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樂(musicking)”一詞來自于新西蘭音樂學家、動物學家克里斯托弗·斯默(Christopher Small,1927—2011)編寫的《作樂:音樂表演與聆聽的意義》[1](Musicking:The Meaning of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一書中,它也是斯默音樂哲學思想的核心。
“作樂,即盡己所能地參與音樂表演,無論是表演、聆聽、排練、練習、為表演提供素材(即所謂作曲),還是舞蹈,都屬于這一范疇。”[2]
通常在人們的認知中,學生在學校中受到的音樂教育主要來源于音樂課堂中。但是,除了音樂課堂外,學生是否還受到了音樂的熏陶,是否也參與了其他音樂活動中呢?答案是肯定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音樂,或主動,或被動,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從現有的文獻和實際調查中發現,學生對音樂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教師在音樂課堂中帶來的一些音樂活動并不能吸引學生。而作樂思想為人們提供了更開放、多元的視野來看待音樂,為人們思考如何參與音樂活動帶來了新的啟發。
2023年12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建設濃厚的美育氛圍,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美育素養。[3]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音樂教育的水平和有效促進美育的實施,有必要探索小學生和教師在學校進行的與音樂相關的活動,同時基于斯默的作樂思想,重新理解學校中進行的音樂活動并對美育浸潤小學校園帶來新的思考與啟示。
一、“作樂”思想的概述
斯默把所用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創作、表演、聆聽、舞臺準備、門票售賣、場所保潔等,都看作人們探尋、確認和展示他們心目當中理想社會關系的行為。[4]而他創用“musicking”一詞,即“作樂”就是為了描述上述行為。他認為音樂是一種活動,具有社會意義,而不是一種客觀對象。
(一)作樂的界定
上述文字已經闡述了斯默對其創造的作樂一詞的定義,他的作樂理論來源于其動物學家、音樂教師和音樂學家的多重身份。他從小受到音樂的熏陶,在一個充滿音樂氣息的家庭中成長,這便為他思考音樂的意義、提出獨特的音樂見解奠定了基礎。而后他曾在奧塔格大學學習生物解剖學,訓練了他聚焦事物彼此之間的關系的思維習慣。因此他在作樂中強調要在音樂活動中“探尋、確認和展示”各種社會關系。最重要的還是貫穿他一生的音樂教育的經歷,無論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這些作樂行為都為他思考與探索音樂的本質以及音樂內外的關系帶來了很好的實踐意義。
也有國內外學者在其研究中使用了作樂這一概念。莎莉·博德金認為作樂主要指的是教師在作樂背后的含義。[5]寧波大學嚴坤宇將作樂用來描述與幼兒園中兒童正式和非正式音樂活動相關的所有行為及其含義。[6]而筆者認為:作樂是一種多樣化的音樂活動,參與作樂就是在“探尋、確認和展示”各種社會關系,所有一切與音樂相關的正式與非正式行為活動和意義都被包含其中。
(二)作樂思想的觀念和獨特性
音樂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樂經驗,對此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斯默認為音樂不是一種事物,而是一種活動。他并不認可那些將音樂等同于作品的認識,也打破了認為音樂是由其本身的“樂音”決定的自律論的觀念。將音樂作為一種多樣化的音樂活動;參與音樂活動,就是在“探尋、確認和展示”各種社會關系,是作樂思想的核心觀念。其獨特性具體表現為作樂活動參與者的廣泛性;作樂活動姿態語言的豐富性;以及作樂活動的一切行為及動態生成性。
1.作樂思想的核心觀念
將音樂作為一種多樣化的音樂活動。斯默強調音樂是一種多樣化的人類音樂活動,而不僅僅是音樂作品的產品或集合。[7]其概念涵蓋了從作曲到表演,從聆聽音樂到歌唱的所有音樂活動,甚至延伸到音樂會檢票員、場務等相關人員涉及到的事情。同時他用作樂來強調音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對象。
參與音樂活動,就是在“探尋、確認和展示”各種社會關系。通過“探尋”,人們從聲音本身及其相互關系中理解了人類社會各種關系的本質;通過“確認”,人們向彼此傳遞了這些關系的內涵;通過“展示”,人們以社會群體團結一致的活動,把上面的理解和傳遞行為匯聚到一處。[8]人們參與音樂活動時,音樂會的參與者與演出環境、參與者之間以及聲音之間便開始產生某種關系,這三種關系又以一種更為復雜的方式彼此建立聯系。當演奏音樂時、當參與音樂表演活動時、當聆聽音樂時,人們就開始在建立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在這樣復雜的關系中是以表演者創造的音樂為中心而發散出的,觸及表演者之間、表演者與作曲家之間、表演者與聽眾之間、聽眾與作曲家之間、聽眾彼此之間以及在場的工作人員等。
2.作樂思想的獨特性
作樂思想的獨特性不僅在于其獨創作樂的定義以及其核心觀念,還在于從“其他學科”獲取經驗、汲取思想并進一步升華自己的哲學思想。
作樂活動參與者具有包容性與廣泛性。在作樂的概念里,參與音樂活動的不僅僅包括作曲家、表演者、聽眾等,音樂廳門口的檢票員、后臺負責搬運樂器的工作人員,甚至連清理場地的清潔工等“邊緣群體”也被包含其中。[9]每一個角色的參與都為音樂活動提供了重要的貢獻,只有在各個角色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音樂活動。通過“參與音樂”這一工具,音樂表演可以被視為人類彼此交流的通道。但通常人們會獨立地看待每一個角色,專注于某個角色而忽視了各個角色之間的協作。
作樂活動姿態語言具有具身性與豐富性。作樂活動的具身性體現在人們所展示的姿態語言,即身體姿勢、動作、面部表情和聲音語調中。人們通過這些姿態語言,將內在和外在的信息得以發送和接收,這也構成了內外雙向同步互動的信息流。[10]人們可以把音樂看作是音樂符號體系和姿態語言的融合。許多姿態語言其自身就代表了某種意義,具有圖示性質。在作樂的過程中,通過姿態語言所表達出的意思往往可以比言語更有力,甚至是語言所不能替代的。演奏者之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呼吸,對方或許就已經心領神會;指揮通過手勢的變化就能控制整個合唱團的演唱效果;聽眾與演奏者之間通過姿態語言也會形成一定的默契。
