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傳播優勢與價值意蘊[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6):21-23.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6-0021-03
一、引言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以書信的形式加強與社會各行各業的密切聯系,用親切、關懷、勉勵的暖心話語傳遞奮進的力量,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引領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書信載體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動實踐。《習近平書信選集(第一卷)》中收錄了自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與社會各界交往的書信,共計239封。其中,寫給青年大學生的書信有24封,占比為 10.04% ,充分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出發,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鑄魂、修身、矢志、力行等多方面的教育與勉勵,拓展了新時代黨對青年工作的新方式。探究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傳播價值,有助于增強社會對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認識,有助于明確高校應承擔的育人使命,有助于增強青年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二、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概況
在《習近平書信選集(第一卷)》中記載了習近平總書記寫給青年大學生的首封書信,那是2013年五四青年節臨近之時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學生的回信,這封回信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和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寫給青年大學生的系列回信內容豐富、意蘊深遠,飽含對青年大學生的深切期望,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且體現明確的價值典范,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1-2]。
從回信的對象來看,涉及青年大學生中的在校生、畢業生、留學生、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志愿者、人伍大學生、大學生運動員、大學生援鄂醫療隊、外籍大學生等群體。每個群體都在青春道路上演繹著不同的精彩,書寫著各自的奮斗故事:在校生肩負使命,奮發有為;畢業生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留學生心系祖國,報國為民;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振興鄉村;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入伍大學生投身軍旅,矢志報國;大學生運動員頑強拼搏,為國爭光;大學生援鄂醫療隊勇毅逆行,奮不顧身;外籍大學生相扶相攜,互學互鑒。習近平總書記牽掛著每個群體,在回信中對青年大學生交出的答卷表示肯定,并鼓勵青年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
從回信的時間節點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回信的時間節點表現在“四重”上,即重要節日、重要紀念日、重要會議與活動、重要事件。例如,在五四青年節、春節、藏歷新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各族青年回信致以節日的問候與關懷;在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20周年、《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100周年等紀念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的回信深化了重要紀念日的教育意義;在第二屆中越青年聯歡大會、2014年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2020年理事會、國際青年領袖對話等重要會議活動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用書信的方式表達對會議與活動的關注與期盼,為會議的成功舉辦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大學生村官、高校秋季征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發生時,習近平總書記以回信的方式積極發聲,宣傳黨的主張,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正確地引導。
從回信的主旨來看,通過NLPIR(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andInformationRetrieval)大數據語義智能分析平臺對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的24封回信進行文本分析、詞頻統計和關鍵詞提取。通過高頻詞統計發現,“青年”\"人民”\"青春”\"偉大\"\"中國夢”\"工作”\"國家”\"理想\"“發展\"“奮斗\"“復興\"“奉獻\"等詞語出現頻次較高。結合回信全文、高頻詞和關鍵詞對回信主旨進行分析,主要體現為“四個責任”,即民族責任、社會責任、自我責任和世界責任。民族責任表現為厚植愛國情懷,共筑中國夢;社會責任表現為傾力奉獻社會,勇擔歷史使命;自我責任表現為傳承奮斗精神,汲取進取品格;世界責任表現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造福人類。
三、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傳播優勢
(一)走好聯系人民群眾的政治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通過書信與社會各界人士保持交往的過程,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密切聯系群眾,對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出回答的政治信息傳播的過程3。習近平總書記與青年大學生通過書信進行溝通與交往,使書信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載體之一,這充分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站穩人民立場、踐行群眾路線的政治優勢,也引領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書信載體密切聯系群眾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的回信涉及群體廣泛,包含在校生、畢業生、留學生、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志愿者、入伍大學生、大學生運動員、大學生援鄂醫療隊、外籍大學生等,跨越職業、種族和地域,習近平總書記以樸素的話語同大學生群體交流互動,飽含心系民生的期望和深切溫暖的關懷,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心連心的血肉聯系,增強了黨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回信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并得以廣泛傳播。
(二)緊貼青年大學生生活現實的情感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的系列回信具有貼近青年大學生生活、激發情感認同的特征。從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內容來看,習近平總書記以親和、勉勵的話語,流露出對青年大學生成長的重視與關注,將最真摯、最樸素的期望帶給青年大學生。面對青年大學生存在的困惑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以自身經歷和貼近青年大學生生活的實際案例,為其指點迷津。例如,在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激勵青年大學生不負韶華、奮力拼搏、磨煉意志品質;在畢業生就業選擇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和人民群眾中去建功立業;在海外學子留學報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海外學子腳踏實地,用所學報效祖國。從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對象來看,涉及不同學習階段的多個青年大學生群體,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各個青年大學生群體的關心。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的系列回信以拉近與青年大學生的距離、做青年大學生的貼心人為出發點,想青年大學生之所想,解青年大學生之所困,真正將關懷和期待送到青年大學生的心坎上,激發了青年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這也是回信被青年大學生樂于接受的重要原因。
