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留神,我家陽臺成了鳥拉屎的地方。
最先發現的是小兒,他去陽臺上收衣服,忽然發現陽臺的護欄上沾著幾處污漬,細看,竟是鳥糞。衣服也不收了,小兒捂著鼻子跑回屋,告訴了我們這個“驚天”秘密。
我去查看,不僅欄桿,就連陽臺的地面上也星星點點散落著一些鳥糞。
妻子說:“最近常有小鳥到咱們家陽臺上來,你們沒有注意到嗎?”
平時,我們一早就去上班或上學了,晚上回到家里也難得去陽臺,因而并沒有見過陽臺上的鳥。倒是在小區里散步時,總能聽見樹上的鳥鳴。小區綠化好,有幾十棵大樹,吸引了不少鳥飛過來安家落戶,成了我們的空中鄰居。鳥在枝頭上飛來飛去,人從樹下來來往往,互不打擾。
“它們在外面飛得自由自在,為什么會跑到咱家陽臺上來呢?”我一邊清理陽臺,一邊和妻子探討。妻子指著兩盆睡蓮說,或許是它們吸引了那些鳥。我問:“難道鳥也愛睡蓮,飛來與蓮為伴嗎?”“那些鳥什么花沒見過,再說睡蓮早開敗了,連枯枝爛葉都見不著了,只剩下水底淤泥里的蓮藕苦等春風……”妻子又指了指睡蓮盆里的水說,“我猜是這些水吸引了鳥。小區里樹多,草皮多,唯獨沒有水。所以咱家的這兩個盛滿水的睡蓮盆,就成了它們的飲水源。”
陽臺是妻子的“種植場”,她在那里種了大大小小十幾盆綠植,三月一過,我們家的小小陽臺上就開起了一場熱鬧的花卉展。我在陽臺的花叢中見過蜜蜂,也看到過蝴蝶,儼然一個微縮版的春天。
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小兒也喜歡蝴蝶、蜜蜂和螞蟻,當然還有鳥。但他并不能接受鳥糞,說:“一定要想辦法趕走這些鳥,以免它們再在陽臺和欄桿上拉屎。”妻子問他:“你愿意待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嗎?”小兒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于是搖搖頭。妻子笑著說:“那我們家的陽臺,現在成了鳥拉屎的地方,不正說明了它是人與鳥和諧相處的好地方嗎?”我佩服妻子的智慧,既幫小鳥說了話,也解了小兒的苦惱和困惑。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準備去陽臺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走到那扇玻璃門前,猛然瞥見欄桿上站著一只鳥。那只鳥看上去比麻雀大一點,頭上的羽毛是彩色的,尾巴像魚尾。它梳理著羽毛,時不時地抬頭張望,像一個晨起梳妝的人等著誰的到來。果然,不一會兒又飛來了一只鳥,跟它模樣差不多,只是頭上的那簇羽毛是灰色的。它們倆在陽臺上站了一會兒,交頭接耳了幾句,然后一前一后飛落在睡蓮盆上,小小的爪子緊扣盆沿,頭伸進盆里,又迅速仰起來——它們真的在喝盆里的水。
突然,其中一只小鳥屁股一撅……哎呀,我的陽臺!
一直等到它們飛走了,我才打開玻璃門走到陽臺上。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混雜著花香、草香和露水的清香,還有一絲隱隱的說不清的味道。
而在另一個傍晚,我看見小兒在陽臺上悄悄撒了一把米……就這樣,從某個春天開始,我家的陽臺就成了一個共享之地——鮮花、蜜蜂、蝴蝶、蟲子和小區里的鳥,還有我們一家三口。它是一個和諧的場所。
(跳蟲蟲摘自《品讀》2025年第5期,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