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天,石油資源消耗殆盡,人類是會走向末日還是會開啟新紀元?讓我們穿越時空之門,看看沒有“黑色黃金”的世界將會是怎樣一番情景。
當加油站集體掛起“永久歇業”的牌子,所有燃油車秒變廢鐵。不過別擔心,還有很多新能源汽車可供我們選擇。畢竟,2024年中國就包攬了全球60%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相信石油耗盡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必將進一步風靡全球。
而隨著石油的消失,人們在大力開發其他能源的同時,必然會研究更加先進、更加節能的交通工具。或許有一天,我們上學和上班的路上再也不會堵車,取而代之的是“堵空”——抬頭看,天上飛過的不是鳥,而是身背飛行書包的學生和腳踏懸浮滑板的上班族。
我們現在使用的塑料絕大多數來源于石油和天然氣,而大部分天然氣還是石油的伴生資源。石油耗盡,必然會引發材料領域的革命。當超市貨架上的塑料包裝集體消失后,你突然發現,手里捧著的薯片袋子竟然散發著海苔香氣——恭喜你解鎖可食用包裝袋!
科學家早就開始研發塑料的替代物,其中海藻基和菌絲體是很重要的產品。
海藻基是以海藻為主要原料制成的生物基材料。海藻的生長周期短,分布廣泛;海藻基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且特性與塑料的非常相似。菌絲體則是蘑菇等真菌的“根系”結構,不需要光照和化學添加劑,僅需5天~7天即可在農業廢棄物(如稻殼、玉米殼)中生長成型。用菌絲體做成的包裝物具有結構堅固、重量輕的優點,也能夠自然分解,不會污染環境。
想象一下,當你用海藻基的叉子和餐盤吃完蛋糕,然后就著一點奶油把餐具也一并吃掉,“光盤行動”便具象化了。
現代農業被稱為“石油農業”。石油不僅為農業機械提供動力,還為化肥和農藥的生產提供化學原料。石油一旦消失,全球糧倉將亮起紅燈。如果不采取措施,全球將會有90%的人挨餓。不過大家也不用過于憂慮,因為科學家們早就有了應對方案。
2021年9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其研究團隊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空氣直接變饅頭?看來,未來人類或許真能“喝西北風”就飽了!
此外,昆蟲蛋白和3D打印食物或將成為重要食物來源。同等質量下昆蟲產生的蛋白質含量與牛肉及豬肉的相同,而所需的飼料卻少得多。作為一種可持續的蛋白質來源,昆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3D食物打印機則可以直接處理各式不同的原料,包括昆蟲或其他人類原本不吃的東西。目前,3D食物打印機已經成功制造出了巧克力。
想象一下,未來家家戶戶的廚房都將裝備3D食物打印機,輸入菜單就能“打印”出面條、包子、漢堡包、比薩,甚至還能定制口味。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會做飯啦!
沒了石油,石油制品帶來的一系列污染將不復存在,整個世界變得更加清新和美麗。當霧霾成為歷史,城市開始上演魔幻現實主義大片:寫字樓外墻爬滿發光苔蘚,十字路口立著“氧氣濃度實時播報屏”,曾經寸草不生的工業區變身詩意森林,夜晚的城市像凡·高筆下的星空一樣美麗。或許,我們只有在博物館里才能看到“塑料垃圾”的身影。
當然,石油消失后,世界可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混亂。但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會因此急劇迸發,世界將迎來一場充滿趣味和創新的革命。
這場“石油消失事件”,最終被記作《人類生存指南2.0》。
(新一摘自《少年博覽·閱讀與寫作》2025年第5期,邱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