與內容之間尋找到某種契合點,并充分發揮其特性,作品成功的幾率就比較高。譬如,以樂器擬人化,通俗一點講,可視小提琴為“旦角”,大提琴為“生角”,鋼琴為“樂隊”。三者之間既在音色、性格等方面有對比,又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還可以將三重奏營造出“交響性”與“戲劇性”的音樂氛圍。
思路清晰了,技術線路明確了,寫作也就順理成章了:一方面,有委約的時間節點;另一方面,我自己有意識地將重心轉移到創作上,于是作品很快就完成了。
如果總結歸納的話,《戲韻》之韻有三:其一,將中國音樂,尤其是中國戲曲音樂最具特色的音腔,運用在小提琴和大提琴上,如指滑音、指顫音、雙重反向滑音,同時將其多聲部、多重對位化處理;其二,在整體結構上,設計為“散—慢—中—快—急—散”,典型的中國戲曲音樂特征之一,同時,還運用加“楔子”的手法,或延伸或擴展或“散化”了音樂的結構;其三,速度對位與節奏對位——既為現代作曲技法之一,亦為戲曲音樂中(搖板,即緊拉慢唱)常用的手段之一,同時將二者有機結合,在音樂發展過程中形成“有限的偶然”,即每一次演出(奏)都會有些許不同,聽眾則會有不同的新鮮感。
作品交稿后,我與演奏家們經過認真地排練、詳細地討論、反復地磨合,如期于2017年10月2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節上首演,并獲得良好的音樂會效果。此后,2018年4月4日在國家圖書館音樂廳、11月4日在國家大劇院資料中心、11月13日在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室內樂廳等地又演出多場。
2018年3月間,由交響樂基金會與庫客音樂聯合錄制我的室內樂專輯,收錄了這首作品,已由kuke.com上線,對于宣傳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19年,由王玫主持申請并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小型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資助,在中美巡演十余場。其間,我也對作品做了修改、調整和完善。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以《戲韻》為題名的室內樂作品三首,與此同時,還有華彩三重奏團(CANDEZA TRIO)等多個三重奏團(組)演出多場,[3]影響越來越廣泛。

二
有趣的是,一位年輕的美籍華人鋼琴家田夢,她有一臺鋼琴、一把小提琴、一個圓號編制的卡薩特三重奏團(CASSATT TRIO),由于獲獎,正籌備北美巡演活動。在聽到《戲韻》后,她很是喜歡,詢問我能否將大提琴聲部改編為圓號,于是,便有了鋼琴、小提琴、圓號版的《戲韻》。[4]
在改編時,一方面將圓號的音色與“生、凈、末、丑”的角色相契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圓號音域寬廣、泛音多的特點,采取了諸如滑音、同音多指法、實音與泛音交替等較少采用的手法,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經過一段時間的視奏和排練,她給我發回了錄音小樣。我聽了之后發現,由于小提琴與圓號演奏家都是外國人,不了解中國音樂,尤其是中國戲曲音樂的風格特征,因此盡管技術上毫無障礙,但音樂風格上卻大相徑庭,不得要領。
之后我就通過網絡連線排練,給演奏家講解、演示、范唱,除了讓他們感受中國戲曲音樂的魅力外,主要解決諸如樂句的氣口、音腔化的演奏法、速度對位等技術上的要點。由于中美時差12小時,排練的時間對于我來說,不是過早就是過晚。
有一次排練的時間定在美國時間下午三點,北京時間為凌晨三點,其間,我正隨東京交響樂團赴上海和杭州(“紀念中日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的活動),演出大提琴與管弦樂隊版的《鴻雁主題隨想曲》。白天排練,晚上演出,凌晨排練!2018年10月20日,由卡薩特三重奏團開啟了北美巡演的第一場,演出就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演出結束后,她急不可待地在微信中和我說:“今天觀眾的搞笑瞬間……各種職業音樂家在后臺詢問小提琴和圓號演奏家,如何演奏中國式顫音。還有人來要求看我們的樂譜……有些去過中國的人說,您把西方的樂器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了潛能,讓他們好像回到了中國的戲院?!?/p>
幾乎同時,她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發短文感慨道:今晚的音樂會,《戲韻》獲得意外的驚喜。酒會上的焦點既不是演奏家,也不是酒,而是那位名叫姜萬通的中國作曲家和他的《戲韻》。除了作曲家的背景,就是作品的創作靈感,還有觀眾帶著自己聆聽時有感而發的趣事來和我們分享。能掀起如此共鳴,實在是讓我們的第一站北美巡演倍感欣喜。演出前不到兩小時,姜老師還親自設下鬧鐘,不畏辛苦地通過視頻和我們探討音樂。為了讓兩位外國音樂家更能體會中國音樂的韻味,老師親自示范模唱,其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讓人感佩!
