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新時代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價值和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6):66-70.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6-0066-05
一、引言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現實出發,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審時度勢,布局謀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目標。新時代、新格局、新發展對高校外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新時代要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P。外語作為文科的核心專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功能,肩負融通中外的重要使命,是新時代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途徑,而這2種能力是開展國際對話和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保障。2018年,教育部宣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外語國標”強調,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備“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人文與科學素養\"并“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堅守中國立場。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將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是培育人才之需、國家戰略之需、時代發展之需。
文化是人類在語言、文學、藝術和教育等方面的智慧結晶,承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4。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根基,兩者密不可分,彼此交織。二語習得不僅是語言的掌握,更是另一種文化的理解與吸收。因此,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人中華文化是由語言習得的底層邏輯決定的。高校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習者學好外語,但絕不僅僅只是掌握一門語言,而是幫助學習者通過學習外語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民族觀,培養學習者的文化自信,使其能與來自其他文化的成員進行恰當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學生應借助外語洞悉世界動態,汲取世界智慧,積極運用語言能力架設文化橋梁,實現文化互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這進一步凸顯了中華文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二、新時代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價值
(一)落實育人目標
新時代,我國在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中的參與度顯著提升,在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對國家外語能力、國民外語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外語教學的育人目標由此發生轉變,成為提升國家外語能力、培育優質外語人才及增強國民外語能力的重要途徑。“外語國標\"規定,“外語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涉外行業、外語教育與學術研究需要的各外語語種專業人才和復合型外語人才\"3]。“外語國標”進一步提出了對外語類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包括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等;掌握外國語言知識、國別與區域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等;具備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等等。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不僅落實了外語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育人目標,更順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對接了國家對多元化、高素質外語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深化學科建設
外語學科的基本要素是語言、文學和文化,其特色在于服務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交流。進人新發展階段,將國外好的文化引進來、把鮮活的中國故事傳播出去是外語學科承擔的主要責任。這是新時代外語學科建設的重要導向。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互通和文化互鑒勢在必行。同時,中國的歷史、國情、民情、習俗、價值觀、人權觀、生存權、社會制度、發展水平等,都需要與各國人民開展廣泛而深人的交流和溝通,許多美好的故事都需要借助外語走出國門8。因此,我國亟須具有雙語知識技能和文化素養的高質量外語人才。高校外語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某一外語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外,更要立足于此,引導學生通曉國外、開拓視野、參與文化交流。中華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智慧,是外語學科“中國特色\"的根基,為外語學科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思想啟迪和內容支撐。
(三)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繁榮與民族復興的根本在于文化自信。高校外語教學作為培育跨文化交際人才的主要渠道,必然會涉及異質文化,接觸多元文化,從而產生價值觀的交流或沖突。學生很容易對新奇的異域文化產生興趣,進而忽視中華文化的內涵價值,甚至影響其民族文化認同感。如何在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同時更好地保持中國本土文化,是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深人思考的問題。因此,高校外語教學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化內涵,提升中華文化外譯能力,主動筑牢意識形態防線,堅定文化自信。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融人中華文化不僅有助于破解外語教學生態中存在的“中華文化失語癥”“文化優劣癥”及“文化逆差癥”,更能通過中華文化汲取和中外文化對比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辨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引導學生構建自身文化安全屏障。
