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易受網絡流行詞影響而陷人自我認知困惑。如近兩年流行的一組網絡詞“i人”和“e人”,分別對應MBTI人格類型測試(即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在榮格心理類型理論基礎上編制的一種人格類型評估工具)中的內傾型(introvert)和外傾性(extravert)兩種類型。學生在社交、娛樂中隨意將自己貼上\"i人\"或\"e人\"的人格類型標簽,盲目迷信\"i人\"或\"e人\"的性格特質,給自己標記固化的特質符號,影響了其自我認知與個性發展。針對此現象,教師可通過設計相應的主題班會,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建立理性自我認知,感受不同人格特質的魅力,展望個性發展的多樣性。
一、人格類型標簽流行的原因及影響
“i人\"\"e人\"這一人格類型標簽在初中學生中得以流行,源于學生對新潮和個性化的追求,以及錯綜復雜的校園社交需求和心理情感診斷需求。不少學生追隨流行文化,被社交活動裹挾著給自己貼上“i人\"或\"e人\"的人格類型標簽,從而獲取一張校園社交身份證,以獲得情感的陪伴等。但這樣構建起的校園社交圈往往質量并不高,學生沉浸在限定的自我認知里,堅守自己愿意接觸、容易接受的事物,不愿挑戰更廣闊的世界、獲取更豐富的信息,限制了個性特質和潛在能力的發展。如給自己貼上“i人\"標簽的學生往往不主動把握展示自我的機會,缺乏適應外部世界的信心,甚至衍生出社交恐懼和自我懷疑的情緒。而給自己貼上“e人\"標簽的學生往往不習慣獨處沉思,這不利于思考習慣的養成和思維的發展。不同特質學生的社交活動不充分不深人,他們就難以實現取長補短,無法獲取更多的發展可能。
此外,也有的學生給自已貼上“i人\"或\"e人\"的人格類型標簽,并非出于對這一人格類型評估工具的認同,而是試圖以某一人格類型標簽為保護傘逃避需要彰顯其他人格特質的活動,借此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實力,降低別人對自己表現的期待。如當教師布置集體展示的任務時,日常在社交中表現較為活躍的學生通過聲稱自己是\"i人”,希望降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進而營造一定的安全感。又如一些學生通過聲稱自己是\"e人”,以此逃避靜坐學習,以降低教師、家長對其學業發展的要求與期待。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學生因不舒適的內部心理狀態或復雜尷尬的社交處境而對其綜合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二、基于人格類型標簽引導初中學生建立理性自我認知的班會設計
針對學生盲目迷信人格類型標簽導致個人發展受限的現象,教師可設計相應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認識\"i人\"和\"e人\"的人格特質,引發學生對人格類型標簽的深刻思考,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突破自身的人格類型標簽,進而發展成全面、積極、熱情而又審慎的新時代少年。以下以“跨越‘i'‘e'舒適圈,擁抱無限發展可能\"主題班會的設計為例,探討如何基于人格類型標簽引導初中學生建立理性自我認知。
(一)呈現對比,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人格特質
初中學生受到網絡流行文化以及校園社交潮流的影響,會自覺地給自己貼上\"i人\"或\"e人”的人格類型標簽,這屬于自我評價,較為主觀。人格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表現也并不唯一、穩定,因此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對\"i人\"與\"e人”人格特質的對比,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引導學生建立對人格特質的初步認知。
如在“跨越‘i’‘e'舒適圈,擁抱無限發展可能\"主題班會中,教師可在導人環節設計“你說我猜\"活動:邀請部分學生上臺就“社冷”\"社恐”“社牛\"\"社交孤島\"等網絡流行詞進行表演或用語言描述,再讓其他學生根據臺上同學的表演或描述猜出正確的詞。教師可借此讓學生在同伴的鮮活表演中直觀感受“i人\"\"e人”人格特質的區別。游戲結束后,教師可通過“你覺得自己屬于‘i人'還是‘e人'?\"這一問題引出班會主題,引發學生對\"i人\"和\"e人”人格特質的思考和討論。接著,教師可呈現兩組影像資料:第一組影像包括兩個對比視頻,內容分別是“一群人在一起聚餐,有說有笑,每個人都在熱情地聊天,其中一個人正在組織大家玩著桌游游戲”和“一個人在聚餐時少言少語,看看手機又不知道玩什么,和身邊的人聊不上幾句,他人看他的時候他眼神有點躲閃”。第二組影像同樣為兩個對比視頻,內容分別是“班級在進行集體活動,教師邀請學生A上講臺展示,他竭盡全力,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教師邀請學生B上臺展示,他有些扭捏,上講臺拖拉,展示隨意,同學們嬉笑”。隨后,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挑選一組影像進行描述,對比影像中學生的行為差異,思考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
這兩個環節(以游戲導人、對比呈現的影像)的設計都指向引導學生建立理性自我認知,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解\"i人\"和\"e人\"的行為表征。
(二)設計多樣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實現發展的喜悅
