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為農村三產融合提供創新引擎。新質生產力從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產業創新三個維度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當前農村三產融合面臨技術適配弱—轉化率低、業態融合淺—鏈條松散、資源流動滯—激勵不足等困境。為此,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通過強化科技創新—促進轉化率提升、推動產業創新—促進鏈條緊密協同、激發要素活力—加強激勵機制等措施不斷推進新質生產力與農村三產融合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村三產融合。
關鍵詞:新質生產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農村三產融合
農村三產融合從2016年提出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年提出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政策;《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強調加快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將其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加快新質生產力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谛沦|生產力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近年來,新質生產力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學者們主要圍繞三大方面進行研究。一是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新質生產力屬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的范疇,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新要素驅動下形成的,符合新發展理念,具有滲透性、提質性與動態性等特征。科技創新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科技成果、人力資源、產業結構等具有驅動作用。二是關于農村三產融合的研究:集中在農村三產融合測度和融合效率評價]、農村三產融合的模式、關于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政策和農村三產融合的驅動因素。三是關于新質生產力和農村三產融合的研究,現有學者主要是對新質生產力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進行獨立研究,但將兩者置于統一框架下研究的較少,因此本文進一步探究新質生產力與農村三產融合的作用機理,以期豐富研究內容,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
一、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的作用機制
(一)科技創新催生農村產業體系建設
在實施鄉村全面背景下,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核心引擎;通過技術賦能傳統農業、催生新型業態、重構產業鏈條,科技創新正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為構建現代化農村經濟體系注入強勁動能。一是技術賦能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現代科技的應用正在重塑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的智能監測系統,實現農田環境參數的實時采集與精準調控;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設備等機械化裝備的普及。二是數字技術催生融合新業態。數字技術的深度滲透正在打破產業邊界,農產品電商平臺通過區塊鏈溯源系統構建質量信任體系;智慧冷鏈物流系統整合預冷、倉儲、運輸等環節;農旅融合領域,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沉浸式農耕體驗項目。三是創新生態重構產業鏈體系??萍紕撔峦苿有纬伞盎A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的創新鏈條,農業科技園區集聚研發機構、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形成技術擴散的“輻射源”;大數據中心整合生產、加工、流通數據,全鏈條創新生態的構建,使農業與加工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形成深度嵌套,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二)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數字經濟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一是技術滲透重塑生產范式。數字技術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工具嵌入農業全鏈條,構建起“感知—分析—決策”的智慧生產系統;北斗導航農機實現耕種收全程數字化作業,誤差控制達厘米級;環境傳感設備使設施農業能耗降低、產量提升。二是數據流動打通產業壁壘。農村電商平臺將分散的農戶與全國市場直連,2023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5800億元,帶動形成“田間—云端—餐桌”的數字化供應鏈。冷鏈物流智能調度系統使生鮮損耗率下降,京東農場等平臺通過區塊鏈溯源技術,將優質農產品溢價空間提升。數據要素的跨域流動,有效擺脫了城鄉要素單向流動困境,使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得以接入現代農業體系。三是平臺經濟重構價值網絡。數字平臺通過整合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構建起“生產+加工+服務”的復合型價值網絡;拼多多“農地云拼”模式聚合碎片化需求,實現2000萬小農戶與8億消費者的精準對接;抖音鄉村文旅內容播放量超3500億次,帶動縣域旅游收入增長65%。四是數字基建奠基融合生態。5G網絡與農業專網建設使農村數字覆蓋率提升,縣域云計算中心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算力支持。浙江“鄉村大腦”整合21個涉農系統數據,實現生產指導、災害預警等18項智能服務;新型基礎設施既降低了數字化轉型門檻,又為產業跨界融合提供了技術底座。
