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第34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因暴雨滯留30小時!內蒙古列車員這一舉動讓旅客淚目……》是一個典型報道的融合式表達范例。這篇報道的選題聚焦于突發事件中的感人故事,引起廣泛共鳴;主題鮮明,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注重現場感,畫面紀實性強,凸顯了人物的責任擔當;多媒體互動的呈現形式,提升了傳播效果。這種融合式典型報道不僅展現了危難中鐵路工作人員的初心與責任擔當,更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為新時代典型報道提供了范例。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 典型報道" 融合報道" 導向性" 新聞現場
新聞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報道新聞事件、傳播新聞信息,更在于可以通過典型的個體故事關聯受眾情感,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第34屆中國新聞獎典型報道類三等獎作品《因暴雨滯留30小時!內蒙古列車員這一舉動讓旅客淚目……》[1]便是一篇這樣的佳作。該作品在選題挑揀、主題挖掘、現場描寫、形式創新四個方面,都可圈可點,具有較好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典型選題:突發事件激發廣泛共鳴
選題是報道的第一道關卡。典型選題往往具有深刻的示范性和教育意義,特別是典型人物的行為可以在社會上樹立示范,為公眾行為起到激勵、引導和矯正的作用。它既能展示正面典型,鼓舞人心,也能凝聚共識,弘揚社會主旋律,促進社會進步。
這篇典型報道以“暴雨中列車被困”事件為選題,講述了2023年7月30日K369次列車列車長楊龍帶領乘務員趙陽等人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為976名滯留旅客提供貼心服務和餐食保障的感人故事。首先,這個熱點事件非常罕見,吸引眼球。發達的鐵路技術被我國人民引以為傲,并被視為打破西方技術封鎖、趕超西方技術進步的標志之一。今天,“列車被困”的情況在我國很少發生。一旦發生,就帶有明顯的“稀缺性”和“反常性”,會成為吸睛的熱點事件。如果被困的列車是貨運車,涉及的人群沒有這么廣,一時半會關注的網民也不會這么多。但這次的被困列車不但是旅客列車,涉及的家庭和人員廣,而且被困的地方既遠離鬧市,又大雨連連,使得補給與救援更加艱難,被困時間長,反常性更大,沖突性更強。種種因素疊加,讓“K396次列車被困”事件迅速成為社會的熱點事件和受眾的關注焦點。
其次,在這次“列車被困”事件中,以趙陽為代表的列車工作人員堅守崗位穩定秩序、真情安撫旅客情緒的做法具有非常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列車被困途中,列車長帶領乘務員徒步購買物資、免費發放餐食、耐心安撫旅客情緒等行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顯得尤為可貴。K396次列車乘務員的這些行為,展現了鐵路工作者在艱難困苦中堅守崗位、真情服務旅客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特別是被困在暴雨中的偏僻山區這個特殊場景下,乘務員趙陽那句掏心窩子話語——“穿了這身衣服,我得對得起大家”,道出了公共服務人員的崗位責任與擔當,具有強烈的示范價值和教育意義,激發了社會的廣泛共鳴。換句話說,在“列車被困”事件中,鐵路工作人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他們的敬業精神,是當前社會所需要、所倡導的“敬業模范”。另外,在列車長的帶領下,以乘務員趙陽為代表的列車工作人員所組成的“黨員突擊隊”,在突發事件面前,也用行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讓受眾透過這次熱點事件感受到我國基層工作者如何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有極強的代表性。“用典型事例來反映普遍性的東西,正是黨報新聞工作的基本規律。”[2]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張鑫宇等敏銳地抓準了這一典型事例,也較好地反映了事例背后帶有“普遍性的東西”。這篇獲獎報道也為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的工作人員遭遇類似突發情況時如何有序應對危機、服務好人民群眾提供了示范。這種富有感染力的熱點事件,既能彰顯平凡崗位上工作人員的職業責任與擔當,又為社會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和深遠的教育意義。
二、典型主題:聚焦責任擔當傳遞正能量
新聞主題是新聞報道的靈魂,是統攝全篇的中心思想。新聞主題的選擇對報道價值的實現至關重要。典型的新聞主題應當滿足三個維度:首先是現實性維度,即必須基于真實發生的事件;其次是典型性維度,能夠代表某類社會現象,針對性強;最后是價值引領維度,能夠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
