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媒體失范現象是新聞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毒瘤”,不僅影響媒體行業作為社會公器的公信力,同時對信息傳播秩序與社會信任也造成巨大沖擊。本文以新媒體環境為背景,通過對典型的媒體失范案例進行分析,系統性探討其表現成因并提出相應防治策略,旨在明確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業追逐生存與變革的同時,也應當針對行業“要害”沉下心、俯下身和再思考,抓住如何在新時代激流中堅持真相、在分岔口堅持初心,如何在新技術浪潮下挑戰自我、革新自我、認知自我的機會。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媒體失范" 媒介治理" 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媒介生態的重塑與網絡快餐文化的盛行,媒體失范現象時有發生,這一現象也逐漸成為業界和學界重視與研究的重點。媒體失范意味著對新聞職業倫理邊界的挑戰與侵蝕,對其進行研究與剖析,能夠為新聞業行為失范進行正確引導與糾偏,促進新聞業的革新與進步。
一、媒體失范現象的研究價值
“媒體失范”指媒體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準則、法律法規以及新聞規范與職業要求,導致新聞出現偏差,帶來錯誤的事實導向以及輿論風氣等負面影響。近年來,媒體失范成為學界和業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學者從多個視角對媒體失范進行了探討剖析。夏德元和付鐸針對新聞失范現象從失范的真實動因出發,指出新聞失范現象表面是對社會倫理的沖擊,實則源于從業者專業素養不足,強調解決這一專業性危機的根本路徑在于重塑新聞專業主義核心價值。[1]張洪偉以典型報道這一重要的正面報道形式為思考點,指出作為正面宣傳重要形式的典型報道一旦出現倫理失范,其導向功能失效引發的負面輿情將具有持續性破壞力,需通過豐富人物類型、善用角色沖突、強化價值賦能等手段重構其社會功能。[2]
媒體失范現象從行業初始便以負面形象存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革,這一現象愈發凸顯,不斷試圖觸碰行業底線,影響著整個新聞行業的形象與發展。對媒體失范現象進行研究與探討,能夠使新聞媒體進行“自省”與“沉心”,在快節奏浪潮下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促進新聞業持續健康發展。從社會角度來說,媒體剖析自身存在的致命問題,對于其他行業以及社會整體的運作也是一次深層次的思考,能夠讓更多社會圖景、邊緣聲音突破圍欄,加快推動社會向上發展。
二、新媒體時代下媒體失范的具體表現
(一)失實新聞:從真實為首到與時間賽跑
視線拉回傳統媒體時代,媒體是官方、權威、真實的象征,傳統媒體秉持“我播什么,你看什么;我報道什么,你得知什么”的原則。而回歸今日,傳統媒體所具有的優勢在社會化媒體面前顯得黯然失色。此時一旦發布失實新聞,無疑是為自己加上的致命一擊。例如,在2018年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的報道中,公眾的信息敏感程度極強,同時社會關注度極高,在類似于《重慶公交與轎車相撞墜江:轎車女司機駕車逆行導致》等不實報道一經發布(報道要素分解如表1),社會輿論集中轉向女司機,對其進行譴責與惡語相向,甚至出現了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女司機等行為。隨后調查結果公布,事件產生反轉,社會輿論導向又一次傾斜,使事件再次陷入“暴力的狂歡之中”。新聞記者的根本職能在于“跑”新聞、“查”新聞、“寫”新聞,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真實是對新聞媒體的基本要求,而這一失實報道無疑是丟棄了“真實性”這一最基本要素。新聞生產的邏輯從傳統媒體時代以真實性為新聞倫理的基石,到今日在算法推薦搭建的“速度競賽”中新聞生產鏈條被壓縮為極簡模式,傳統媒體的“把關人”角色也逐漸被技術平臺的“流量優先”邏輯消解。
陳力丹認為,“新聞真實應該成為中國新聞實踐中最鮮明、堅實的道德基準。然而,被稱為新聞生命的‘真實’往往相當脆弱。現實中,我們對待‘新聞真實’的態度實際上是暖昧的”。[3]新聞真實不應當僅被作為口號或標簽停滯于此,而應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本質上來看,失實新聞的泛濫在于新媒體生態中“真實性”與“商業性”的價值沖突外化,社交媒體的即時性倒逼媒體以“秒”為單位爭奪用戶注意力,部分媒體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為維持優勢,甚至將“糾錯式更新”納入生產流程,默認采用“先犯錯再修正”的傳播策略。“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是底線而非上限,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是‘剛需’而非‘彈性需求’。”[4]媒體失范行為不僅侵蝕了媒體公信力,也導致公共討論陷入“事實虛無主義”困境——當速度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首要標準,社會共識的構建便失去了事實根基。