(三)產業創新重塑農業結構
在鄉村振興與新質生產力共同驅動下,產業創新正通過技術滲透、要素重組與價值重構三重機制,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實現系統性變革。一是技術革命重構生產體系。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正顛覆傳統農業生產范式。北斗導航農機實現厘米級精準作業,使土地利用率提升;農業物聯網系統通過監測點密度,將水肥利用率提高至75%。生物育種技術推動我國玉米單產突破650公斤/畝,較傳統品種增長40%。二是產業融合催生價值網絡。跨界融合形成“農業+”復合型產業生態,鄉村旅游通過VR云體驗技術,使休閑農業接待量突破32億人次,帶動農產品二次增值。三是主體創新激活要素配置。新型經營主體構建起現代化組織體系,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突破14萬家,帶動1580萬農戶接入現代產業鏈;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面積達19.7億畝次,推動小農戶與現代生產有機銜接。四是制度變革夯實轉型基礎。政策創新形成系統性支撐框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權5.9億畝耕地,激活1500億元沉睡資產;數字鄉村試點縣建設推動行政村5G通達率達85%,培育23.6萬名數字新農人。綠色農業補貼政策使有機認證面積增至1.2億畝,倒逼產業結構向高質量轉型。制度供給與技術創新有效協同,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主體”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二、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的現實困境
(一)技術適配弱,轉化率低
一是技術應用與農業需求的結構性錯配。當前農村三產融合中,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應用存在一定的“供需脫節”問題。盡管智慧農業設備、大數據平臺等技術被引入鄉村,但實際適配性不足。這種矛盾源于技術研發的“實驗室導向”與農業生產場景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多數數字技術解決方案基于城市工業場景設計,難以適應小農分散經營、地形差異大的農村環境;另一方面,農戶技術認知有限,難以有效利用智能系統;此外,農業傳感器、智能灌溉等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國產化率不足,進一步加劇了技術應用成本與效益的失衡。二是技術轉化機制不完善導致成果落地難。技術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轉化鏈條存在多重梗阻。一方面產學研協同機制缺位,科研機構與農業經營主體缺乏常態化對接平臺,導致70%以上的農業專利技術未能產業化;另一方面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薄弱,基層農技人員數字化服務能力不足,約60%的縣域缺乏專業數字農業技術培訓團隊;此外,技術應用風險補償機制缺失,智慧農業設備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而農業保險尚未覆蓋技術應用風險,抑制了農戶采納意愿。三是技術支撐體系薄弱制約全鏈條增值。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的深度不足,難以實現價值鏈整體提升;在生產環節,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多局限于單一場景,未能打通“種植—加工—物流—銷售”全鏈條數據互通,導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顯著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流通環節,農村電商基礎設施覆蓋率雖達85%,但冷鏈物流數字化率不足30%,生鮮農產品損耗率高達25%;在服務環節,農業大數據分析平臺功能單一,未能與金融、保險等服務有效銜接,新型經營主體中僅12%通過數字平臺獲得信貸支持。
(二)業態融合淺,鏈條松散
一是產業鏈縱向延伸不足,協同效率低下。當前農村三產融合仍停留在淺層疊加階段,產業鏈條呈現“斷鏈化”特征。農業生產與加工、流通、服務環節的銜接存在明顯斷層,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8%,顯著低于發達國家95%的水平。具體表現為:前端生產環節標準化程度低,僅35%的縣域實現種養環節全程可追溯;中端加工環節技術滲透不足,精深加工產值占比不足20%;后端流通環節數字化滯后,農村冷鏈物流覆蓋率僅45%,導致生鮮損耗率高達18%。二是價值鏈橫向整合缺位,增值空間受限。產業融合的價值創造能力未充分釋放,存在“低端鎖定”風險。一方面產品附加值挖掘不足,初級農產品占比仍達65%,而品牌化農產品溢價空間未被有效開發;另一方面服務增值環節薄弱,農旅融合項目中僅28%實現文化IP與農業場景的深度融合;此外,數據要素賦能不足,農業大數據利用率不足15%,導致市場響應滯后。三是利益鏈共享機制缺失,發展動能分散。多元主體間尚未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呈現“孤島化”特征;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比例不足45%,且多限于訂單收購等初級模式。調查顯示,合作社二次返利覆蓋率僅為21%,聯農帶農效應較弱。
(三)資源流動滯,激勵不足
一是要素流動壁壘制約資源整合效能。農村三產融合面臨土地、數據、人才等關鍵要素的流動阻滯;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土地流轉率僅為36%,且其中僅有28%通過數字化平臺完成交易,產權交易平臺覆蓋率不足50%;數據要素方面,農業生產經營數據共享率不足15%,大量涉農數據沉淀在政府部門或龍頭企業內部。人才要素流動更顯失衡,縣域數字農業技術人才缺口達64%,近五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率年均增長3.5%。二是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影響協同創新?,F有資源配置呈現“重硬輕軟、重物輕人”的結構性矛盾。硬件設備投資占比超過65%,而數字技術研發、人力資本培育等軟性投入不足20%。具體表現為:傳統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貢獻率仍占72%,數據、技術等新要素價值釋放不足;新型經營主體中僅15%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要素組合創新滯后;區域間資源配置失衡,東部縣域數字農業投入強度是西部的3.2倍。這種低效配置導致三產融合的協同效應難以顯現,資源錯配率高達38%。三是激勵機制缺失削弱主體參與動力。多元主體參與三產融合的激勵相容機制尚未形成;調查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僅23%獲得技術創新獎勵,小農戶參與數字技能培訓的補貼覆蓋率不足18%;金融支持方面,涉農科技企業貸款滿足率僅為41%,數字農業項目風險補償金覆蓋率不足30%;利益分配機制更顯失衡,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的增值收益中,農戶獲取比例不足20%,而平臺企業占比超過60%。