(四)服務國家戰略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明確指出,“高等外語教育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近年來,國家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重大舉措,都是以外語能力為支撐。高校外語教學在培育跨文化交際人才、全球治理人才、對外貿易合作人才、國際傳播人才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專業優勢。一方面,外語教育不僅是國家對外開放的“橋梁\"和“紐帶”,更是中國同世界各國交流互鑒的本質所在,這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外語教育的\"新使命\"。另一方面,外語教育承擔中華文化輸出之責,應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延續、創新與傳播,堅守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因此,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是服務國家綜合競爭力提升、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
三、新時代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現狀
(一)中華文化融入教材載體的內容相對匱乏
教材是教學實踐的核心和主要載體,在教師“教什么”和“如何教\"方面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然而,現行的部分外語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內容存在零散、形式單一、流于表面等問題。有學者研究了國內廣泛使用的4套大學英語教材,結果顯示,這些教材偏重于展示當代中國文化,對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關注較少,革命文化占比最低,文化內容多以翻譯和選詞填空等隱性方式呈現12。從內容選材來看,教材缺乏國際視野,以歐美國家的文化為主,其他國家及中華文化的相關內容占比較低[13]。此外,主流英語教材之外的其他語種教材也存在類似情況。中德學者聯合編寫的《當代大學德語》教材存在中國革命文化占比極低、中華文化呈現方式相對單一、內容缺乏時效性等問題4。《新編日語》經多次修訂,雖然部分篇章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但只提及一些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15]。這些現象表明,在外語教學生態系統中,中外文化的融合仍存在不平衡現象,與中華文化的聯系較為薄弱。
(二)中華文化融入教學方法的途徑尚不全面
教學方法是實現高質量外語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高校外語教學應遵循外語學習規律,采取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外語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然而,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深入觀察發現,仍有部分外語教師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側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與訓練,課堂活動、教學資源及考試設計等對中華文化內容涉及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學生對中外文化的敏感度、理解度和融通度偏低,缺乏人文素養,同時還會使外語教學實踐與外語教育政策產生脫節趨勢,進而不僅會影響外語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和外語專業人才的綜合培養,也會阻礙外語教育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外語人才的步伐,難以滿足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現實需求。為此,高校外語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內在素養和文化意識培養,采用的教學方法應符合語言教學環境、語言規律,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CLI)強調知識與語言教學的有機結合,以知識內容為支撐推動語言教學,語言學習與知識傳遞不再割裂,以此促進語言知識學習與文化內容融入相統一,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三)外語教師的中華文化融入意識不強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在學生知識內化和價值觀塑造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多數外語教師較為缺乏中華文化英語表達的自信,因而在外語教學中會有意規避相關內容。這表明外語教師的文化素養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進而導致學生的中華文化表達能力有所欠缺。新時代,外語教師肩負培育高素質外語人才的重任,而具備雙語或多語文化素養是教好外語的前提。但事實上,有些外語教師在講授外語國家的文化歷史時能夠侃侃而談,而涉及中華文化時卻含糊不清。其一是因為部分外語教師比較缺乏中華文化的傳播意識。多數外語教師成長于外語教育和西方價值觀背景下,側重外語語言文化的學習,缺乏民族文化傳播意識的培養。其二是因為外語教師的思維模式長期固化于以語言學為主的學科理論框架內,重視外語學科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盡管許多外語教師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但在文化素養方面相對薄弱,進一步加深了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難度。因此,高校外語教師需增強中華文化融人意識,加強跨學科知識融合,涉獵多學科知識,能夠針對不同國別資料知識,有效融合不同語言的地域特征和國別文化差異[8,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外文化的融會貫通,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四、新時代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路徑
新時代對高校外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中華文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中華文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融入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和深度性。為解決當前困境,應從知識、方法、實踐3個層面著手,實施層層遞進的文化融入策略,通過由表及里、由外至內、由淺至深、由點到面的全方位融入路徑,切實推動兩者的深度融合。
(一)知識層面
中華文化在外語教學領域首先是以知識的形式呈現。外語知識包括外語的應用知識、歷史知識、國情和文化知識[9。“知識融入\"是中華文化融人高校外語教學的本源問題。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聚焦外語教學活動中中華文化知識的存在形式和存在方式。在教學實踐中,知識不僅存在于教材之中,更以其他形式存在于教學資源中,因此,應平衡中外文化在教材及教學資源中的比例,并以文化對比的形式共現。此外,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知識載體,影響著學生知識體系的內在構成,因此,要不斷提高外語教師的文化素養。
1.平衡中外文化比例,選取中外文化對比教學內容