(三)依托全媒體迅速發展的傳播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等,并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媒體在傳播技術、方式、內容等方面的創新,以及在時效性、針對性、參與性、互動性等方面的優勢,為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平臺。在全媒體環境下,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宣傳報道觸角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IP”。例如,央視網《天天學習》推出“習近平與青年書”學習強國平臺推出“習近平論青年工作”人民日報推出“總書記的‘青年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黨的二十大召開制作的系列節目《大國來信》等,均借助了習近平總書記與青年的書信或交流談話,為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宣傳、交流與學習的契機,進一步推動了黨的青年工作的縱深發展。
四、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價值呈現
(一)政治價值:增進政治認同,創新青年工作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的系列回信是新時代黨對青年工作的創新方式,是以書信為媒介進行青年工作的政治引領,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依靠青年、武裝青年、凝聚青年、引領青年的政民互動的生動實踐,在加強黨與青年的聯系、增進政治認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信媒介的政治傳播能減少科層制傳播中的信息耗損,彌補公文傳播中的情感缺失。習近平總書記以書信的形式與青年大學生保持聯系,用親切、勉勵的話語和真摯、樸素的期望培養青年、愛護青年、重視青年。在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以參軍、就業、創新創業、志愿服務、支教等貼近青年大學生生活的事例,講述中國夢、鄉村振興、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政治事件,引導青年大學生參與和感受政治生活,幫助青年大學生在成長歷程中強化政治教育的意義,增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二)社會價值:凝聚青年力量,展現青年時代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回望歷史對青年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給出的充分肯定與贊揚。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用實際行動擔當歷史使命:高校畢業生西部支教、扎根邊疆、扎根農村,無悔奉獻;大學生志愿者吃苦耐勞,為祖國播種智慧與希望;人伍大學生英姿諷爽,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強軍夢緊密相連。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廣大青年的身影。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中對新時代青年交出的答卷給予了高度贊賞。站在歷史發展的關鍵階段,廣大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勇擔時代使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推動社會進步奉獻青年的智慧與力量。
(三)教育價值: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國家棟梁
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的系列回信一經發布,就引發了青年大學生群體的交流、討論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回信是高校開展教育學習的重要題材,通過對回信的學習,不斷深化青年大學生對黨史和國情的理論認知,并結合專題學習、黨團活動日、座談會、研討會等不同活動形式,促進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涵養愛國主義情懷,達到將國家的主流政治價值與青年成長成才所應具備的政治意識鏈接的教育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8。大學階段是青年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的黃金時期,加強對青年大學生良好品質素養的形成與強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蘊含著愛國主義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奮勇攀登精神、勞動精神、創新精神等,是推進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為培育國家棟梁提供了重要依據。
(四)文化價值:促進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秉持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從書信體裁、理念上都蘊含著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其一,“錦書云中來,尺牘傳深情”。錦書、尺牘是信函的別稱,其中木質簡牘是漢代以前使用較為普遍的書寫材料。使用書信進行交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巧妙地運用書信與青年大學生交流,既是對傳統書信文化的繼承,又是對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創新。其二,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中的觀點和理念是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產生的。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信中強調愛國情懷,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禮記·儒行》中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以及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回信中鼓勵青年大學生肩負歷史責任,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語·泰伯》中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轉化。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大學生的期望沿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為青年大學生作出引領和示范,對堅定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以書信形式與青年大學生保持密切聯系,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又帶給青年大學生傳統溝通交流形式的獨特情感體驗。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站位高遠、立意深邃,回信的對象涉及在校生、畢業生、留學生、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志愿者、入伍大學生、大學生運動員、大學生援鄂醫療隊、外籍大學生等群體;回信的時間節點主要在重要節日、重要紀念日、重要會議與活動、重要事件的前后;回信主旨包含了民族責任、社會責任、自我責任和世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出發,書寫了融入時代、導向清晰、勉勵關懷、話語親切的回信,蘊含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意蘊,回信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鑄魂、修身、矢志、力行等多方面教育的重要資源,進一步拓展了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新方式。文章對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的傳播優勢和價值意蘊側重于基礎理論探究,期望可以為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系列回信融人思政課程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要要,陳積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在“公安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97-100.
[2] 邱海英,郭麗平,李超.習近平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0):18-24.
[3] 萬憶,齊衛平,王鈺淇.政治傳播視野下習近平總書記的群眾回信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5):131-141.
[4] 擔負起新聞與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N].人民日報,2016-02-20(4).
[5] 王松.論書信媒介的政治意蘊與傳播價值[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44(2):118-121.
[6]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共青團,2019(5):1-5.
[7] 運迪.大黨大國紀念慶典活動提升青年政治認同的價值意蘊和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4):40-42.
[8] 習近平書信選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303.
[9] 任仲平.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23-06-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