作樂活動的一切行為及動態生成性。斯默強調音樂具有動詞屬性,它不等同于音樂作品,而是包含了實施者、正在做的事、完成的事以及其做事的語境四個維度。同時,作樂也更關注音樂事件中出現的可能性與開放性。參與作樂的意義及其所帶來的各種關系體現了其動態生成性。音樂表演所帶來的各種關系會隨著演奏者、聽眾等的不同而隨著改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樂的行為可以看作是人們通過姿態語言在向自己講述著作樂參與者彼此之間的故事。當音樂開始時,人們可以進入由這場音樂表演所創造的世界中,去體驗創作者、表演者等其他共同參與作樂的參與者的“小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對自身的認知、對與周邊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并用身體在探索著這個世界。
二、小學校園中的作樂活動
學校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培養人,提升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學校是學生參與作樂以及接受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場所,音樂無時無刻不充滿著整個校園。但人們往往關注音樂課堂中開展的音樂教育,而忽視了隱藏在學校各個角落里的音樂為學生帶來的作用。基于斯默的作樂理論,研究校園里的作樂活動,并發掘校園里許多被忽視的音樂及其作用,用開放與包容的眼光看待這些作樂活動。通過文獻閱讀與實際觀察,筆者將校園中的作樂活動分為音樂教育課程和非正式音樂活動兩部分。
(一)音樂教育課程
音樂教育課程主要是指學校音樂教育活動,主要分為音樂課、音樂社團課和晚會音樂活動。音樂課中的音樂活動是學生參與作樂最主要的方式。隨著學校及家庭等對學生藝術素養和全面發展的重視,音樂社團課也逐漸成為開展課外音樂活動的重要途徑。課堂中的音樂教學與音樂社團活動共同推進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同時晚會音樂活動給予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處處體現著作樂的思想內涵。
1.音樂課
音樂課是全體學生共同參與作樂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大部分小學中,學生每周會有兩節音樂課,一節課45分鐘。音樂教師通常會根據統一的教材進行備課、上課。音樂教材中的作品多是以兒歌、愛國歌曲、中國民歌、古典音樂等為主,教師通過教授這些音樂作品,向學生傳遞積極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音樂課一般分為唱歌課和欣賞課兩部分,創編活動也會穿插其中。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從音樂出發,以教師作為引領者,引領著學生“探尋”聲音本身以及理解音樂與自身、自身與同伴以及自身與環境等之間的各種關系的本質;“確認”彼此之間傳遞的關系的內涵;并通過這些活動“展示”自身對這些活動、行為、關系的理解。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音樂教師逐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音樂是一種多樣化的音樂活動,它不僅僅是音樂作品的集合。[11]但是長期以來,審美的產生和接受被視為音樂教育的重點,音樂教育的價值也僅僅被體現在音樂作品的審美意義上,而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被置于次要的地位。部分教師為了達成一些所謂的音樂目標,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學習某一首歌曲或者分析某一首音樂作品上。這也導致了音樂課堂過于重視音樂技術而忽視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和學生、音樂、課堂環境三者之間處于一種割裂的狀態,常常會出現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
2.音樂社團課
音樂社團課也是學生參與作樂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學校組織學生開展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小學中,通常會開設民樂社團、管弦樂社團、合唱社團、戲曲社團等……學生根據其自身的興趣、特長等,在課外時間自愿報名參與。音樂課面向全體學生,更側重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的培養,而音樂社團課面向部分學生,更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在學校放學后,學生會根據自己參與的社團,去指定的教室學習專業音樂技能,提高音樂素養。教師還會根據學生的水平,排練適合他們的曲子,在排練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這體現了作樂的實踐性,即作樂活動的一切行為及互動性。學生通過參加社團課,不僅可以擁有更多演出排練的實踐機會,還可以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3.晚會音樂活動
晚會音樂活動主要是指為了慶祝某些節日如中秋節、元旦等舉行的晚會或表演,其中包含了與音樂相關的表演活動。這些音樂表演不僅僅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己音樂技能的機會,也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家長之間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作樂活動的參與者具有包容性和廣泛性,因此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作樂活動中,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有的是演奏家、有的是歌唱家、有的是觀眾、還有的是負責搬運的場務,他們共同參與這場音樂會,貢獻其自身的力量并享受其中。