第二天,再次演出之前,她又給我發微信談起自己的感受:……時間是硬傷。再成熟的演奏家也無法在過于簡短的時間內駕馭新作品,外加文化差異。我們還會不懈地研究。這次演出只是一個開始,也肯定會成為我們巡演的保留曲目。這只是我們團隊對中國音樂的一個探索,但是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讓我的隊友們了解中國音樂的美,他們愿意再一次一起和我探索。美國觀眾也開始更多地了解和接受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和西方樂器的融合之美,尤其是在卡內基和肯尼迪此類的音樂圣殿之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我們每一點的學習、探索和嘗試都會為下一次的更好作鋪墊。
我告訴她,可以“把你們北美巡演的時間、地點、場次告訴我,以便在你們方便的時候交流研究演奏事宜,把其他兩位演奏家拉進群里以便通過文字溝通交流,正好也溫習一下我的英文!”
三
其實,何止外國演奏家不了解中國音樂的風格特征,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管弦樂器演奏家,尤其年輕一代的演奏家,所接受的訓練幾乎都是外國(古典或經典)的,對中國音樂風格,尤其是戲曲風格的音樂很少演奏,甚至沒有演奏過,所以,即令并不陌生,但也并非熟稔。這一點是我一直耿耿于懷的。況且,對于演奏家來說,任何新作品,都是一次挑戰。
無論如何,中國的音樂家,尤其是演奏家們,逐漸認識到,僅僅演奏外國經典作品,已經不能滿足自身及社會的需求,公眾需要更多更好的中國音樂作品?!稇蝽崱?,從2017首演至2019年底,三年來的演出場次以及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可窺見一斑。同時,在2019年中國室內學會成立大會“院團大師交流音樂會”上,由中央、上海、浙江、星海等音樂學院以及中國愛樂樂團的重奏團(組)演出的十首曲目中,《戲韻》(洛克三重奏團演奏)是唯一的中國作品,亦可作為佐證。下面輯錄、整理了幾位演奏家的感受與評論,與讀者分享。
鋼琴演奏家張放:
《戲韻》,無論從體裁還是題材,無論是整體結構規模還是從演奏者角度而言,都非常切合我們的要求且內容豐富。作曲家將簡單的唱腔、戲曲的織體等素材巧妙地結合;演奏家們經過多次的修整和磨合,其中也對多個段落進行細化處理。
作品在國內外多所音樂廳、高校演出,所到之處,不僅獲得同行的高度認可,也得到聽眾的熱烈反響。
小提琴演奏家程亞威:
我在初次試奏這部作品時感受到了由易到難再到易的奇妙過程。根據中國樂器京胡特色所列出的音符,可以在小提琴上自由發展到更加迅急和展現難度的炫技表現,但又沒有丟失京胡的味道,可見作曲家對小提琴是非常熟悉了解的。
作品在鋼琴、大提琴和小提琴齊奏出氣勢非凡的開場后,即由弦樂的快慢深淺強弱等多變的滑音交替進行著華麗的音階。我在滑音的處理上嘗試了很多不同的類型,在保留京胡韻味之中,在其中個別句子還體會了一點古琴的抹弦色彩,果然效果增色不少。
在第二部分中速入板時需要較快的下滑音體現詼諧特點;散板樂段中和弦的處理也是需要西方古典音樂的拉法,格調高雅,雅俗共賞;急板是典型京胡特色,緊拉慢唱,必須貼緊琴弦大膽放開地沖擊速度極限。最后忽然短暫停頓后的滑音或者說抹音韻味很難處理,我加入擰音的感受,每次演奏的時候都要特別細心、恰到好處。
大提琴演奏家王瑩:
因為我們是首演,最開始拿到《戲韻》譜子的時候,沒有任何影像資料可以借鑒和學習,所以對于一個學習和演奏了三十幾年西洋音樂的我來說,最難的部分是如何能將戲曲當中的韻味融入大提琴的演奏中。
因為對中國的戲曲音樂了解不多,甚至沒有演奏過有關京劇類型的音樂,所以對樂譜的研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反復和姜老師進行溝通和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大提琴的演奏法和中國戲曲音樂融會貫通成為我最大的難題。
因為第一次排練的時候,我的全部精力基本都在譜面上各種音符和標記上,完全顧不上韻味。同時,還有中國戲曲的節奏特點,“彈性節奏”的運用,很多散板樂段,更是讓我們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所以第一次排練非常不盡如人意。
在排練的過程中,姜老師幾乎一個一個小節地為我們解釋。例如,大提琴在開頭的散板段落,姜老師告訴我,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當成一個黑臉的大漢,這一段所表現的就是京劇當中黑臉的形象,其中的揉弦也是模仿黑臉“咿呀,咿呀”的唱腔,因此,所有的揉弦都是在小二度之間大擺動,以模仿其音樂形象和唱腔。在散板段落中有非常多很有特色的演奏法是我之前從沒有接觸過的,而將這些演奏法恰到好處地糅合進大提琴的演奏當中,姜老師可真的是煞費苦心啊。
已經數不清自己演奏了多少次《戲韻》,每一次演奏都會帶來新的感受,都有新的收獲。他的每首作品都像一壺陳年的老酒,讓演奏者回味無窮,聽者意猶未盡。
鋼琴演奏家魏小凡:
《戲韻》,可以說是一首非常獨特、新穎,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室內樂佳作。
