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家校社協同理念越來越被重視。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1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從法律層面為家庭教育提供了依據[2]。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家校社共育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3]。家校社協同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4]。然而,當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不健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關系不夠協調,社會支持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5]。
生態系統理論指出,個體的發展與所處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而學校、家庭和社會作為學生成長發展中的重要場域,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并同學生這一主體共同構成了學生成長的生態系統,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6。該理論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堅實支撐與科學指引,以此為指導開展工作可以使協同育人實踐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據此,我們可以構建家校社協同理念下的學校育人生態圈。它是一個涵蓋學校、家庭與社會諸多環節的綜合系統:學校為知識傳授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主陣地;家庭作為立德樹人的起點,為學生提供愛與溫暖的成長環境;社會則通過各類資源和活動,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和全面發展的空間。在實踐中,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構建可采用如圖1所示的流程。
由圖1可知,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構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秉持共同愿景,堅持科學育人導向,聚焦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品德、學業、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及勞動實踐。學校在其中處于主體地位,應多重引導家庭教育、多場域引人社會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由此,我們可以把共同愿景、多重引導、多場域引人作為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基本要素。由圖1我們還可以看到,家校社協同理念下的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構建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平等合作,實現目標轉向(確保各方目標高度契合)、權責分明(明晰學校、家庭、社會在育人過程中的具體職責)和機制暢通(搭建起高效溝通與協作的橋梁)。這樣,三方才能分享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打破傳統教育界限,幫助學生實現個體全面發展。由此,我們可以把目標轉向、權責分明和機制暢通作為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策略。下面,筆者從上述兩個方面對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構建作一闡述。
一、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基本要素
(一)共同愿景:立德樹人,五育并舉
《方案》提出,“教聯體\"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的一種工作方式[7]。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中的三主體——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堅持科學育人導向,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品德、學業、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及勞動實踐發展,以守護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核心目標,致力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未來成長筑牢堅實基礎。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的首要目標。這一理念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德行是其他所有教育內容的基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應共同致力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五育并舉是學生全面成長所必需的基礎。家校社協同理念要求教育要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家校社共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多方合作關系,而是要求家庭、學校、社會在生態圈中承擔不同的角色與任務,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
家校社協同理念下的學校育人生態圈以“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為共同愿景,這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它也有助于打破學校單一主體育人的格局,使家庭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情感支持基地,使社會成為實踐育人的重要場域。
(二)多重引導:家校同育,鑄魂育人
家庭教育是個體成長的奠基性教育,在家校社協同理念下的學校育人生態圈中處于核心地位。家庭是生活教育的第一課堂,孩子從日常起居、家務勞作中學會生活技能;家庭是品德塑造的搖籃,父母以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道德標桿,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健全人格與正確價值觀。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構建強調家庭與學校共同承擔育人的責任,通過多重引導幫助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多重引導不僅僅是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互動合作,還注重發揮家長、教師、社會各方面的共同作用,旨在培養具有堅定信仰、社會責任感和全面素質的未來公民。在家校社協同理念下的學校育人生態圈中,家庭和學校是一種融合共生的關系,都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方式上,都不要發生分歧”8]。無論是在育人目標上,還是在信息共享與溝通等方面,雙方都要保持有效的溝通,并開展家校合作活動,以便通過家校共同努力鑄魂育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作用方式體現在家校社雙向聯動、深度聯袂、有效聯結上[9。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構建需要一個立體性、系統性的設計,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個性化的教育關注、持續的價值引導,這樣才能通過家校社的協同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多場域引入:校社資源,共建共享
