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是推動城鄉融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本文基于2013-2022年湖南省122個縣級行政區的數據,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視為準自然實驗,運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探究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電子商務發展能顯著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機制檢驗發現,電子商務發展通過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來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進一步研究表明,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在湘北、湘南、湘西和湘中地區存在差異性;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運輸發展都與電子商務發展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呈現替代效應?;诒疚难芯拷Y論,建議持續加大支持農村電商發展,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政策等。
關鍵詞:電子商務發展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一、引言
包容性增長具有增長和均等兩個目標,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既包括居民收入增長,也包括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農民居民收入增長和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是推動城鄉融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p>
近年來,湖南省農村居民收入總體上穩步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逐年縮小,2024年,湖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4元,增長6.1%,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為2.31。但是,截止到2022年,湖南省湘北、湘南、湘西、湘中的122個縣級行政區農村居民收入和城鄉收入差距有較大差異。由圖1可知,在這四個區域,湘中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湘西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湘北和湘南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梢姡细鞯貐^要進一步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尤其是湘西、湘北和湘南地區,以便更好推動城鄉融合和實現共同富裕。
現有研究對電子商務發展的社會經濟效果做了較充分的討論,大多聚焦在其對勞動力就業(孫妍等,2024)、縣域產業集聚(李榮華等,2024)、城鄉消費差距(王雅麗和楊雪云,2024)、居民幸福感(丁述磊等,2024)等方面。關于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特色農業發展(楊學儒和王少妝,2025)、工業機器人應用(程時雄和陳雨飛,2025)、新型城鎮化(楊宇等,2025)等。關于兩者的關系研究方面,盡管現有文獻已從電子商務發展視角研究其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陳華帥和謝可琴,2024)。但仍有以下不足:第一,較少從縣域層面研究電子商務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第二,較少從農林牧漁產業發展這一機制探討電子商務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作用。第三,較少從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運輸發展等異質性視角探討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不同影響。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研究視角上,本文聚焦縣域層面來研究電子商務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豐富了縣域尺度下電子商務與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關系研究;(2)在研究機制上,本文從農林牧漁產業發展這一機制探討電子商務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作用,補充了電子商務賦能農業產業發展的傳導鏈條;(3)在異質性分析上,本文從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城鄉運輸發展等多維異質性探討電子商務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不同影響,拓寬了電商促農增收的差異性研究邊界。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電子商務發展既能影響農林牧漁產業,又能為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提供新路徑。
1.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
電子商務發展能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一方面,電子商務發展有利于農業產業集聚,形成規模經濟。在傳統農產品線下銷售模式下,農產品銷售普遍受到流通環節多,市場功能落后和交易關系不穩定等因素影響,導致了農產品交易成本高,流通不暢和供需不平衡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戶參與市場交易,不利于農業產業集聚和規?;a經營。根據產業集聚理論,區域內聚集的農業企業會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有助于提高農業產業整體收益,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提升農戶收入。隨著淘寶、抖音等電子商務平臺在農村的廣泛應用,農村居民可以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網點運營等多樣化形式,推廣炎陵黃桃、永興冰糖橙等特色農副產品,加強了產銷對接,促進了交易主體間信息流通,節省了為尋找客戶或搜索供應商的信息搜尋和處理成本。并且網絡平臺上點對點的交易形式既簡化交易過程也降低了交易執行成本(陳曉紅等,2022)。另一方面,有助于農業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根據產業融合理論,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重組,會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農村電商就是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的一種新商業模式,通過深加工,有助于將農產品轉化為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提升產業的整體效益,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從而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假設1:電子商務發展能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從而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2.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
電子商務發展可以通過強化縣域經濟集聚和促進城鄉融合來推動縣域城鎮化進程,增加縣域經濟活力,優化創業和就業環境,為農村居民拓寬增收渠道,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一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整合城鄉要素稟賦,推動了縣域經濟集聚。根據經濟集聚理論,要素的優化配置,技術和資金的外部性是推動經濟集聚的重要動力。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利于縣域特色農業孵化,吸引農業生產、電子商務、物流倉儲等企業入駐,整合了農業、直播等相關人才和技術,以及創投資金等各項要素。同時,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推動縣域經濟集聚(郝大江和張榮,2018)。這種集聚效應會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向縣城和中心城鎮轉移,從而推動縣域城市化進程,拓寬農村居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二是電子商務發展能增加縣域創業和就業機會,推進農村人口向縣域轉移,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且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還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收入,進而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魏后凱,2025)。具體來說,一方面,農村電商發展為縣域創造了包括直播運營、數據分析、銷售客服、物流快遞員等多層次就業崗位,有助于農民從單一生產者轉變為產業鏈條中的多角色參與者,增加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隨著縣域城鎮化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土地財產權利的價值得以釋放。根據地租理論,土地向高收益領域流轉,可以使農民獲得增值的地租收益,從而增加其財產性收入,縮小收入差距。綜上,電子商務發展會通過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假設2:電子商務發展能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從而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三、數據說明與實證策略