參與演出的這一過程也是通過音樂,在“探尋、確認和展示”各種關系。在音樂表演的準備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地探討、磨合、合作,學生與老師不斷地交流、學習,感受以音樂為出發點所帶來的一切關系,從而發現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并使其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家長也有了更多的機會與學生和老師交流,進一步了解學生不一樣的一面以及其在學校的情況,作樂也成為連接學校與家庭的一座橋梁。同時,在享受這場作樂活動時,感受節日的氛圍,并通過音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
(二)非正式音樂活動
非正式音樂活動隱含在作樂活動中,是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視的一部分。它與正式的音樂教育課程相對,是指在非正式環境下,感受和體驗音樂,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音樂的熏陶,而不是系統化地接受音樂教育。非正式音樂活動中的音樂或音樂片段具有某種使用價值,它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于音樂書中的音樂作品,被隱藏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它還可以根據環境、學生和教師的動機、目的,使之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并為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充滿美育氛圍的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非正式音樂活動中的音樂在小學作樂中主要以功能性音樂和背景音樂的形式出現。
1.功能性音樂
在音樂課堂中,音樂語言往往比言語更有力,就如同姿態語言在音樂中的作用。教師運用某些音樂片段作為促進學生紀律行為的工具。教師會用音樂的方式與同學們問好,這段旋律響起時,同學們便自覺跟隨老師的琴聲演唱問好,從而進入上課的狀態。教師也會用音樂的節奏、旋律自編音樂片段,表揚或批評學生,鼓勵學生以達到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期望。雖然這樣的音樂語言往往只有幾個小節,但其作用和帶來的效果卻比言語更直接、有力。上下課鈴聲也屬于功能性音樂,通過音樂提醒學生和教師做好上下課的準備。同時,音樂姿態語言的具身性和豐富性也可以幫助教師維護課堂紀律,在合唱時,教師是一位指揮家,運用姿態語言,通過手勢的變化控制學生演唱的強弱、快慢等。
2.背景音樂
在學校中,學生需要進行升旗儀式、做早操、課間操等活動。但在大多數教師眼里,這些活動會被認為與體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少會將音樂相聯系。不可否認的是,音樂雖然不是這些活動的重點,但是其不可缺少的元素。因為學生在參與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其身體的動作受到了音樂的影響,體驗著音樂節奏、情感等的變化,這也被包含在作樂的范疇中。例如,在午餐結束后,學校廣播里會播放一段音樂,為學生營造一種快樂、輕松的氛圍和環境,也為學生和教師開始下午的學習進行過渡。
雖然功能性音樂和背景音樂,并不能完全展現出作樂的強大功能,但是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同時也在幫助校園變得“音樂化”,讓學生在充滿活力、輕松的美育育人環境中學習成長。
三、作樂理念對美育浸潤小學校園的啟示
雖然小學校園中的作樂被分為上述兩大方面,但是大部分作樂活動集中在音樂教育課程中,特別是音樂課。作樂一詞的運用希望可以讓音樂教師、學生等更多地思考如何在音樂的學習中獲得快樂,并讓每一位學生都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促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實施。
(一)重視每一個人在作樂活動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美育浸潤學生,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身心更加愉悅,活力更加彰顯,人格更加健全。”[12]是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主要任務之一。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動向下,作樂理論的意義尤為重大。作為作樂共同體的一部分,學生在音樂意義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學生與聲音、與其他學生、與共享物理環境的關系,都決定了從作樂活動中能學到什么。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僅是針對學生發展提出的課程要求,還是由社會背景下的作樂所決定的,希望學生通過音樂教育不僅可以獲得音樂知識,而且得到人格的培養。音樂教育的價值更關注于學生如何學習音樂以及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如何得到自我提升;同時也更強調學生與音樂、環境等之間的密切關系。
作樂理念有助于打破學校音樂教育中過于刻板和傳統的模式,讓音樂教育更加富有創造力。同時,它有助于促進學校與社會音樂教育的融合,增強參與者的積極性與互動體驗,使音樂學習更貼近生活。作樂活動參與者的包容性和廣泛性幫助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那些所謂音樂素養不高的學生,都能參與音樂活動中,找到屬于其合適的位置,共享作樂的過程。無論學生在作樂活動中承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幫助學生從中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重要性。同時,音樂課與其他音樂活動,都對學生提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深化教師對作樂思想的認識,提升教師美育素養