不同的學生人格特質不盡相同,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生有不同的擅長領域,但青春期階段的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在快速發展中,其潛力不應被完全定義。面對學生的不同人格特質,教師可靈活設計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人格特質的復雜性,進而進行冷靜的自我分析,體驗到突破自身的人格類型標簽、實現個性全面發展的喜悅。
面對本身具有\"e人\"人格特質卻會以“i人”人格類型標簽為保護傘而逃避公開展示等活動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以更多展示的機會,或適當教他們一些調節和管理情緒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幫助他們破除對“i人”人格特質的迷信,讓他們接受并允許自己表現出外向的一面,進而感受到不同人格特質的魅力,努力挑戰更多的發展可能。面對本身具有\"i人”人格特質卻會為了融人社交而努力以\"e人\"人格類型標簽為偽裝的學生,教師也可以設計豐富的活動,讓他們卸下心理包袱,有選擇地參加高質量的活動,充分體驗因人格特質發展帶來的喜悅。
如在\"跨越‘i’‘e'舒適圈,擁抱無限發展可能\"主題班會中,教師可設計系列活動引發學生對“i人\"和\"e人”人格特質的深刻思考。首先,教師可以設計“幸福清單”活動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羅列他們認為的\"i人\"和\"e人\"的幸福清單。如\"i人\"幸福清單的內容可以是一個人靜靜地閱讀一本書、精心布置自己的小空間、沉浸式思考生活等,“e人\"幸福清單的內容可以是和朋友一起參加熱鬧的聚會、積極參與一場運動比賽等。學生分小組討論后,可在組內進一步完善清單內容并在班級分享。教師還可以以“你向往清單上的哪些內容?”激發學生進一步對自身的\"i人\"\"e人”人格特質展開思考,鼓勵學生積極挖掘不同的人格特質優勢。
接著,教師可設計辯論活動,讓學生分成兩個陣營,圍繞“當個‘i人'更好,還是當個‘e人'更好\"這一話題展開辯論。通過該思辨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對\"i人\"\"e人\"人格特質有更全面深人的體會,并逐漸認識到:不管是“i人\"還是\"e人”,都只是一種人格特質傾向,并無好壞對錯,不管是\"i人\"還是\"e人”,未來都有無限的發展可能,因為每種性格都有獨特的優勢;具體到個人身上,則最好同時具備\"e人\"和\"i人\"的人格特質,如在和人打交道時需要發揮一些\"e人\"特質,勇敢交際,而在學習或做事時則需要發揮一點“i人\"特質,保持專注。
然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情境設計\"‘i\"‘e'體驗日\"活動,讓學生在\"考試在即,需要緩解壓力\"\"同伴相處,產生誤會\"等規定情境下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每組選擇一個情境,組內成員分角色演繹\"i人”\"e人\"在該情境中的反應及其帶來的不同結果。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直觀地感受到不同人格特質的人的不同行為表征。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何更好地發揮、挖掘個人的人格特質以促進我們的學習、生活正向發展?”這一問題,以此讓學生在情景體驗中充分全面地認識“i人”和\"e人”的各自利弊,進而找到自我發展的具體方法,主動積極地突破自身\"i人\"或\"e人”的人格類型標簽,以揚長避短,多方面發展,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三)多角度引導,推動學生展望發展潛能
當描述\"i人\"的人格特質時,人們通常會用\"喜獨處”“更憂郁\"\"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建構\"等表述;當描述\"e人\"的人格特質時,人們通常會用\"喜互動”\"更外向”\"更關注外部世界\"等表述。這些都只是\"i人\"或\"e人\"呈現的部分特質,它們并不絕對。學生對人格特質的認識感性且片面,教師需要通過多角度的客觀引導,讓學生對人格的發展有更具體的理解,從而推動學生形成合理、科學、全面的自我認知。
“i人”\"e人\"對應的是MBTI人格類型測試中的內傾型和外傾型兩種類型,而事實上,人格類型是非常復雜的。單單MBTI人格類型測試中就有多達16種人格類型,遑論人格類型測試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多個數據呈現,教師可以讓學生理性認識到:多數人的人格類型并不是非“i人\"即\"e人”的,人格類型是復雜多元的且每一個人的人格特質都有多面性,大多數人的性格中都兼有內向與外向的部分,偏外向的人也會偶爾喜歡獨處,偏內向的人也會因社交需求而愿意與他人互動。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不同人格特質的價值,不固守主觀認定的人格特質,并展望更多的發展潛能。
如在\"跨越‘i’‘e'舒適圈,擁抱無限發展可能”主題班會中,教師可以設計“我的挑戰宣言”活動:讓學生先寫下自己主觀認定的自己的人格類型(\"i人\"或\"e人\"),接著寫下自己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打算如何培養互補人格特質,然后上臺分享自己的挑戰宣言和發展計劃,并尋找一個挑戰見證人。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有機會開自我,在同伴的見證、陪伴下發起挑戰宣言,進行自我展示、自我監督、自我發展。
總之,人格特質的培養與自我認知能力的提升是學生全面發展、幸福成長的重要基石。教師為學生的人格特質發展提供支持,及時引導,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局限,而且能推動學生動態調整、主動適應,為自我完善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