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外語教師雖難以改變客觀教學條件,但可通過自主選擇教學素材來平衡中外文化內容,調整中外文化知識比例。首先,深人挖掘現行教材中的中華文化,講授時平衡中外文化占比。其次,結合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開發校本教材,如河南的中原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廣東的南粵文化等。最后,從學生專業入手,不同專業學生的文化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如人文社科類專業可增加語言文學、哲學史學等內容,自然科學類專業可融入生物地理、材料環境等內容,以此豐富外語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同時,外語教材應通過中外文化對比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文化異同,這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批判意識的重要方式。學習外語要了解語言對象國的歷史和現狀,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點,在比較學習中發現和理解中外文化的表層和深層異同2。外語教材應在中外文化互鑒、融合上下功夫,以期呈現深層次、多維度的文化知識,利用文化對比形式,將中華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交叉融合,強化思想觀念和價值塑造的文化浸潤,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主動思考文化共性和文化差異,理解不同文化的邏輯,理性對待世界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能對中華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客觀公正的評鑒賞析。
2.提升文化素養,增強外語教師文化教學能力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道德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外語教師的雙語文化素養影響學生文化觀的形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教師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外語教師的文化素養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若想將中華文化有機融入高校外語教學,外語教師應深人學習和理解中華文化內涵,不斷提升文化素養。一方面,高校應開展中華文化專題培訓活動,豐富外語教師的文化知識,增強外語教師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合理規劃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教學資源和科研項目,將其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強化中華文化在外語教學和科研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應將中華文化知識與針對外語教師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建立體系化的學習制度,如以課程組、教研室、黨支部等為平臺開展教學研討、教學觀摩、教學互評、專家輔導、同行交流等活動,建立“外語 + 中華文化知識 + 專業\"的教研體系,深化外語教師對中華文化知識的學習成效,提高外語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
(二)方法層面
中華文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融人以知識為載體,以方法為手段,以實踐為結果。融入的方法層面包含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文化呈現方法等多種要素。一方面要不斷探索外語課堂教學新模式,創新外語教學方法,摒棄“大水漫灌\"或“強塞硬填\"式教學;另一方面要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智能教學環境,為學生打造多元文化學習資源。
1.改革外語教學方法,促進課堂教學創新
在外語教學中融人中華文化可嘗試采用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例如,采用“產出導向法”。在“產出導向法\"驅動環節中融人中華文化,有助于學生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22。外語教師可結合單元主題,挖掘相關的中華文化元素,模擬真實交際場景,并設置認知性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自身的知識缺口,激發學習動機,最后明確教學目標與任務,促進學生對文化的深層理解與表達。再如,采取“項目式學習法\"(Project-BasedLearning)。以“項目\"為切口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外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組建團隊、開展項目,利用外語展示家鄉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特色,通過文字、圖像、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中華文化,在項目開展中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感悟力和表達力。
2.構建智能教學環境,優化文化融入路徑
新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影響,因此,外語教師應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路徑,營造線上線下、實體虛擬相結合的智能教學環境。首先,利用網絡整合文化平臺和資源。文化資源分布較為分散,因此,外語教師可利用自媒體創建文化資源學習平臺并整合優質文化資源,便于學生自主開展線上學習,打通“線上 + 線下\"雙通道。其次,在網絡資源中捕捉時政熱點和社會話題中的中華文化元素,形成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外語教學素材并融入外語課堂,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興趣。最后,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學生在虛擬仿真環境中進行口語、聽力、口譯等外語實訓課程的仿真練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降低對外語學習的焦慮情緒,提高外語運用能力[23。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體驗學習素材中的中華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和文化認知,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實踐層面
實踐是改造社會的能動性活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載體,是文化內涵的行為體現。中華文化融人高校外語教學要以實踐為抓手,在課堂實踐層面打造多元文化課堂,在課外實踐層面強化社會實踐,充分利用外語的工具性特點,實現新時代“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對外交流目標。
1.打造多元課堂,促進中華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外語教學
打造多元課堂是中華文化融入高校外語教學的有效路徑,以不同課堂為依托,將課堂內外、校園內外、國內國外進行有機銜接,系統開展外語教學實踐。第一課堂以中外文化知識講授為主,采用書面考試的方式檢測學生的知識習得程度和用外語輸出中外文化的能力,如在期末試卷自主命題中融人中華文化知識考核;第二課堂以校園為主陣地,開展文化學習講堂,舉辦大型外語類比賽,如中外文化知識競賽、用外語講好中華文化、跨文化交流比賽等,發揮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第三課堂以社交媒體為依托,以項目考核為導向,鼓勵學生在Bilibili、TikTok等多媒體平臺以視頻、圖像等形式分享項目成果,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輸出中華文化。