社會教育是通過社會文化機構、社會組織等多種途徑,對全體社會成員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在家校社協同理念下的學校育人生態圈中,社會教育扮演著拓展與衍生的重要角色。它是學校教育的源流、依據和背景,為學校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環境基礎與資源支撐,能有效彌補學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時也能延伸家庭教育的范疇,成為校內教育的有益校外補充。社會資源的利用可以通過共建教育基地、組織聯合活動、共享教師資源、建立資源平臺等方式進行。這有助于優化育人場域,搭建更加多元的教育資源和成長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社會教育資源豐富多樣,涵蓋了從博物館、科技館到各類文化藝術機構,從社區組織到企業實踐基地等場域。這些豐富的資源與場域,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圈中不可或缺的養分,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與成長空間。如筆者所在的麗水第二高級中學堅持“開放辦學\"理念,充分挖掘豐富的校、社課程資源,打造獨特的育人場域,并持續優化升級,以實現校社共建共享共育的目標。學校引人社會資源的措施及相應的育人目標如表1所示。
二、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策略
(一)目標轉向
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是構建一個和諧統一的教育環境,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然而,家庭、學校、社會的育人目標并不完全一致:家長往往從孩子個性化需求出發設定目標,學校更注重著眼于人的發展共性,而社會更關注培養應用型人才。這樣,三方難以形成合力,影響協同育人的效果。為更好地發揮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作用,學校應在育人目標上做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統籌。家校社協同育人需回歸教育初心,把握教育本質,擺脫工具主義束縛,將目標聚焦于立德樹人,不單純追求考試成績與升學,而是關注人作為生命個體的全面發展。衡量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成效的根本準則,是其在立德樹人、促進人的發展方面的實際成果,這是由教育的本質決定的。三方應以此為導向,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將立德樹人融人家庭日常教導、學校課程設置、社會提供的實踐活動中,從而服務于學生的品德培養與全面發展。同時,家校社三方需要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搭建家校溝通平臺,并融入社會資源,從而推動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構建圍繞共同的目標并服務于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
(二)權責分明
家校社協同育人中權責邊界的明晰是保障教育合力有效形成的前提。家庭、學校與社會在教育職能上的差異性與互補性決定了各方需在協同中找準定位、各司其職,避免因角色混淆引發的矛盾沖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家長的教育素養不斷提升、教育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傳統的\"教師主導一家長配合\"模式受到沖擊。同時,家庭的情感塑造、學校的知識傳授、社會的實踐拓展在育人過程中存在交叉領域(如價值觀教育、習慣培養等),導致責任歸屬難以嚴格切割。因此,厘清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目標、邊界等問題很關鍵。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旨歸在于回歸生命立場[1]。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落實,需要針對不同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同層面的主體出臺相應的責任清單。如就家校合作而言,其邊界就是家長盡責不越位、幫忙不添亂、配合不敷衍,尤其是學校家委會成員切不可利用特權為子女謀取利益。與此同時,學校不可將過多的教學任務推給家長。只有家長真正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并明確協作與分工的關系,厘清各自職責,尊重邊界而不越位,才能形成相互支持的格局,才能與學校形成較緊密的關系,才能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積極主動的介人者,從而優化育人環境,共同完成育人目標。
(三)機制暢通
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協作機制不僅能夠幫助各方明確彼此的目標和責任,還能夠確保教育資源和信息的暢通流動,進而促進家校社三方共同育人的順利進行,為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落實提供堅實的基礎。將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規范化,加強家長、社會對學校教育的重視關注,加強三方協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我們還應探索家校社協同理念下學校育人生態圈的持續優化機制,如整合信息技術對育人模式的影響。現階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精準性和高效性,利用各類信息技術支持的家校共育平臺拓寬家校社協同育人渠道,正成為大勢所趨。我們可借助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共享與反饋機制,加強三方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促進協作機制的落實,從而增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整體效益,推動家校社三方的協同作用被充分激發,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以麗水第二高級中學為例,學校建立了由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等共同參與管理的機制,形成了學生自主管理與成長導師指導相結合、全員齊抓共管的格局。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建立了一支由班主任、家長、優秀校友、指導教師組成的指導隊伍,編寫了《生涯驛站》《校友生涯感悟集》等生涯教育材料,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規劃意識和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5-04-10].h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0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1-10-23)[2025-04-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3]
[7]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EB/OL].(2024-11-01)[2025-04-10].h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11/t20241101_1160204.html.
[4]施久銘,董筱婷,魏倩,等.讓家校社協同回歸“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6-39.
[5]高閏青,田道敏.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意義、現實問題及機制建設[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3(5):136-148.
[6]楊會娟.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家校社協同心理育人研究[J].心理學進展,2024(8):371-376.
[8]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全一冊[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26.
[9]劉宇佳,熊熊.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視域下“教聯體\"建設的邏輯、內涵與路徑[J/OL].當代教育論壇.(2025-01-10)[2025-04-10].https://doi.0rg/10.13694/j.cnki.ddjylt.20250110.001.
[10]廖志堅.回歸生命立場: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創新實踐[J].中小學德育,2024(8):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