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層建筑具有建筑高度高、體量大、功能布局復雜、人員高度密集等特點,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蔓延迅速,救援難度較大,容易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基于此,簡要闡述高層建筑火災的特點,分析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優化消防系統設計、明確主體責任、強化設施運維以及深化宣傳教育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提升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關鍵詞: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D035.3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6-0067-0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層建筑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然而,高層建筑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逐漸暴露出一些消防安全隱患。因此,深入研究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有效預防火災事故,提高人員的疏散效率及救援效率,最大程度上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第二,有助于提前發現當前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短板,并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完善消防技術、設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從而提升高層建筑的整體安全管理水平。
1 高層建筑火災的主要特點
高層建筑具有較為復雜的建筑布局結構,且人員密度較大,相較于普通建筑,其火災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征。
第一,高層建筑內部的豎向管井及通風系統等垂直通道會強化熱壓,使熱氣流及火焰以較快的速度沿垂直方向蔓延,短時間內即可從底層蔓延至頂層[1]。部分高層建筑的外幕墻采用易燃材料,在高溫作用下更易形成立體燃燒態勢,進一步擴大火勢蔓延范圍,并加劇火災的撲救難度[2]。
第二,高層建筑通常會容納大量的居住人員或辦公人員。發生火災時,有限的疏散通道內易出現擁擠情況;與此同時,濃煙會迅速蔓延至建筑內的樓梯間,使能見度急劇降低。此時,電梯停止運行,人員疏散方式受到限制[3]。另外,部分人員缺乏必要的火災逃生知識及應急判斷能力,在恐慌情緒下,容易使疏散秩序更為混亂,延長疏散時間,增加人員傷亡的風險。
第三,高層建筑的高度往往超出常規消防云梯的作業范圍。因此,在建筑高層區域發生火災時,救援難度較大[3]。如果垂直鋪設消防水帶,會因重力及摩擦阻力等因素的影響,難以達到高層滅火所需的壓力及水量。同時,高層建筑內部功能分區及結構布局復雜,這也增加了消防人員深入火場偵查火情以及開展滅火作業的難度。
2 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消防安全系統設計有待優化
高層建筑的消防系統設計需統籌防火、疏散、滅火等多方面需求[4],但部分高層建筑在設計階段還存在部分問題:第一,防火分區劃分未充分考慮業態差異,例如,商業綜合體中庭區域未設置有效防火分隔,一旦發生火災,火勢會通過豎向空間快速蔓延。第二,在疏散體系規劃中未能充分考慮人員的流動特征,例如,安全出口數量不足、樓梯間形式不符合防煙要求、避難層(間)布局不合理,這會導致人員疏散路徑受阻,增加人員傷亡風險。第三,消防給水系統設計未能有效匹配建筑高度,存在高位水箱設置高度不足、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管網布置不合理等問題,導致火災發生時,無法有效控制火勢。
2.2" 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責任有待明確
高層建筑往往涉及建設單位、物業、業主等多個主體,在消防安全管理責任方面劃分不夠清晰。具體而言,有些建設單位與物業管理單位在工程移交時,因消防資料不全、隱蔽工程信息缺失導致建設與管理相脫節;物業服務企業是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主體,但部分物業并未設立獨立的消防管理崗位,即使設立了此崗位,但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通常存在消防巡查不到位的情況,例如,有些人員將每日防火巡查工作簡化為周期性檢查。此外,火災隱患排查與治理工作尚未形成有效閉環,可能導致火災隱患無法得到消除,容易在火災事故責任認定中出現責任不明的情況。
2.3" 消防設施維護工作有待加強
一些建筑的消防設施長期缺乏專業化保養,導致設備老化、功能失效,例如,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誤報率高、消火栓系統水壓不足、滅火器壓力值不達標等情況。而維護資金及技術力量的短缺更是加劇這種情況,即物業管理單位因經費限制推遲設施更新,或缺少專業的維保人員,導致消防設施故障后無法及時修復。部分高層建筑未建立消防設施實時監測系統,難以動態化掌握各種消防設施、設備的運行狀態。這些問題容易導致消防設施在發生火災時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5]。
2.4" 安全防控意識有待增強
一方面,高層建筑中的部分居民和工作人員對火災風險的防控意識有待增強,杜絕隨意堆放易燃物品、私拉亂接電線等行為,降低發生火災的風險[5];另一方面,在應急處置能力方面,部分居民及物業工作人員有待進一步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必要的火災疏散和逃生技能,避免因慌亂而錯失最佳逃生時機。總之,公眾消防安全意識及消防能力的局限性,導致高層建筑的火災防控工作缺乏“全民參與”的社會基礎,而單純依賴物業管理單位的監管難以形成長效治理格局。
3 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對策
3.1" 優化消防系統設計,筑牢防火安全屏障
