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是聲音的流淌,是跳動的音符與你產生的情感共鳴。那些通過介質傳播的振動,輕輕擊打在心上,激蕩起久久不散的漣漪。可你知道嗎,天文學作為一門講究邏輯、客觀且嚴謹的學科,自誕生以來就與音樂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結。
尼古拉·特斯拉曾說:“如果你想找到宇宙的秘密,就從能量、頻率和振動的角度去思考。”
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認為音樂與天文學密切相關。畢達哥拉斯更是發現:諧音頻率間隔的數值比,與太陽、月亮和行星在其軌道上旋轉所發出的軌道共振非常相似,只是人耳無法察覺。于是,他首次提出“天體音樂”這一哲學概念。
此后,天文學的發展長期受到“天體音樂”這一主題的影響,天文研究與音樂藝術始終交相輝映,這一絕妙的想法塑造了人類獨特的宇宙觀。科學家們也逐步證實,宇宙萬物都處于振動之中,世間一切的振動都有其內在韻律和頻率,而所有振動和頻率便是廣義上的音樂。
關于天文和音樂的秘密,在東西方文化中是否存在差異?
事實上,我國也存在類似“天體音樂”的觀點,其起源時間可能比西方同類理論的還要早一些。
在古代中國,陰陽五行理論是世界觀的重要基礎。《禮記·樂記》中寫道“樂者,天地之和也”,后世常結合陰陽理論來闡釋這種“天地之和”:天地間運行的陰陽二氣(如《周易》所言“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其流轉交感形成了自然的韻律與生機,這種宇宙的和諧共鳴,便可視為“天地之樂”。
談及中國雅樂,就不得不提“律呂”。“律呂”指的是十二律呂,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據記載,“律呂調陽”最早發源于黃帝時期,它將十二律管分為陰陽兩類,以“三分損益法”確定音律。這一做法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音樂的理論基礎,更是與天文歷法、農業節氣、詩詞歌賦等息息相關,體現出我國古人的非凡智慧和對天地宇宙的深刻洞察。
天文學與音樂之間的有趣聯結,同樣也激發了德國天文學家約翰·開普勒的濃厚興趣。
熱衷于“數據挖掘”的開普勒,通過比較各行星在近日點和遠日點觀測到的角速度比值,驚喜地發現了不同的音樂音程。他說,土星是純律大三度,地球是純律大半音,金星是純律小半音……宇宙就是一個交響樂團。
如果行星有“聲音”,那會是怎樣的旋律?
1619年,開普勒出版了《宇宙的和諧》(又譯作《天體的和諧》),其中公布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用音樂的表達方式揭示了行星在各自軌道上的運動速度和它們與太陽之間距離的關系,給每顆行星賦予對應的音調,以科學的理性詮釋著“宇宙和聲”的極致浪漫。
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天文學的發展早已突破視覺觀測的局限,我們對宇宙的探索也變得更加深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建立了系統的聲化流程,運用現代天文聲化技術,可以將海量復雜的觀測數據轉化為聲音信號,目前已成功把仙后座A、子彈星系團、蟹狀星云等的數據影像轉化為音樂旋律,開啟了感知宇宙的全新維度。
“中國天眼”FAST,作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自投入運行以來,便承擔著全天候“宇宙收音機”的重要任務。它曾捕獲來自億萬光年之外脈沖星發出的規律脈沖信號。這些信號如跳動的音符,又如宇宙的脈搏,為我們悄然揭開宇宙更深處的神秘韻律。
未來,天文學領域必將開展更多全球性合作。承載著宇宙奧秘的壯美星空,也將為我們演奏出更加浪漫的樂章。
(本刊原創稿件,勾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