最有價值的一點就是用鋼琴三重奏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中國戲曲的神韻,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傳統與創新、專業性與普及性上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作品新穎獨特,演奏起來線條、結構非常清晰,有很多獨到的和聲與奏法,都有非常好的效果。這也是作曲家姜萬通作品的一貫特征。
央視頻播出了我們華彩三重奏在北京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演出后,被在香港的同仁看到后非常喜愛,輾轉找到我們一定要我們向作曲家轉達他們希望演奏此曲的強烈愿望。


四
2019年12月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發展中心召開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學術研討會上,本項目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王玫介紹了立志于推廣中國新作品的洛克三重奏團,同時通報了《戲韻》的演出情況:
通過不斷演出,《戲韻》在國內外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與此同時,作曲家悉心修改、不斷完善,演奏家傾情演繹、不斷磨合,作品逐步臻于成熟。
以炎黃藝術館“夜宴·空山賦”為主題的跨界音樂會為例:將音樂與繪畫、聽覺與視覺藝術結合的嘗試,取得成功。音樂周報、音樂愛好者等20多家媒體給予采訪報道,社會效益愈加廣泛。
令人欣慰的是,音樂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和卡內基音樂廳等地演出后,也得到美國演奏家及聽眾的一致喜愛。他們就中國音樂的演奏技法及風格如何得以實現向中國演奏家詢問、交流和學習。
我也表達了自己幾點想法:第一,在當今音樂文化生活極其豐富多彩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夠創作出普通聽眾能夠欣賞、聽得懂、愿意聽的中國音樂;第二,要在母語語境下尋找具有個性的音樂語言,并且將它融入民族性的同時,提升藝術品質,提高藝術品味至國際化——只有達此境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才有意義;第三,一部音樂作品的成功,既需要演奏(唱)家的二度創作,也需要聽眾的欣賞、理解與支持,沒有一流演奏家的精心演繹,就不會有作品完整和完美的呈現。同時提出了我的“三結合”原則:一是中西結合,二是傳統與現代結合,三是民間與專業結合,在此過程中將其融會貫通,力求做到無縫、無痕、無損。
周海宏、明言、常平、黃珊珊、傅顯舟、趙方等專家學者,在會上對《戲韻》以及我近年來的創作給予肯定。我根據研討會發言整理了部分內容如下。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
我聽過很多次《戲韻》。欣賞之后,強烈感受是新穎、熟悉,不擰巴、不陳舊。作品在導出、發展、裁截、氣口等方面非常流暢且自然,同時,既顧及了聽眾的適宜性,但也絕對不向低俗取媚。
《戲韻》精準地拿捏了很多關系:1. 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其中有非常清晰的傳統味道,既中國又現代;2. 把握了精英創作和大眾接受之間的關系——作品的復雜度既可以讓專業人士挑戰,又讓老百姓聽起來順耳;3. 結合古典和流行音樂的關系——既有流行音樂的灑脫率性,同時又高度嚴謹,并且在過程中凸顯個性。這是作曲家在非常多的審美價值取向考量中,凝聚的一個位置。最難的不是各種各樣的價值取向,而是在諸多價值取向中取得一種統一化的藝術效果。
從美學角度上,作品的成功得益于“聰明而精準的定位”,使得這首作品能夠更經常被演奏。作品在嚴肅音樂走向流行經典的路上——定位非常精明,特別容易被經常演奏的作品。其次,《戲韻》符合“適宜的”“多元的”和“提升的”三個方面的價值取向。難能可貴的是,作曲家能夠在兼顧這么多價值取向,卻仍具備統一性。這一點非常符合審美心理發展規律。
天津音樂學院教授明言:
作曲家最近幾年的創作可以用“熟了”來形容,并且已經形成了“萬通風格”。第一是作曲家的“不作曲風格”——《戲韻》的每個閃光點都是中國傳統和民族民間的東西,但是又和民間原型截然不同,這是作曲家創造性的改編,而真正的大師級作曲家都具備這種能力。第二是作曲家對中國傳統技法和西方現代技法爛熟于心。這需要藝術家對自己的專業自信,對自己的創作自信。第三是作曲家的真性情——《戲韻》流露出的音樂形態不做作、不留痕跡。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常平:
作曲家,在運用技術技巧、掌握音樂控制能力,創作出一種既能夠表達藝術形象又能夠讓普通聽眾提升的音樂,即“為你所用”的目標,實現起來很難,而單純技術要簡單一些。
作為職業作曲家,我們不應只在象牙塔最頂尖,僅僅做學術探討、研究和前沿工作,還要同時關注十幾億人的音樂文化生活?!稇蝽崱返膭撟骱脱莩鼍褪窃凇皬V闊的中間地帶”為大眾作貢獻。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教授黃珊珊:
《戲韻》的成功有三點:首先,作曲家將戲曲音樂的皮黃板腔、行弦、娃娃調等手段信手拈來,但是使用的有理有據,語言統一,進而形成結構力的統一;其次,作品將板腔體結構與再現性結構結合的天衣無縫;再次,作曲家將“譜為框格,色在潤澤”“聲可不定高,拍可不定值”等傳統音樂理念貫穿在其中,使得這部作品充滿“戲韻、戲構和戲理”。