這篇獲獎作品的主題就同時滿足了上述三個維度。鐵路工作人員不忘初心、敢擔當、樂奉獻的品質,提煉于趙陽等鐵路工作人員在災害中的所作所為,都真實發生過,符合現實性維度。在典型性維度上,這個主題已經超越了特定個案,折射了社會主流精神、彰顯出時代價值。趙陽雖然只是普通鐵路職工的一員,可是她小小的身軀卻在危難關頭迸發出強大的能量,她代表的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敬業愛崗的鐵路職工群體。這篇報道“以小見大”,把一位心系旅客的好乘務員,升華到鐵路工作人員的群體形象,還宣傳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具有較好的典型性。
在價值引領維度上,這篇報道的主題無疑具有極高的正面導向性。它觸及了受眾內心對于職業理想、社會責任和人性光輝的向往。趙陽的一句“穿了這身衣服,我得對得起大家”,道出了職業精神的精髓,也折射出人們在職業中的價值追求。更為重要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像趙陽這樣的普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切實踐行。一位普通列車員的職業操守,恰恰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奉獻、責任、擔當。它不僅傳遞了正能量,更為受眾提供了一個了解職業理想的獨特窗口。
三、典型現場:紀實畫面凸顯人物擔當
典型現場是指新聞事件正在發生的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具體地點、場所和環境。它能集中體現新聞事件的本質特征、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也是凸顯報道主題的關鍵。這種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場景,往往也最具感染力和沖擊力,它讓抽象的新聞事實變得具體可感,增強受眾身臨其境的感受,也增強了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因此,抓準典型現場就是刻畫新聞人物、凸顯新聞價值的重要手段。許多記者也把新聞現場當做自己的戰場,他們認為“抵達現場,回應公眾關切,是記者的天然使命”。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成為形塑社會的基礎性的力量”[3],“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激活了個體與非媒體組織的傳播能力”[4]。移動互聯網也改變了再現新聞現場的主體結構,使之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記者已不再是新聞現場的唯一再現者,“由于手機拍攝和社交媒體使用的泛在,大量新聞現場的第一時間曝光來自于新聞事件當事人或目擊者”[5]。
這篇獲獎作品最打動受眾的地方,就在于記者抓準了被困列車的典型現場——乘務員趙陽渾身濕淋淋地站在車廂柜臺里的凳子上,聲嘶力竭地安撫被困旅客的場景。不過這個典型現場不是記者在場拍攝的,而是現場旅客抓拍后上傳到網上,再由記者導入到推文中的,是一個缺乏專業記者“在場”的現場,或者說是用戶再現的新聞現場。雖然記者缺席的新聞現場呈現可能會弱化新聞報道的公共性,但它并不妨礙受眾與它的共情。
7月30日,臺風“杜蘇芮”給京津冀地區帶來持續強降雨,導致K396次列車被迫滯留北京門頭溝落坡嶺貨運站避險。到當天下午5時,這趟列車已在落坡嶺滯留了4個多小時,晚飯還沒有著落的旅客開始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之后列車長楊龍和乘務員趙陽等冒雨把落坡嶺車站籌集到的第二批物資從1公里外的地方搬到列車上。越來越多的旅客開始向餐車聚集,導致餐車場面有點失控。趙陽擔心旅客哄搶物資而發生踩踏事故等,因此毅然站上凳子疏導旅客情緒。[6]這個典型的現場畫面,被現場旅客拍攝記錄下來了。
旅客所拍攝的新聞現場,以被困列車的餐車為背景,客觀地交待了新聞事件所發生的具體場所。它雖然只有簡短的40秒,但卻是這次“K396次列車被困”事件中最動人的片斷。視頻中,昏暗的車廂里,趙陽略帶疲憊和哽咽的聲音:“我是一個女人,我也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就是因為穿了這身衣服,我得對得起大家。”這在當時特定的情境下體現出強烈的反差,它既表現了趙陽的脆弱與疲憊,又展現了她的擔當與堅毅;車廂的嘈雜與趙陽的聲嘶力竭也形成了鮮明對比,既反映了旅客的情緒不穩,又再現了乘務員所承受的壓力與責任,強化了對受眾的情感沖擊力。無疑,正是這段典型的現場畫面,擊中了受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使內蒙古乃至全國鐵路工作人員的擔當形象深入人心。
四、典型形式:融合傳播提升報道效果
2013年11月,“媒體融合”首次被寫入黨中央全會公報,成為全黨統一意志;2014年8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媒體融合”變成國家戰略;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四全”媒體提上日程;2020年6月,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發展目標在《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被確立……10余年的推動,使得多媒體融合報道已成為我國的主流報道方式。這篇獲獎作品就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采用多媒體融合報道方式,把典型人物與突發事件展現得生動而飽滿。
相較于傳統的單一報道模式,這篇獲獎作品巧妙地把文字敘述、圖片展示和視頻再現糅合在一起,為受眾構建了一個立體式、全方位了解新聞人物與突發事件的敘事框架。
