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華夏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因此,古詩詞當之無愧成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資源。本文結合美育和古詩詞文化研究,認為教師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可以用古詩詞蘊含的豐富美學知識和文學知識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積極更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審美素養,在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古詩詞中的美育資源
古詩詞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其中不僅僅包括語言美,還展現了畫面美、意境美、音樂美等各種藝術綜合特征,是一座豐富多彩的美學寶庫。它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獨特的美育功能和巨大的美學吸引力,為美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學校課堂古詩詞教育中需要更積極提出“美學”的教育理念,全面發掘古詩文的藝術功能,運用古詩詞獨特的美學資源來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在古詩詞美育教學中感受到美的陶冶。
(一)古詩詞的語言美
文字是傳達思想的最高藝術形式,古詩詞以其簡練而富裕的語言展現了這一藝術的頂峰。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詩詞語言之美,既有助于他們領悟古詩詞深邃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寫作技巧,也能顯著提升他們正確而優美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例如,在《夜宿山寺》中,詩人通過極其夸張的手法,使用“高百尺”和“摘星辰”來形容高樓的巍峨,展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勢。同時,詩中又用“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來描繪夜晚的寧靜氛圍,增添了作品意境的深遠。在《望洞庭》中,詩人極目遠眺,把美麗的洞庭湖形容成未經打磨過的鏡子,把洞庭湖的水色形容成“白銀盤”,把俊秀的君山形容成“青螺”。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作者通過“亂石、驚濤、千堆雪”等字詞,形象地描繪出了赤壁的險峻和壯觀,令人嘆為觀止。李清照在《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也是通過“常記、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等字詞,準確表達了對以往美好時光的懷念與留戀之情。
(二)古詩詞的畫面美
宋代詞人蘇軾說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詞和畫之所以能夠緊密聯系起來,就在于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美學特征,按照詩歌的內容描繪,一首詩可能本來就是一幅圖畫。把詩詞和畫聯系起來掌握詩意,也是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法之一。
如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作者在詞中描繪的初春景象,山峰初露青綠,白鷺在水田間翩飛徘徊,桃花瓣輕落水面,魚躍出水面,漁翁頭戴氈帽、身穿蓑衣,這一系列動靜結合的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初春圖景。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整個天空都沉浸在一片朦朧的煙雨中。
(三)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中不只有生動形象的畫面美,還蘊含著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意境,也就是將畫家的美育感受、藝術情調和理念,與經過精細加工的生活畫面結合后所產生的藝術境界。古詩詞主要表現生活,并借助意象表現情感。在古詩詞中,詞人總是將自身的情感與意志寄托于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界的事物似乎都具有人的情意,由此創作出這種情景交融的美好境界,即為詩意之美。詩詞的意象之美是豐富多樣的,有的華麗纖細,有的傷感悲涼,有的豪邁豁達,有的含蓄高雅,千姿百態。一首詩通常描繪了一個或多個畫面,其中包含著詩人的整體情感。
在袁牧的《所見》這首古詩中,作者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牧童騎黃牛圖,在一個夏日的清晨,牧童騎著一頭黃牛,緩緩進人濃密的森林。詩人通過對牧童動作和神態變化的具體描寫,突出了牧童活潑天真、機智靈活的特點,表達了對充滿童趣生活的喜愛之情。
同樣,在杜牧的《山行》這首詩中,作者通過描繪“寒山”“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等意象來構建一個生動的秋日風景圖。在秋天,被霜打過的楓葉,紅得勝過了春天二月的花。這首詩并不像常見的作品那樣感傷于秋天的蕭瑟,而是贊頌著自然界的秋色之美,體現出了詩人爽朗向上的精神風貌。杜牧所描繪的這一詩意境界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秋景圖中。
再如,黃庭堅在《寄黃幾復》中寫道“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當年一起在春風下喝酒觀賞桃李,如今分別已是十年,常在夜雨天對著孤燈思念你。詩人以“桃季”“春風”來描寫昔日與友人相聚一處的美好情景,以“江湖”“夜雨”描寫與友人離別之后的蕭索寂寥之感,通過今昔對比來襯托出兩人之間深厚的友情,以及詩人對友人的懷念,讀來使人回味無窮。
(四)古詩詞的節奏美
古詩詞有極具特征的節奏美。首先,古詩詞的節奏美是通過比較嚴格的平仄安排表現出來的。朱光潛說: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節奏有長短、高低、輕重的起伏,讀者通過節奏的變化能感受到古詩詞所表達的情緒,或愉悅,或悲傷。節奏賦予了古詩詞另一重美感。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和“清泉”是仄仄對平平,“松間”和“石上”是平平對仄仄,“照”是仄聲,“流”是平聲,古詩詞很多是要配樂吟唱的,所以就需要賦予古詩詞節奏美,這是古詩詞的藝術品位之一。其次,古詩詞的節奏美還體現在押韻上,韻的重復構成了古詩詞的節奏美。例如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經典詩作《詠鵝》中,押韻技巧被巧妙地運用,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韻律的美感。特別是“鵝”與“歌”這兩個字,它們的韻母都壓在了“e”音上,這種巧妙的安排不僅增強了詩句的音樂性,還使得整首詩在聽覺上更加和諧統一。
二、古詩詞美育教學現狀
(一)美育教育關注度不足
現在雖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古詩詞教學仍沿用應試教育的傳統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總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最終目標,對古詩詞的介紹往往也停留于教材內,缺乏拓展和深化。教師們很重視對文字含義的正確解讀,卻忽略了古詩詞的美感在于其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和節奏美,沒有積極引導學生感知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古詩詞之美,這不利于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真正欣賞古詩詞的內涵,影響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二)教學方法單一
在古詩詞教學中激發學生審美情趣與學習動力是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目前,大部分教師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講課方式,為學生逐字翻譯古詩詞,解釋其字面含義,課后安排學生背誦。這種回囤吞棗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古詩詞課堂審美教育教學的效果。
(三)教師的審美修養不足