北京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傅顯舟:
《戲韻》是一部成熟的精品之一。作品的復調、和聲等手法的運用很老到。希望作曲家能夠憑這種感覺狀態,創作更多雅俗共賞的作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方:
《戲韻》的成功,除了將“手眼身法步”的神韻與作曲技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外,也與演奏家精湛的演繹能力密不可分。
通過《戲韻》的創作、演出,我有以下四點啟示:一是要樹立中國音樂文化自立、自強、自覺的信念;二是作曲家既要融入社會生活,又要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三是要篤行技術性、音樂性、藝術性、思想性的有機結合;四是要有追求高品質、高規格、高水準的意識和能力。
因此,創作、推廣中國音樂,我作為一名中國作曲家,責無旁貸!
注釋:
[1]2017年音樂會及作品演出情況不完全統計(按時間排序):3月23日,鋼琴組曲《文武咳咳(讀音:哈)東北風》,卡內基音樂廳獨奏廳首演,鋼琴:劉琉;4月23日,室內樂作品音樂會,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4月26日,薩克斯協奏曲《西北謠》,鋼琴協奏曲《一杯美酒主題隨想曲》,深圳交響樂團音樂廳專場音樂會首演;7月1日,《鴻雁主題隨想曲》大提琴與鋼琴版,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大提琴: 瑞·安娜;9月24日,室內樂作品音樂會,內蒙古藝術學院;10月17日,室內樂作品音樂會,浙江音樂學院;10月27日,《戲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廳首演,鋼琴:張放,小提琴:程亞威,大提琴:王瑩;11月20日,鋼琴獨奏《空山賦》,卡內基音樂廳獨奏廳首演,鋼琴:張放;11月25日,《鴻雁主題隨想曲》大提琴與管弦樂隊版,武漢琴臺音樂廳,武漢愛樂樂團,大提琴:張瑩瑩;12月13日,師生教學音樂會,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歌劇廳。
[2]洛克三重奏團(RUC TRIO),由鋼琴家張放、小提琴家程亞威、大提琴家王瑩組建于2014年。RUC是中國人民大學外文名字的縮寫。
[3]據不完全統計,《戲韻》截止2019年底的演出:
2017年10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廳首演,演奏:洛克三重奏團;2018年4月4日,國家圖書館音樂廳,演奏:王天陽、威廉·哈維、張意嘉。
2018年11月4日,國家大劇院資料中心,演奏:洛克三重奏團;11月13日,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演奏:洛克三重奏團。
2019年3月28日,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歌劇廳,演奏:洛克三重奏團;4月11日,美國UNT大學音樂學院,演奏:洛克三重奏團;4月14日,美國俄亥俄托雷多大學音樂學院,演奏:洛克三重奏團;6月1日,炎黃藝術館,演奏:洛克三重奏團;6月13日,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演奏:洛克三重奏團;6月27日,大連大學音樂學院,演奏:洛克三重奏團;6月28日,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音樂廳,演奏:洛克三重奏團;9月21日,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張放、黃慧蓉、陳南成;9月25日,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演奏:洛克三重奏團;10月10日,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演奏:洛克三重奏團;10月23日,北京音樂廳,演奏:洛克三重奏團;11月3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第12屆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國際室內樂音樂節,演奏:華彩三重奏團,鋼琴:魏小凡,小提琴:趙嬋,大提琴:楊長櫻;12月15日,成都城市音樂廳,中國室內樂學會年會,演奏:洛克三重奏團。
[4]2018年10月20日,鋼琴、小提琴、圓號版,美國,沙龍音樂會,演奏:The Cassatt Trio;2018年10月21日,鋼琴、小提琴、圓號版,美國Classical Recital at MONTPELIER,演奏:Cassatt Trio。
姜萬通 博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音樂創作》雜志副主編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