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清晨,我攥著保溫杯站在初三(3)班門前,水蒸氣在鏡片上凝結成霧。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早讀聲中,后排那抹總是低垂著黑色頭顱的身影格外顯眼—這是轉學生小武第七次在英語早讀時打盹兒。作為班主任兼英語教師,我深知這屆學生正處在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形式運算階段,他們需要具象與抽象思維的聯結,但現實的升學壓力讓教育變得越發焦慮。
那日推開小武家的院門,柴油機零件的銹味混著中藥的苦澀味道撲面而來。癱瘓的奶奶在藤椅上曬太陽,墻角的獎狀在油煙中褪成姜黃。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比欢?,教育者的支點,往往藏在學生生活空隙的最深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此刻具象化—當孩子還在為生理安全需求掙扎時,我們怎能苛求他專注學習?
“老師,修車廠師傅說我天生是吃這碗飯的?!鄙倌陻[弄著扳手,虎口的繭子蹭過英語練習冊。我突然意識到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現實映射:這個能把四沖程發動機原理倒背如流的孩子,或許正被傳統評價體系埋沒著機械智能的天賦。
次日的英語寫作課,我嘗試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分層任務:優等生續寫科幻故事,中等生仿寫中考范文,后進生則完成機械說明書翻譯。當小武的作業本上出現“intake valve”(進氣閥)這樣的專業詞匯時,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在教室角落綻放—同伴互助中,他成了機械術語的“專家”,眼里的光比窗外的迎春花更亮。
期中家長會上,我引入成長型思維模式理論,將《轉動命運的齒輪》優秀作文投影展示。小武描寫發動機零件的文字,恰如德韋克所說的“yet的力量”:“現在我還造不出智能播種機,但每個零件的精修都在縮短與夢想的距離?!?/p>
作為班主任,我借鑒項目式學習理念,在教室后方開辟“向日葵培育角”。當學生們用英語記錄植株生長時,杜威“做中學”的教育哲學悄然生根。小武發明的自動澆水裝置,成為物理課的鮮活案例—教育本就應該像懷特海說的,是“讓知識充滿活力”的過程。
中考沖刺階段,我采用克拉申情感過濾假說優化復習策略:將詞匯記憶編入汽修場景對話,讓語法講解化身機械拆解步驟。當小武在模考作文中寫下“The real horsepower comes from persistent hearts”(真正的馬力源自堅持的心),我看到的不僅是語言輸出,更是自我效能感的覺醒。
離校那天,小武送來的鐵罐里,向日葵種子與機油的味道奇妙交融。望著他胸前的職高?;?,我想起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理論—教育不是流水線,而應像生態園般包容多元生長。當他在全市技能大賽獲獎的消息傳來時,我正帶著新生在操場播種,那些破土而出的嫩芽,何嘗不是另一種形態的“升學率”?
暮色中批改著新生的周記,某頁稚嫩的筆跡寫道:“班主任說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的春天。”玻璃窗映出我鬢角的白發,也映照著樓下實訓車間閃爍的焊花。或許教育的真諦,就藏在這齒輪與花田的對話之間—既要守護玫瑰的嬌艷,也要聆聽向日葵追逐太陽的聲響。
作為班主任,我始終銘記雅斯貝爾斯的教誨:“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痹趹嚺c素質教育的天平上,我們既要為學生鋪設現實的階梯,更要為他們保留仰望星空的能力。
作者簡介:
魏玲,筆名魏魏,系回歸文學社芝蘭分社社長,贛州市會昌縣第四中學英語教師,中小學一級教師;曾獲江西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二等獎,會昌縣“優秀教師”“縣優秀教育資源評審專家”“縣優秀共青團干部”等稱號;多節微課被江西智慧教育平臺收錄;文章散見于《青年文學家》《教育教學研究》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