“審美教育關注基礎教育中美的特殊存在,不將其等同于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教學,用美的特殊視角進行教學、分析與評價。”所以教師應該具有具體開展審美教學活動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大部分教師認為智育才是教學的關鍵,更加注重自身教學技能的提升,并不注重對自身美學修養的提升。從核心素養和語文素養來看,教師應該積極學習美育知識,注重對學生健康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的培養。
(四)缺乏與學生生活的融合
古詩詞是華夏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結晶,與現代文化之間必然存在差異。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將古詩詞與學生生活融合的重要性,致使學生將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多放在字詞的理解與翻譯上面,難以深入領會其美學意蘊。
三、古詩詞美育教學策略
(一)立足古詩詞文本,創設情境
古詩詞的最大魅力在于運用精練的文字勾勒出生動形象的意境,營造出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氛圍,從而引導讀者沉浸其中。由此可見,在古詩詞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重古詩詞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深化對古詩詞的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最注意的是要緊密結合古詩詞的文本內容。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比如動畫、視頻等多媒體資源,針對課堂導入和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他們帶入創設好的教學情境之中,營造濃厚的古詩詞學習氛圍,通過構建情境,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快速引導學生進人古詩詞學習狀態,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古詩詞的意蘊。
例如,教師在講解杜甫的《登高》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重現詞作中描繪的壯闊而蕭瑟的秋景。將詩中急風、高天、猿嘯、清渚、白沙、落木和長江等元素整合成一幅獨自登高的凄清秋景圖,并且搭配提前準備好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實現視覺與聽覺的深度融合。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擴展對詩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一個基點,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他們更加深刻地領悟古詩詞的意象和情感,從而拓寬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感知力。
(二)注重課堂吟誦
吟誦專家陳少松強調:“古詩詞只有吟唱出來,才能充分表達詩中的意境、韻味和音律之美。”因此,要深人品味詩詞的語言與情境之美,帶領學生進行誦讀是古詩詞審美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自身能力,借助多媒體,采用多樣化的誦讀方式。
如在講解王維的《竹里館》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幻燈片將詩人獨自靜坐在月夜的竹林里,或彈彈琴,或吹吹哨,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只有明月來殷勤相照的畫面呈現出來。這樣學生會自覺地將誦讀的效果盡量貼近畫面中寂靜的場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就清晰了起來。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深遠幽靜的意蘊,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再例如,在朗讀岑參的《逢入京使》時,由于學生現在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與詩人有很大差距,在課堂吟誦時,可能無法體會詩人對國家大事的關心和對國家未來的期盼,也無法體會詩人對時政的關注和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憧憬。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盛唐時期或者與詩人的生平相關的影視資料,了解詩人生平及其創作的社會背景,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深切思念以及對建立功名的渴望;了解這兩種情感在他的心中交織,形成了怎樣的一種矛盾的情感狀態。
教師像這樣運用多媒體,創設一種與古詩詞吟誦相契合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吟誦時跨越時空,感受作者所經歷的“情、景、意”,引發學生與作者的共鳴,由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三)與學生生活相融合
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忽視學生的感受與思維發展,基于對學生生活經驗“匱乏”或思考深度“不足”的偏見,低估了他們接受審美教育的能力。事實上,盡管中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已經擁有豐富的個人情感體驗和生活經歷,這些都可以成為他們理解古詩詞、感受其中情感與意境的重要資源。
教師應該積極尋找學生日常生活與古詩詞之間的共同點,通過引導,讓學生發現自己與古詩詞之間的情感聯系。日常體驗為審美體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有可能轉化為審美體驗。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古詩詞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搭建古詩詞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橋梁,這也是實施美育的必由之路。
例如,當前受學生歡迎的許多事物都融入了古風元素,包括古風動漫、古裝電視劇、古風歌曲以及古裝角色扮演等,這些都與古詩詞緊密相連。教師可以依據對學生興趣的了解,將這些古風元素融入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提升古詩詞美育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導人環節播放《水調歌頭》,其作為一首傳唱度極高的歌曲,可以將學生迅速帶人詞人所營造的意境中。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這首詞的豪放與闊大,以及其中蘊含的樂觀與曠達情懷。這種聽覺上的刺激,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入對詞的探尋中去。
(四)提高教師素質
從古詩詞美育教學的角度來說,教師個人素質的提升主要圍繞以下三點。第一,不斷學習美育知識和提高美育境界是充實語文教師業務能力的必經之路。平時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書籍,開闊自己的視野,才能呈現出更生動靈活的課堂。第二,學習美育心理學。美育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教師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況,從而制定教學策略。教師應根據學校教學大綱和心理學知識體系來設計教學任務。第三,教學手段美育化。包括對語言、板書、階段測驗、課堂評價等的美育化,這要求教師在平時多積累同行經驗或者通過網絡資源不斷學習,豐富教學的藝術性,美育化的教學也能使學生在美育刺激下“寓學于樂”。
總的來說,語文古詩詞審美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是發展學生全面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教師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美育教育。
作者簡介:柳斌(1998—)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李世忠(1969一),男,漢族,甘肅慶陽人,教授,研究方向為西北地方史志與中國古代文學。
注釋:
[1]薛猛.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