三、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驅動路徑
(一)強化科技創新,促進轉化率提升
一是構建需求導向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破解技術研發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需建立“科研機構+企業+農戶”協同創新機制:一方面搭建區域性農業科創平臺,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資源與地方產業需求,通過“揭榜掛帥”模式定向攻關適農技術;例如浙江“未來農場”聯合浙江大學開發丘陵地帶智能農機,使技術適配率從32%提升至78%;另一方面構建技術轉化中試基地,重點針對農業傳感器、智能灌溉等“卡脖子”技術進行產業化驗證,將實驗室成果轉化周期縮短;此外,實施“企業創新伙伴計劃”,對龍頭企業給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的政策激勵,引導其與科研機構共建數字農業實驗室。二是實施數字技術穿透式產業升級工程。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鏈條深度融合:在生產端,建設全域農業物聯網體系,部署智能監測設備與AI決策系統;江蘇昆山試點“5G+智慧稻作”,通過無人機巡田與AI長勢分析,使畝均化肥使用量減少20%、產量增加15%;在流通端,構建區塊鏈溯源平臺,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數據上鏈;在服務端,開發農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集成市場預測、金融保險等功能,山東壽光蔬菜產業大腦通過需求預測使滯銷率下降12個百分點。三是完善全周期創新保障制度體系。建立“政策—金融—人才”三位一體支撐系統:政策層面,設立專項引導基金,對智慧農業設備給予購置補貼,并創新“科技特派員+保險”機制,承保技術應用風險;金融層面,開發“技術信用貸”產品,允許企業以專利、數據資產質押融資;人才層面,實施“農科創新領軍人才計劃”,給予鄉村工作科學家住房、子女教育等專項保障,同時建立“數字技術推廣員”制度。
(二)推動產業創新,促進鏈條緊密協同
一是技術穿透實現全鏈數字化協同。以數字技術打通“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鏈條堵點,構建產業協同數字基座:在生產端,推廣農業物聯網與AI決策系統;在加工端,部署智能分選、自動化包裝設備;在流通端,建立區塊鏈溯源平臺,實現全流程數據上鏈。通過“產業數字孿生”技術模擬產業鏈運行,使資源錯配率降低。二是模式創新激活跨界融合增值。發展“農業+”融合新業態,延伸價值鏈深度:一方面打造“生產+服務”復合模式,如“共享農機+農技托管”服務平臺,使小農戶機械化率提升;另一方面創新“農業+文旅”場景經濟,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通過植入農耕體驗與數字藝術展,客單價提高200%;此外,培育“農業+新能源”循環體系,江蘇試點“漁光互補”項目,光伏發電與水產養殖協同,單位面積收益提升3倍。進一步推動數據要素跨界賦能,開發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建立產業創新聯盟,鏈接電商、物流、金融等主體,使跨界合作項目成功率顯著提高。三是制度重構保障協同效能釋放。構建“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利益共享”的協同治理框架;政策端設立產業鏈協同基金,對全鏈數字化改造項目給予投資補貼;市場端推行“鏈主企業負責制”,由龍頭企業牽頭制定技術標準;利益端創新“保底收益+增值分成+股權激勵”機制。
(三)激發要素活力,加強激勵機制
一是數字技術賦權激活要素流通效能。破解土地、數據等要素流動阻滯,構建全域數字化要素市場:一方面建立農村產權數字化交易平臺,實現土地經營權、農機設備等資產云端流轉;另一方面推進農業數據資產化改革,江蘇開發“數據銀行”模式,農戶可將生產數據質押融資;此外,完善人才要素激勵機制,實施“數字新農人培育計劃”,對掌握無人機操作、AI分析的農民給予技能補貼;同步建立城鄉要素對流通道,允許城市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參與鄉村產業項目。二是要素重組創新釋放協同增值潛力。推動傳統要素與新興要素的創造性組合:在土地要素方面,創新“農業+新能源”立體利用模式;在數據要素領域,構建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上下游數據流;在資本要素配置上,試點“技術包+要素包”組合投資,對智慧農業項目配套提供設施用地指標與數據接口權限。三是復合激勵機制構建發展共同體。設計“經濟激勵+價值認同+風險共擔”的立體激勵體系:經濟層面,推行“基礎補貼+績效倍增”政策;社會價值層面,建立“數字農業示范戶”認證制度;制度層面創新利益分配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勇堅,張海汝.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要素基礎與測度研究——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視角[J].學習與探索,2025,(01):69-79.
[2]徐政,張姣玉.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變革問題[J].理論探索,2024,(02):94-100.
[3]李曉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與形成機制[J].人民論壇,2023,(21):15-17.
[4]彭橋,肖堯,楊宇茜,等.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測度、動態演化與驅動因素研究[J/OL].軟科學,1-17[2025-04-14].
[5]李松霞,吳福象.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潛力及驅動因素[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03):7-12.
[6]吉雪強,張壯,李卓群,等.中國新質生產力空間關聯網絡結構時空演化特征及驅動因素[J].資源科學,2025,47(02):373-388.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