(二)媒介審判:從報道事實到功能錯位
媒介審判指在案件尚未經過司法判決前,媒體超越司法程序,對事件案情做出判斷和定性。新媒體時代下,部分媒體在捕捉事件時,以流量為目標,熟知提供事實性信息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其主動介入熱點事件并扮演“輿論法官”角色,通過標簽化敘事、情緒化渲染與碎片化呈現,使媒體功能從“報道事實”滑向“越位審判”。在“濟南學生打人”事件中,部分媒體在尚未了解事件完整過程以及案件尚未得出最終處置結果前,便發布相關報道,制造對立點噱頭,使話題迅速受到用戶關注。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新聞媒體報道往往會激起意想不到的浪花,甚至部分言論劍走偏鋒,引起輿論失控。對司法案件的報道,更容易把握不住尺度,從而導致“媒介審判”。[5]案件初期,部分媒體報道中帶有的偏見性和引導性的詞條與關鍵詞,例如“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再如“反擊醉漢”“見義勇為”等,容易使報道帶有主觀情緒與價值引導,隨之而來可能造成的輿論壓力同時也會影響司法人員的獨立判斷,導致司法公正受到威脅。通過對比《現代快報》與《紅星新聞》對“濟南學生反擊醉漢事件”的報道框架(如表2),發現二者均通過選擇性信源引用與敘事焦點的偏移,構建了“正當防衛”的道德正當性,而淡化司法判定的復雜性。報道者的職業視角常會在一些因素影響下,將司法案件當作新聞事件進行傳播,而導致新聞報道衍變成“媒體審批”,一定程度上妨害了司法公正和司法秩序。
司法工作中蘊含著一定的新聞價值,而媒體也承擔著社會監督責任,兩者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同時也存在著密切和復雜的聯系。媒介審判底層相悖點關鍵在于新聞專業主義與商業邏輯的對立沖突。媒介審判行為超越媒體的專業邊界,對事件進行越界報道和傳播,不僅影響司法的獨立性,妨礙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也損害了媒體公信力,對社會輿論造成一定的錯誤引導。
(三)媒介逼視:從社會效益到爆點第一
媒體的基本職責在于報道新聞,重在將社會信息通過專業手段和渠道傳達至公眾視線,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效益”始終是媒體秉持初心、恪守準則的核心要點。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受眾需求的變化,部分媒體的價值導向也隨之改變,受眾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主流媒體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和制造傳播爆點,對事件本身或個體本人采用“全景式圍觀”形式捕獲新聞要素點,新聞倫理中的“人文關懷”開始異化。
陳力丹提出,“媒介逼視(MediaCoercion)是對私人領域過度公開的報道行為。這種行為給被報道個體帶來他們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同時也造成大眾傳媒的功能失調,是新聞媒體社會角色的錯位”。[6]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崛起,公眾與世界相通的渠道和橋梁不斷被建起,雖然媒體相較于行為個體來說,能夠將事件以更加立體、多元、豐富的形式報道出來,但一旦超越邊界線,將社會效益拋之腦后,超越報道主體和被報道者之間的界限點,將會進一步加劇被報道者私人化領域的公開化,導致被報道者個人生活、隱私等受到影響和威脅。例如,2023年底走紅的鵝腿阿姨被媒體持續進行報道,甚至對其本人進行圍攻式直播,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和工作,普通百姓不應當被媒體追舉到“狂歡舞臺”上。“在媒介逼視與傳媒組合的裹挾下,大眾傳播以對私人領域的細節窺探與場景渲染為話語表達,打造繽紛矚目的‘舞臺化’聚焦范式,使得公眾目光封鎖在所謂的人道主義關懷與至高道德拷問的舞臺背景中,而與公共利益相關聯的問題本質與公共職能的缺失、錯位等深層追問卻被隱藏。”[7]媒體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瞭望塔”,應當警惕異化成無界追蹤的“瞭望塔”。
三、媒體失范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流量驅使下的頭腦發熱