文字敘述側重于輕量化表達是這篇獲獎作品的一大特點。輕量化表達強調通俗易懂、簡潔明快、重點突出。這篇報道約為720字,簡潔明了地陳述了K396次列車被困的原因、過程、旅客現狀和救援情況,重點記錄了乘務員趙陽安撫旅客、穩定車廂秩序的暖心話語。文字稿不但起到了簡要還原列車被困真相、粗線條勾勒列車員形象的作用,同時還為新聞主題和輿論引導的嵌入奠定了基礎。
圖片展示豐富多元是它的第二大特點。在這篇簡潔的消息報道里,作者配置了12張圖片,迎合了“讀圖時代”受眾的閱讀心理。這些圖片既有列車員搬運食物的新聞照片,也有列車滯留位置的示意圖,更多的是截圖。新聞圖片直觀地展示了列車員的救援行動和突發事件的現場環境與背景,增強了報道的現場感和真實感。示意圖展示了被困列車的大概位置,讓受眾對被困列車和旅客的大致位置有了更形象的理解。10張截圖中,有1張截圖用來與文字報道互補,補充說明列車被困的情況;2張網民留言的截圖意在展示列車員形象,并嘗試借網民留言的形式,“客觀”地升華新聞主題,引導輿論;另外7張截圖是從趙陽安撫旅客的短視頻中提取的字幕截圖,編排上雖然有點不美觀,但勝在通過對趙陽的暖言暖語截圖,佐證式地凸顯出列車員不忘初心、敢擔當、樂奉獻的敬業精神。
視頻再現生動共情,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這篇獲獎作品還插入了一段由現場旅客拍攝上傳的短視頻。這段視頻集中體現了短視頻的優點:40秒,簡短明了,符合受眾求快求短的收看心理;重點突出,直擊精髓,抓準了“列車被困”事件中的精彩片斷,記錄了最能打動人心的暖言暖語;以小見大,通過輕量化的內聚焦敘事,在強烈的現場氛圍中樹立了趙陽不忘初心、敢擔當、樂奉獻的形象,同時還彰顯出宏大主題所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和“敬業”的價值理念。
趙陽安撫旅客情緒的視頻,還賦予了整篇報道“活”的靈魂。它使得這篇列車被困的報道更富人情味,更具觀賞性,是全篇報道的血與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7]趙陽數度哽咽,讓受眾動情;“我是一個女人,我也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道出了危險面前女乘務員柔弱和需要被關愛的一面,代入感特別強;乘務員冒雨經過多處塌方路段運送食物,讓受眾肅然起敬……這種鮮活生動的典型現場材料,平衡了受眾的焦點差異化,引發了受眾的共同興趣。“人情味是使新聞報道變得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她具有強化劑的功能,能調動受眾的思想情感,引起精神上的共鳴。”[8]正如清代戲劇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論傳奇:“如其離、合、悲、歡,皆為人情所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發沖冠,能使人驚魂欲絕,即使鼓板不動,場上寂然,而觀者叫絕之聲,反能震天動地。”[9]新聞報道與戲劇一樣,合乎人情味的報道更容易與受眾產生共鳴,形成良好的傳播力。
這篇獲獎作品將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元化的媒體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為K396次列車被困事件打造了一篇立體、生動、共情的優秀報道。在奔騰融媒微信公眾號上刊發后,它被“自治區90多家媒體轉發,全網1500多家平臺轉載,傳播互動聲量達1125萬”[10],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記協網.第34屆中國新聞獎、第18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EB/OL].(2024-11-07). http://www.zgjx.cn/2024jx/jx3dj.htm.
[2]鄭曉綱.地市黨報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探索[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03-21 (04).
[3]喻國明、馬慧.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范式:“關系賦權”—“連接一切”場景下的社會關系的重組與權力格局的變遷[J].國際新聞界,2016,38(10):7.
[4][5]王佳航.記者缺席的“在場”:“新聞現場”報道的變革及反思[J].當代傳播,2022(6):72.
[6]K396:落坡嶺105小時[N].中國日報.2023-08-07.
[7]白居易.與元九書[M].//郭榮光主編.歷代散文名篇大觀.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461.
[8]崔立.淺談新聞中的“人情味”[J].新聞與寫作,1997,(10):31.
[9]李漁.閑情偶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3.
[10]中國記協網.因暴雨滯留30小時!內蒙古列車員這一舉動讓旅客淚目……(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EB/OL].(2024-11-07). http://www.zgjx.cn/2024-10/30/c_1212405214.htm.
作者簡介:龍鴻祥,贛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李妟燃,贛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