(一)模型設定
為了研究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本文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識別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因果關系?;鶞誓P驮O定如下:
解釋變量DIDi,t表示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作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代理變量,controlsi,t表示一系列虛擬變量。μi表示縣域固定效應,λt表示年份固定效應,εi,t和θi,t表示隨機擾動項。
(二)變量選取
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包括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兩個方面。本文采用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農村居民收入(lnnc),使用城鄉收入比衡量城鄉收入差距(bs1)。若電子商務發展能顯著促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且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則意味著電子商務發展能有效促進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解釋變量:本文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DIDi,t)作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代理變量。當該縣域入選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的當年和以后年份為1,否則為0。
控制變量:本文控制了一系列影響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因素,包括縣域經濟發展水平(lnagdp),財政支出比重(czzc)、鄉村從業人員占比(xc cy)、職業教育發展水平(ln zyjy)和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lnwage)等。
(三)數據來源
本文縣域數據來自《中國縣域統計年鑒》、EPS數據庫等。從數據可得性考慮,本文選取2013-2022年湖南省122個縣域數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來自商務部網站手工搜集,本文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1%的縮尾處理。
(四)描述性統計
表1列示了本文的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與分析
表2報告了基準回歸結果,其中,第(1)-(2)列表示未加入控制變量但控制了固定效應,第(3)-(4)列表示控制變量和固定效應都考慮的結果。第(1)、(3)列回歸結果表明,DID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表明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能顯著改善農村居民收入;第(2)、(4)列回歸結果顯示,DID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表明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能顯著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二)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多期雙重差分模型的前提是政策沖擊前處理組和控制組要滿足平行趨勢檢驗,由于湖南省最早受到政策沖擊的年份是2015年7月,視為從2016年開始受到影響。截至2022年,湖南共有60多個縣受到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政策的沖擊。本文主要對比考察處理組和控制組在政策沖擊前3年以及政策沖擊后6年內的農村居民收入和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化情況。本文進行了平行趨勢檢驗,研究發現,在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前,處理組和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在試點后,差異明顯,滿足平行趨勢檢驗。
2.安慰劑檢驗
為排除處理組和控制組之間的差異是受到其他遺漏因素所導致的,本文采用安慰劑檢驗來驗證。本文隨機抽樣500次構建偽政策變量,并檢驗其系數分布。偽試點政策回歸系數分布主要集中在零附近,且接近正態分布,與真實政策回歸系數有顯著差異,表明處理組和控制組之間的差異是由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政策引起的,而不是其他遺漏因素造成的。
3.其他穩健性檢驗。替換被解釋變量,本文使用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然對數/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然對數來衡量城鄉收入差距(bs2)。為了進一步緩解樣本自選擇的問題,使用PSM-DID進行估計。考慮到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政策可能存在滯后性影響,本文將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都滯后一期。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能顯著緩解城鄉收入差距,與基準回歸結果結論一致。
(三)機制檢驗
按照前文的理論分析,電子商務發展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機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提高農林牧漁產業整體收益,帶動農戶收入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增加縣域活力,拓寬農戶增收渠道。本文借鑒江艇(2022)的做法,使用兩步法進行機制檢驗。
1.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
為了驗證電子商務通過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水平進而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本文使用農林牧漁總產值來衡量農林牧漁產業發展水平(ln my),即ln(農林牧漁總產值+1)。表4列(1)匯報了農林牧漁產業發展的機制回歸結果。
結果表明,dzdid的回歸系數為0.062,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電子商務顯著提升了農林牧漁產業發展水平,加快了縣域農林牧漁產業規模效應和農產品附加價值,有助于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2.加快城鎮化進程
為了驗證電子商務通過加快城鎮化進程從而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本文使用城鎮化水平來衡量城鎮化進程,即城鎮人口/總人口。表4列(2)匯報了城鎮化進程的機制回歸結果。結果顯示,DID的回歸系數為1.572,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電子商務加快了縣域城鎮化進程,增加了縣域經濟活力,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五、進一步分析
(一)地理位置差異
湘北、湘南、湘西和湘中四個地區在地理位置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和城鄉收入差距。本文分別檢驗了湘北、湘南、湘西和湘中四個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由表5第(1)-(4)列回歸結果顯示,電子商務發展更能顯著促進湘南、湘西和湘中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而對湘北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促進作用不明顯。表5第(5)-(8)列回歸結果顯示,電子商務發展能顯著緩解湘北、湘南和湘中的城鄉收入差距,但是對湘西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不顯著。這在一定上表明不同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存在差異。