“以美育浸潤教師,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13]學校美育浸潤行動期望通過教師美育素養影響學生,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是影響學生素養的關鍵因素。作樂思想為教師提供了更開放與包容的心態和眼光去發現音樂,挖掘音樂的隱性功能。教師帶著不一樣的角度參與音樂教育、美育等專業培訓,幫助提升其專業能力和美育素養。以美育浸潤教師,教師的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將作樂思想理論引入課堂,教師應全面理解斯默的音樂概念,而且重視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身份,帶領著所有學生共同去“探尋、確認和展示”音樂活動中的關系。只有深化教師對作樂思想的認識,教師才能有意識地創造更多作樂活動,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同時考慮到每個場地都是音樂參與的潛在場所,教師應該認識到音樂表演可以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地點進行,并重視作樂活動為學生帶來的作用與意義。
(三)重視非正式音樂學習,建設美育育人環境
正式音樂學習與非正式音樂學習,讓作樂海納百川,每個人都成為參與者,將音樂交流作為更廣泛社區價值觀的表達,提供正式音樂教育和非正式學習實踐之間缺失的聯系。“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14],讓學生在校園中無時無刻感受美育,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育的熏陶。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授課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對音樂的需求,音樂的學習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非正式音樂學習已經成為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音樂課上的學習,而忽視了其他一些包含音樂的活動,例如早操、特殊節日晚會等非正式音樂學習帶給學生的影響和作用。在這些非正式音樂學習活動中,學生感受、理解和情感體驗,以及表達和創造音樂的能力或許比音樂課上的感受會更加深刻。
在非正式音樂學習的環境下,學生會更主動地去發現、獲取知識,強調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協商交流中,體驗音樂、培養對音樂的感覺與學習音樂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非正式音樂學習,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非正式音樂學習環境與資源。充分利用學校內的各種平臺,如廣播、大屏幕等播放音樂,建設藝術展示空間。背景音樂中音樂素材的選擇決定了學生的非正式音樂學習環境,正能量的歌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多元音樂可以打開學生的耳朵,感受不同的音樂文化所形成的沖擊。其次,培養學生非正式音樂學習的習慣對與提高非正式音樂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參與音樂的程度越高,其產生的學習效果也越好。最后,建立非正式音樂學習群體有助于提高學生音樂活動的參與程度,在人與人的探尋、確認和展示的過程中充分認識自我,并建構屬于自己的的音樂學習體系。
結語
作樂是一種多樣化的音樂活動,參與作樂就是在“探尋、確認和展示”各種社會關系。小學校園中所有一切與音樂相關的活動與其意義都被包含在作樂這一概念中,音樂教育課程和非正式音樂活動都是學生參與作樂的重要表現形式,共同影響著學生。學校美育浸潤行動離不開音樂教師、學生等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真正讓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中,重視每一個人在作樂活動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深化教師對作樂思想的認識,提升教師美育素養;并在正式與非正式的音樂學習中,為學生建設美育育人環境。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2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中小學生音樂素養評價標準體系構建的實證研究》(BLA2202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新西蘭]克里斯托弗·斯默:《作樂:音樂表演與聆聽的社會意義》,康瑞軍、洛秦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年,第2頁—225頁。
[2]同上。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教體藝〔2023〕5號,2023年12月22日。
[4]同[1]。
[5]Sally Bodkin, Being musical: Teachers, music, and ident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Aotearoa/New Zealand.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Otago, 2004.
[6] Kunyu Yan, Musicking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Case studies in Qingd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023, pp. 224-240.
[7]Small, Christophe, Music of the common tongue: Survival and celebra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music.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87.
[8]同[1]。
[9]同上。
[10]同上。
[11]同[7]。
[12]同[3]。
[13]同上。
[14]同上。
王欣怡 浙江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朱惠強 浙江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崔學榮 博士,浙江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楊嘉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