隨著傳播生態環境的不斷發展和改變,傳統媒體時代的“我發什么你看什么”局面已經被打破,在時效性上,傳統媒體不再具有先天優勢,面對核心用戶的消散,為了提高用戶黏性和喜愛,媒體不得不在追逐流量的浪潮下,為了博得用戶的關注與喜愛,價值判斷標準從“新聞價值”轉向“情緒價值”,速度壓力下,“內容為王”的核心理念受到“流量為王”的不斷沖擊,呈現出“流量爆款吞噬長尾優質內容”的馬太效應。“近年來較為典型的趨勢便是,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許多媒體迅速向‘星、腥、性’的娛樂化新聞轉變,通過吸引眼球換取點擊率、流量與收益。” [8]例如在“尋親男孩劉學州”事件中,部分媒體發布的失實新聞導致網絡風氣惡劣,引發對于劉學州的網暴行為,最后發生了其自殺的無法逆轉的悲痛結局。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一旦將“流量為首”作為價值坐標,將“點贊量、閱讀量、轉發量”作為核心量化指標,則容易在其他誘惑力與驅動力下,滋生發酵出不良行為和理念,陷入行業矛盾困局。
(二)媒體體制性質的博弈性
我國媒體的性質為 “事業性質,企業管理”,從根本上來說,媒體具備一定的服務性質與公共性質。媒體傳統的二次售賣機制,在新媒體時代受到嚴重沖擊,消費者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化,使得他們對傳統媒體的依賴逐漸減弱。同時,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人們花費在數字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這為商業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由于商業化傳統媒體面臨的經濟沖擊最大,盈利焦慮問題更加凸顯。例如,《新京報》2020年的報紙廣告收入僅剩20%,其余80%都來自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對傳播主陣地的掠奪,不僅影響傳統媒體的內容分發效果,也使得以往以“二次售賣”為主的盈利模式徹底崩塌。[1]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一些報紙停刊、報刊亭停業,傳統媒體陷入了時代環境下的選擇難題。持續向社會輸出高質量新聞產品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媒體經濟困難會為內容制作帶來壓力,同時,傳統媒體還要面對與新媒體的競爭,在多重壓力和焦慮下,就會導致媒體失范現象的發生。
(三)專業素養與倫理道德的缺失
剖析近些年出現的失范新聞,發現許多新聞報道究其原因在于專業性的缺失,在于部分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職業活動中,違背了基本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沒有遵守新聞道德。例如“東航空難”這類災難報道,部分媒體制作的煽情化報道帶來了一定的二次傷害。還有為博取流量,部分媒體搶發“袁老去世”的虛假新聞。這種將新聞“理性”擱置,違背事實與公眾良知,片面追求流量效益的行為與做法,引發了公眾對于這些新聞報道的嚴厲批評和譴責。“不通過采訪揭開事實真相,而專注于新聞信息的爆炸性影響,這是記者應該反思的。”[9]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應通過“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去記錄百姓生活、調查事實真相,不斷推出有思想、有溫度和有品質的作品,用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清晰的倫理道德來不斷要求自己、內省自己和服務社會,而媒體失范現象深層剖析還是在于部分報道者缺乏自律,拋棄了基本的專業素養與倫理道德。
四、媒體失范行為的防治思考
(一)傳者自律:提高專業素養意識
媒體失范行為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報道主體本身,“下藥要對癥”,要從失范根源出發,對其進行內部深層的規范。價值作為行為的先導,在新聞工作中的每一步驟和進程中,都扮演著無形的準繩,時刻追問著新聞工作者“為何報道、為誰報道、如何報道”,構建好職業倫理的“內生防線”。倫理最高的準則在于自律,如何規避,如何約束,首先在于如何對自身定位,在思維上,媒體工作者應該在每一篇報道、每一次采訪中都秉持職業初心,思考報道出來是否會產生社會效益,是否能夠推動社會進程發展,而不是停滯于完成了一項任務或工作。同時,媒體行業應當在報道過程中建立嚴格核查機制,做好新聞工作中“把關人”的工作,堅持履行“事前把關”與“事后把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作為輔助力量,來助力新聞傳播過程的各個節點進行把關和審查,并建立開放、雙向、有力的監督渠道和平臺,嚴格秉持與維護“三審三校”機制。“新聞從業者應該具備高度的專業精神、明確的專業擔當和嚴格的專業修養。”[10]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迅猛發展,新聞業追隨時代步伐,隨之而創新進步的同時,行業初心與媒體定位始終是穩定的,發展過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在眾生喧嘩中指引方向、服務社會。
