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小學數學校本教研作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學校教研卻面臨諸多困境,教研活動難以有效開展,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深度校本教研活動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聚焦關聯,形成“一課比較研究\"教研范式的高度設計
在小學數學深度校本教研中,教師需要對數學體系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過文獻閱讀,教師追溯數學概念的起源與發展,理解其在整個數學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知識背景,教師清晰地把握數學教學的脈絡,在教學中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時,教師通過閱讀相關文獻,了解百分數的歷史背景、現實意義,以及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生動地引入百分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百分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小學數學深度校本教研中,教師以評價反饋為手段,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做到心中有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一致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跟蹤和記錄,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差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比較優化,構建“一課比較研究”教研范式的廣度組織
比較優化是“一課比較研究\"教研范式的核心方法,強調在規范化的教研流程中,通過個體和團體的反思與改進,不斷提升教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優化過程中,廣度的組織確保了教研活動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為深度教研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文本的整體解讀是教研活動的起點。如在“小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深入理解小數的本質和除法的原理,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學情分析是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在“小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前測了解學生對小數和除法概念的掌握情況,發現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的易錯點和難點,為后續路徑的設計和課堂實施提供精準的學情數據。
路徑的整體設想是教研活動的核心。教師研讀課例文獻,對導入、展開、練習三個環節的類型和方式進行梳理歸納,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路徑。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通過生活實例引入小數除法的概念,在練習題中鞏固和拓展小數除法的應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課堂的整體實施是教研活動的實踐環節。教師強調聚焦大問題、大環節、大活動。在\"小數除法\"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如“如何準確計算小數除法”“小數除法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等,鼓勵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探究。
評價的整體反饋是教研活動的總結環節。教師將課前、課中、課后一脈相承的學習單所呈現的學生思維進行對比,反饋學生的思維進階情況。在教學中,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和有效的指導。
資源擴容,創新“一課比較研究\"教研范式的參與度實施
傳統的校本教研活動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難以滿足教師多樣化的需求。因此可以將教研活動的時間進行延伸,如利用課余時間、周末或假期等進行交流與研討,提升教師的參與度。教研團隊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視頻會議、在線協作平臺等,打破地域空間限制,實現跨校、跨地區的教研合作,等等。
另外,教師還可以對教研活動形式進行重構。傳統的教研活動以講座、觀摩等形式為主,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因此,學校可以引人“工作坊”“沙龍”等新型教研形式,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主動分享、共同探討,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