(二)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5G、千兆光纖等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助于推動農村地區特色農產品銷售,拓寬農村居民增收渠道。本文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數據來源于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阿里研究院“縣域數字鄉村指數數據庫”,高于湖南省2020年鄉村數字基礎設施中位數的為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水平較高組,否則為較低組。表6第(1)-(4)列回歸結果顯示,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能更顯著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這一定程度上表明,湖南省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電子商務發展在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上存在替代效應。
(三)城鄉運輸發展
城鄉運輸發展會關系到城鄉要素流動和特色農產品流通。本文城鄉運輸發展水平使用該縣域是否獲得“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來衡量,如果該縣域獲得“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則為城鄉運輸發展水平較高組,否則為城鄉運輸發展水平較低組。表6第(5)-(8)列回歸結果表明,在城鄉運輸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更能顯著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解城鄉收入差距。這一定程度上表明,城鄉運輸發展與電子商務發展在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上也是存在替代效應。
六、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湖南省122個縣級行政區2010-2023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利用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作為準自然實驗,通過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識別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影響。主要得到以下結論:(1)電子商務發展能顯著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2)機制性檢驗表明,電子商務發展能通過提升農林牧漁產業發展和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來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3)異質性檢驗表明,湘北、湘南、湘西和湘中四個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有所不同;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運輸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更有助于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對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在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的作用。政府應持續出臺鼓勵電子商務在農村發展的政策,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方式,降低農村電商企業和從業者的運營成本,例如對電商創業農戶給予適當的費用補貼和免擔保貼息貸款,以此提高農村電商主體的發展積極性。同時,著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與農林牧漁產業深度融合,依托淘寶、抖音等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推廣、網店運營等多樣化形式,加強特色農副產品的產銷對接,如推廣炎陵黃桃、永興冰糖橙等產品,促進交易主體間信息流通,節省信息搜尋和處理成本;通過深加工將農產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產業整體效益,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增強市場競爭力,進而帶動農戶收入增長,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
二是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需系統性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向農村地區深度覆蓋,進一步提升全省行政村5G網絡覆蓋率、千兆光纖到戶率。在湖南辣椒、洞庭湖小龍蝦等國家農業產業集群項目實施區部署農業物聯網監測設備,實時采集土壤墑情、作物生長等數據,為電商精準選品與供應鏈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同步建設“縣域電商云平臺”,整合農業生產、市場交易、物流配送等數據資源,向農戶開放農產品價格行情預測、消費趨勢分析等服務,降低信息搜尋成本,提升農村電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降低縣域內物流成本,提升農副產品城鄉流通效率;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智慧物流體系,聯合順豐、京東物流打造“生鮮直達”通道,降低生鮮農產品損耗率,為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礎設施底座。
三是根據各地區經濟基礎、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等特點制定差異化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政策,精準賦能農村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對于發展基礎較好且區位優勢突出的地區,如湘北環洞庭湖地區依托糧油產業基礎,重點建設全國性稻米、油料線上交易中心,引入阿里巴巴1688平臺開展B2B大宗交易;湘中長株潭周邊地區發展“電商+都市農業”,布局生鮮電商前置倉對接社區團購平臺,實現短時間內從田間到餐桌配送,覆蓋城市社區。對于發展相對滯后的偏遠地區,如湘西武陵山區,鼓勵各縣市區在知名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開設“湘西館”,并給予入駐企業適當財政補貼;湘南郴州等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縣域,打造“供港澳農產品電商專區”。
同時實施“電商強縣帶弱縣”結對計劃,由江永縣等農村電商發達縣域對口幫扶欠發達縣,通過供應鏈共享、流量扶持等方式,幫助弱縣電商提升交易額突破,推動全省農村電商均衡發展與居民收入包容性增長協同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妍,陳立東,邢春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勞動力就業選擇——基于性別差異視角[J].勞動經濟研究,2024,12(6):47-69.
[2]李榮華,李想,魯玉秀.電子商務發展推動了縣域服務業集聚嗎?——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證檢驗[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4,44(7):75-90.
[3]王雅麗,楊雪云.農村電商發展對城鄉消費差距的影響[J].科學決策,2024(11):63-79.
[4]丁述磊,劉翠花,包文.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政策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4,38(3):98-113.
[5]楊學儒,王少妝.特色農業發展的縣域共同富裕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25(3):81-100.
[6]程時雄,陳雨飛.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能差異與收入不平等——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的視角[J].經濟學動態,2025(2):37-54.
[7]楊宇,趙婉旭,伍駿騫,等.新型城鎮化的共同富裕效應——基于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政策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5(3):46-61.
[8]陳華帥,謝可琴.農村電商與農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長[J].經濟評論,2024(5):92-107.
[9]陳曉紅,李楊揚,宋麗潔,等.數字經濟理論體系與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2):208-224,13-16.
[10]郝大江,張榮.要素稟賦、集聚效應與經濟增長動力轉換[J].經濟學家,2018(1):41-49.
[11]魏后凱,劉金鳳,年猛.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城鄉融合發展:障礙、目標與長效機制[J].財貿經濟,2025,46(1):18-29.
[12]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作者單位:1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新疆財經大學,3新疆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