(二)內容核心:彰顯高品質產出
在新媒體時代的浪潮下,新聞業更需要以“內容定海針”的定力來筑牢價值根基。將目光放置于國際化角度,參考國外優秀媒體的數字化轉型道路也可以發現,這些報紙在積極擁抱新媒體、不遺余力地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始終把優質內容的生產放在第一位。[11]從內容上而言,媒體應當拋棄與社交媒體比賽的觀念,論速度、論時效、論搶發新聞,傳統媒體未必能搶上首船,而“內容為王”雖高喊于媒體行業,但真正落實的還需要更深度的考量和沉淀。當下,媒體行業仍需利用自身積攢的優勢,來充分發揮“內容為王”這一價值基準,深入剖析問題線索,制作深度報道。例如,河南女記者臥底緬北120天,調查揭露非法偷渡和電信詐騙等行為,讓人們仍相信,能夠依賴傳統媒體來獲知那些看不到的、需要洞悉的真實社會圖景。同時,媒體機構與上層部門需加強對于“高質量內容”的經濟激勵,鼓勵媒體人才提高深度報道的信心與底氣,為硬新聞產能穩定發展提供保障。眾說紛紜的網絡空間里,究竟什么是“內容為王”,什么是新聞行業時刻秉持的,應成為當下新聞業再度思考的新議題。
五、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真相仿佛越來越難獲知,錯綜復雜的信息風浪容易使人迷失自我,但這同時也是新聞行業迎接挑戰與革新的機會。因此,直擊問題重點,明白當前的核心困境和問題,抓住致命點進行自我調整與優化,才是新聞業需要沉下心面對的事情。媒體失范現象究其根本,多方因素或多或少地為這枚失態種子施肥加料,而能否在各種利益誘惑下秉持職業倫理,在快節奏鞭撻下穩住腳跟做實事,關鍵點仍在于新聞行業本身。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報道,能夠引導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新聞報道,始終是新聞行業的行業基準與發展動力,而選擇一旦錯誤便無法逆轉,是否逆風而行,是否華麗轉身,是否在危機中抓住這一次歷史性的機遇,是推動新聞事業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一步。
【本文系西安財經大學研究生教改重點項目“新聞與傳播專碩‘財經特色+數智專長’課程群設計與建設研究”、西安財經大學教改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財經院校古代文學課程創新研究 ”(項目編號:25xcj05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夏德元,付鐸.重塑新聞專業性:新媒介語境下媒體報道失范現象的再思考[J].新聞愛好者,2022,(12):19-22.
[2]張洪偉.論典型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失范[J].新聞與寫作,2019,(08):94-97.
[3]陳力丹.新聞真實,一個并不復雜的職業要求[J].新聞記者,2011,(03):26-28.
[4]郝雨,陳婧揚.把好關口,堅守真實,不能自毀新聞生命——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新聞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9,(02):14-18.
[5]程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倫理失范的成因與反思——以“鮑某明案”報道為例[J].傳媒論壇,2023,6(03):18-20.
[6]陳力丹,王辰瑤.“輿論綁架”與媒體逼視——論公共媒體對私人領域的僭越[J].新聞界,2006,(02):24-26+1.
[7]趙文婧.曖昧的媒體真實:圍觀下的娛樂狂歡與權力僭越——媒介逼視在網絡傳播時代的新聞倫理探究[J].視聽,2021,(05):157-160.
[8]嚴三九,劉峰.試論新媒體時代的傳媒倫理失范現象、原因和對策[J].新聞記者,2014,(03):25-29.
[9]譚澤明.淺議鄧玉嬌案中媒體倫理失范的原因及改進對策——以《南方都市報》相關報道為例[J].新聞知識,2009,(11):19-21.
[10]童兵.厘清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認知——兼論對美國“新聞專業主義”的質疑[J].新聞與寫作,2015,(09):45-47.
[11]蔡雯,翁之顥.質疑面前,專業媒體的新聞報道問題出在哪里?對2014年引發爭議的新聞報道的綜述與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5,37(03):105-119.
作者簡介:石子璐,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王彥龍,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