2.強化社會實踐,拓展外語學習的社會維度
傳統外語教學較為重視知識講授和語言等級考試,對社會實踐未有過多關注。許多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動機是滿足學分需求,對提升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然而,外語類專業學生的培養規格涵蓋“素質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其中“能力要求\"就包括實踐能力。因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拓展高校外語教學的社會實踐環節至關重要。基于此,高校可根據學生年級開展分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針對大學一年級學生,可依托校園環境開展文化活動,如非遺文化進校園、家鄉文化展覽等,以提升其文化認知和表達能力;針對大學二年級學生,可以高校所在地為依托,挖掘地域特色文化;針對大學三年級學生,可根據未來就業方向選擇社會實踐,如有志于外貿或跨境電商的學生可參與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活動;針對大學四年級學生,可以企業實習為重點,在實習評價中加入中華文化相關考核,評估其在實踐中的行為規范及文化素養。這種分層次的社會實踐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文化素養,更能助力其未來職業發展。
五、結束語
語言承載價值觀念,展現意識形態,是民族文化的直接表達。因此,高校外語教學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和文化本位。當前,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是一個由“雙一流”新文科、一流專業、“金課\"建設、“一帶一路”中國文化走出去、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等關鍵詞構筑的外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新的時代24,這對高校外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國家需要愛家國、會外語、懂中國、知世界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因此,高校外語教學應迎合國家需求,扎根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以外語為載體,培育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著力培養掌握專業本領、懷揣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的外語人才。這不僅關乎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更是中國利用全球市場資源發展自身、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推動世界共謀繁榮的重要基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11-0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2020-11-03)[2024-11-06].h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3]教育部高等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S/OL].(2021-04-01)[2024-11-06].htps://jwc.cueb.edu.cn/pgzx/docs/2023-12/882f50ac15434106b120a27f44e3d303.pdf.
[4]柴淼.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探索與發掘[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9):29.
[5]周燕.論外語教育的學科定位與教師的身份認同[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4):12.
[6]張雪梅.新時代高校英語教材建設的思考[J].外語界,2019(6):88-89.
[7]蔣洪新,楊卓.外語學科平臺與跨領域建設[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3,6(2):8.
[8]王文斌.外語教育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文明互鑒中的新責任和新擔當[J].當代外語研究,2023(4):6.
[9]唐依力,朱建軍.外語院校中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思政浸潤:兼及外語人才人文素養的提升[J].外語電化教學,2023(5):41.
[10]吳巖.新使命大格局 新文科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2):6.
[11]郭英劍.對“新文科、大外語”時代外語教育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17(1):8.
[12]張虹,于睿.大學英語教材中華文化呈現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3(3):45.
[13]張虹,李會欽,何曉燕.我國高校本科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調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1(1):71.
[14]葛囡囡.中國德語教材文化呈現研究:以《當代大學德語》為例[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2,5(4):63-64
[15] 朱棠.“基礎日語\"課堂教學中中華文化導入途徑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5(3):23.
[16]豐國欣.語言獨特性理論與語言教學探究:兼論潘文國中國特色外語教學法[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2,44(5):77-78.
[17] 常俊躍,趙永青.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內涵及意義:從內容依托教學到內容語言融合教育[J].外語教學,2020,41(5):53.
[18] 劉慧琴,李文潔.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7):42-43.
[19] 孫小春,陳新仁.外語生活能力:緣起與內涵[J].外語教學,2020,41(2):21.
[20] 孫有中.外語教育與跨文化能力培養[J].中國外語,2016,13(3):17.
[2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2024-11-06].https://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2] 李雪,王書蕊,李長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產出導向法”驅動環節的嘗試: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5):28.
[23] 陳憶濃,張玉雙.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本科生外語運用能力培養效能研究[J].外語界,2023(6):94-95
[24]羅良功.新時代英語專業文學課程的多維能力指向[J].外國語文研究,202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