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大數據技術課程對培養新型數據人才至關重要。文章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例,分析專業特點、課程特點和學情,提出并實踐了一種分布式教學模式,涵蓋理論講解、實踐操作、學生學習和企業合作四個方面。實踐結果表明,該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縮小了學習差距、促進了知識理解和科研創新,并助力企業發展。
關鍵詞:分布式教學;大數據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科交叉融合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6-0135-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強調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以培養復合型人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1-2]。大數據作為新興戰略資源,已融入各行各業,其技術課程對數據科學發展和人才培養意義重大[3-4]。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IMIS)專業融合了信息技術和管理科學,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5]。該專業涉及的數據處理正從傳統模式向大數據模式轉變[6-7],因此,大數據技術課程對培養IMIS專業的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
分布式計算,即將復雜計算任務分解到多臺計算機協同處理[8],是大數據技術的核心支撐[9]。本文基于分布式計算思想,結合IMIS專業特點、大數據技術課程特點和學情,提出了一種分布式教學模式。
1 專業、課程與學情分析
1.1 IMIS專業特點
IMIS專業是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下屬的交叉學科,側重信息系統管理和計算機技術。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其培養模式已從側重技術或管理,發展到“技術+管理”,再到如今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模式[10-11]。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12]。因此,大數據技術課程對IMIS專業的人才培養至關重要[13]。
1.2 大數據技術課程特點
大數據技術課程旨在為學生構建大數據知識體系,內容涵蓋大數據概述、Hadoop、Spark、HDFS、HBase、MapReduce、Hive、Flink以及綜合案例,如表1所示。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知識綜合性高、概念抽象等特點:需要Linux系統環境、軟件安裝配置、數據操作和計算練習;涵蓋多個框架、組件及工作原理;Linux命令行操作和框架原理理解難度較大。
1.3 學情分析
IMIS專業的大數據技術課程開設于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前修課程包括網絡操作系統、分布式數據庫、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挖掘與可視化等,后續課程包括行業大數據案例分析、跨專業綜合實訓等 ,如圖1所示。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但也存在部分知識點遺忘、基礎薄弱、缺乏手動配置軟件環境經驗等問題。
2 分布式大數據課程教學模式
2.1 總述
借鑒分布式計算“分散處理、綜合匯總”的理念[14],本文提出了包含理論講解、實踐操作、學生學習和企業合作四個維度的分布式教學模式。
2.2 理論講解的分布式
將每一章的知識點拆分成若干個內容塊,分次講解,并在講解新內容塊時復習之前的塊,最后進行總結。以“HDFS”為例,將其理論部分拆分為兩個內容塊,如圖2、表2所示,分別在不同課時講解。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2.3 實踐操作的分布式
將實驗內容拆分,與理論講解結合。以“HDFS”實驗為例,如圖3所示,將其拆分為兩個內容塊,如表3所示,與理論講解同步進行,如表4所示。
2.3 學生學習的分布式
學生學習的分布式包括前修課程的分布式復習(重點復習常用Linux命令,并提供下次課所需命令及拓展學習資料) ,作業完成的分布式(分層布置作業,提供彈性截止時間,以適應不同基礎的學生) ,以及課下練習的分布式(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分塊練習和知識總結) 。
2.4 企業合作的分布式
與企業展開合作有利于了解到企業所需人才的具體情況,使人才的培養上更具針對性和合理性[15]。企業合作的分布式包括校企共建課程的分布式(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授課,例如講解大數據概述和綜合案例的企業應用) ,以及校企交流的分布式(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交流,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需求) 。
3 多學科交叉融合帶來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3.1 大數據技術課程的綜合性與學生基礎的矛盾
大數據技術課程本身的知識體系龐雜,而IMIS專業學生的相關基礎相對薄弱[16]。
策略:采取“興趣+分布式”的解決方案,通過分布式教學模式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逐步彌補差距。
3.2 軟件安裝部署的復雜性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矛盾
大數據技術課程涉及多種框架軟件的安裝部署,學生容易遇到各種問題。
策略:采用“追本溯源+問題搜索”的解決方案,引導學生逐步排查問題,并利用網絡資源尋求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4 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分布式大數據課程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IMIS專業學生學習大數據技術課程的挑戰。該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縮小了學習差距,促進了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并促進了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4):18-22.
[2] 王俊,白楊,胡盟.基于教學過程、年級和學科專業三維融合的交叉學科教學改革[J].教育研究,2023,44(8):113-121.
[3] 高曉娟,馬冰,王蒙.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8):40-43.
[4] 高志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以“大數據技術”課程為例[J].通信與信息技術,2024(4):124-129.
[5] 李超鋒,徐航,張勁松.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跨學科交叉融合機制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3,40(9):101-108.
[6] 錢玲飛,馬靜,米傳民,等.面向新文科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數據類課程建設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46(3):83-89.
[7]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 錢勝.缺失大數據下基于回歸模型的分布式計算方法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24.
[9] 趙寧馨.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在線游記數據分析與路線推薦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4.
[10] 錢愛兵.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導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7-8,53-54,114-115.
[11] 李旅軍.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26):220-222.
[12] 張靖彬.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績效的影響[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24.
[13] 崔春生,徐優磊,賴鍇.新工科賦能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J].信息系統工程,2022(3):161-164.
[14] 陳巖.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初中化學課堂學習中的應用策略[J].中小學電教(教學), 2024(6):61-63.
[15] 陳志朋.校企合作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國際公關, 2022(18):143-145.
[16] 李旅軍.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綜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計算機教育,2024(4):23-26.
【通聯編輯:朱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