第一,在高層建筑消防系統的規劃階段,應推行多學科聯合設計機制,由消防、結構、暖通工程師共同參與防火分區劃分工作。針對商業綜合體、住宅等不同業態建筑,采用差異化的防火分隔標準,以阻斷豎向火勢蔓延路徑。第二,在設計疏散系統時,需引入人員流動模擬技術,運用Pathfinder等軟件,分析不同樓層人員荷載下的疏散時間,確保安全出口數量、樓梯間形式與避難層布局滿足“黃金逃生時間”要求(一般不超過5~7min)。第三,設計消防給水系統時,應實施“雙水源+智能增壓”模式,高位水箱采用分區設置并配置壓力監測裝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管網推行環狀布置與分區控制,以確保最不利點的水壓也能夠達標。第四,政府相關部門需針對高層建筑的消防材料制定詳細的選用標準,明確規定高層外墻保溫材料、室內裝修材料等必須具備高防火性能。同時,對于違規使用易燃、可燃材料的建筑項目,要依法予以嚴懲。
3.2" 明確管理主體責任,構建閉環管理體系
第一,在立法層面,政府需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關于高層建筑各主體責任條款,明確建設單位移交消防資料的清單,規定物業企業消防管理崗位的專業資質要求,對多產權建筑應強制要求相關方簽訂消防安全責任公約,以此界定各方巡查、維護、應急處置的具體職責。第二,在監管層面,應推行“責任可視化”管理,運用GIS技術建立高層建筑責任主體電子地圖,標注建設單位、物業、租戶的責任區域及風險點,通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定期抽查責任落實情況。第三,在技術層面,應開發高層建筑消防安全責任監管系統,集成巡查記錄上傳、隱患整改追蹤、應急聯動調度等功能,實現責任履行數據的實時留痕與可追溯。第四,在考核層面,定期開展責任主體消防管理考核工作。由相關部門牽頭,制定涵蓋消防設施維護、日常巡查執行、應急響應速度等多維度的考核指標,對建設單位、物業企業進行定期考核,將考核結果向社會進行公示,并與企業信用評級、項目審批進行掛鉤。如果物業企業在考核中多次不達標,應限制其參與新項目的招投標,以此督促各責任主體切實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責任。第五,在執法層面,對于因責任推諉導致的火災隱患整改滯后情況,應實施跨部門聯合執法,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懲戒等手段,形成對相關責任主體有力的約束。
3.3" 強化設施維護保障,提升動態防控效能
第一,應建立“政府補貼+專項維修資金+保險杠桿”的消防資金機制,對高層住宅的消防設施進行定期更新,政府按建筑面積給予定額補貼,簡化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用于消防設施的審批流程,嘗試引入火災公眾責任保險,將保費與設施維護狀況進行掛鉤,激勵業主主動承擔維護消防設施的責任。第二,應推行維保單位“資質分級+信用評價”制度,要求一級資質單位應至少配備5名注冊消防工程師,并定期開展消防設施維護技術方面的培訓,同時,建立維保人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體系,以提升人員的專業化水平。第三,全面推廣城市消防遠程監控系統,為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消火栓系統等關鍵設施加裝物聯網監測模塊,實時采集運行數據。當系統監測到消防設施故障時,應自動向維保單位及監管部門發送預警信息,從而實現“故障發現-派單維修-驗收閉環”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將消防設施維護從“被動響應”轉為“主動預防”。第四,各地消防主管單位應建立消防設施維護知識庫共享平臺,整合各類消防設施的維護手冊、常見故障解決方案、新技術應用案例等資源,供維保單位、物業人員隨時進行查閱和學習。
3.4" 深化消防安全教育,夯實全民防控基礎
第一,針對普通住戶,實施“社區微教育”計劃,利用社區公告欄、電梯廣告屏等載體,每日推送消防知識短視頻,重點普及電氣安全、通道暢通等消防常識。同時,開發“VR消防體驗”小程序,模擬火災報警、滅火器使用、濃煙逃生等場景,通過沉浸式交互提升住戶的學習效果。第二,對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社區網格員定期上門講解火災預防的相關知識、開展火災隱患排查工作,并為高齡住戶免費安裝獨立式煙感報警器。同時,在中小學開設“消防安全實踐課”,通過模擬逃生演練、消防器材實操等形式,提升兒童的火災應急能力。第三,針對企業員工,鼓勵企業將消防安全培訓納入新員工入職必修項目,定期組織高層人員開展“黃金3min”應急演練(即1min報警、1min啟動滅火裝置、1min組織疏散),以強化其在火災初期的處置能力。第四,與媒體合作開設消防安全專欄節目。邀請消防專家、一線消防員作為嘉賓,通過案例分析、現場演示等形式,深度解讀消防安全知識,并利用電視、網絡視頻平臺等多種渠道進行播放,以此擴大消防安全宣傳的覆蓋面。第五,舉辦消防知識競賽、社區應急技能比武等活動,營造全民參與消防安全的社會氛圍,逐步將消防安全從“管理要求”內化為“公眾自覺”。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關鍵任務。針對當前部分高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應積極采取優化消防系統設計、明確管理主體責任、強化設施維護保障、深化消防安全教育等措施予以優化。未來,應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責、技術支撐、公眾參與”的長效機制,即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法規并加強監管;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各項消防安全措施;以消防安全技術為支撐,不斷為消防安全管理賦能;公眾積極參與其中,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通過各方的協同努力,不斷強化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障,為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底線。
參考文獻
[1]鄭杰.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今日消防,2024,9(4):105-107.
[2]趙陽,鄭小龍.基于標準化流程的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優化策略[J].大眾標準化,2025(5):77-79.
[3]樊曉莉.高層建筑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難點分析[J].今日消防,2025,10(1):116-119.
[4]孫弘旸.城市高層建筑消防安全檢查要點分析[J].城市開發,2025(1):117-119.
[5]陳長紅.高層住宅建筑消防安全防控分析[J].山西建筑,2024,
50(21):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