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塑造“文化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春節申遺成功后,各大主流媒體做好2025年春節報道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具有里程碑意義。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光明日報》、中國國際電視臺為代表的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在報道主題與傳播效果上呈現出個性與共性特征。其中,報道通過主流價值話語建立協同框架、多模態話語賦能跨媒介隱喻、微觀故事話語刻寫國家民生、跨文化視聽話語傳遞中國聲音等特色話語與敘事策略的運用,賦予了春節新的文化內涵與意義,并進一步彰顯出非遺春節在文化記憶、文化外交、文化經濟與文化認同等層面的文化建構與再生產價值。
【關鍵詞】央媒春節報道" 話語敘事" 媒介傳播" 文化再生產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人類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它不僅是塑造“文化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外傳播的亮麗名片。在中國春節于2024年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2025年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為此,各大主流媒體對2025年春節展開了異彩紛呈的報道,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具有里程碑意義。那么,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光明日報》、中國國際電視臺(以下簡稱“CGTN”)為代表的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其報道內容與傳播效果如何,報道體現了什么樣的話語敘事策略,它們又是如何“再傳播”和“再生產”中華非遺春節的文化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值得思考與研究。
一、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主題與效果概況分析
2025年中國迎來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各大主流媒體的2025年春節報道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還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關注。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光明日報》、CGTN為代表的五家央媒以多樣化形式呈現了春節文化內涵與時代特色。以2025年1月14日中宣部“新春走基層”和春運活動啟動后至2月12日元宵節為春節報道周期,據不完全統計,五家央媒春節報道共計2000多篇,在報道策略、主題內容與形式、效果等層面各有千秋,呈現出個性與共性特征(如表1)。
《人民日報》側重于基層民生、春運、地方文旅和非遺消費等相關報道主題,如濟寧“運河大集”非遺市集、“新春走基層”等報道,報道時間集中在1月28日至2月5日,日均發布2—3篇重點稿件,取得了微博話題#運河大集#閱讀量破4.2億次、抖音#2025新春走基層#話題達157萬次播放等傳播效果。
新華社側重于春運、基層民生、非遺文旅與春節消費等相關報道主題,如“文化中國行”系列報道、涼山“慢火車集市”等非遺產業分析報道,報道覆蓋1月14日至2月12日的整個春運周期,所以報道數量最多,實現了#文化中國行#微博話題熱度超10.6億次、“涼山”報道評論超1800條和抖音話題4.9萬次等傳播效果。
央視側重于春晚、春運、基層民生、非遺技術融合等相關報道主題,比如全球春晚的直播與報道、新聞聯播春運與春節等報道,報道時間集中在1月28日至2月12日,實現了央視春晚新媒體端直點播收視次數28.17億次和“豎屏看春晚”直播播放量4.96億次、新聞聯播春運短視頻抖音點贊3.8萬多次等傳播效果,并通過AR/XR技術實現非遺場景交互,體現了全媒體傳播策略與主流價值觀的引導。
《光明日報》側重于非遺與科技、文化消費數據等相關報道主題,如“打鐵花”短視頻、中國春節檔電影數據報道等,重點時段是1月28日至2月8日,實現了抖音#打鐵花話題達91億播放、#2025春節檔電影#話題5億次播放等傳播效果。而CGTN側重于春節文化國際傳播、跨文化符號嫁接相關報道主題,如微博發起“春節拜年”互動短視頻、#蛇年FUN舞挑戰#互動等報道,國際傳播時段從1月28日春晚直播到2月12日,短視頻占比44%,實現了“拜年”創意視頻吸引超50萬用戶參與、#蛇年FUN舞挑戰#全球閱覽量4.06億,視頻觀看量2.32億等傳播效果。
整體而言,五家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主要圍繞“科技創新與整合”“基層民生與消費”“春運保障”“非遺文藝與創新”“國際傳播與文化融合”等核心方向展開,部分采用XR/AR、8K超高清、AI交互等技術手段,涉及短視頻、文字、圖片、直播、H5等報道形式,由此強化用戶視聽體驗和參與感,并通過全球媒體聯動、多語種傳播等方式拓展國際影響力。除了在官方網站、App上得到有效傳播外,在微博、微信、快手、抖音與TikTok、Twitter等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上也掀起了傳播熱潮,報道效果顯著。這也給中國話語生產與敘事策略的運用、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等中華文化再生產意義的實現打下基礎。
二、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的話語生產與敘事策略
話語敘事以話語為載體表達、講述或敘述事物,目的是借以話語編碼向對象、客體或受眾,傳輸和表達特定的話語意義體系,描述亦建構意義,隱含政治宣傳、意識形態灌輸的話語實踐偏向性。[1]作為一種“話語技術”(discursive technology),“不只是社會過程和結構的反映,它同時也建構了社會過程和結構”。[2]五家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一,通過以主流價值話語建立協同框架敘事、多模態話語賦能跨媒介隱喻敘事、微觀故事話語刻寫國家民生敘事、跨文化視聽話語建構中國聲音敘事等特色報道和話語資源的策略性使用,共同為成功申遺后的中國春節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主流價值話語引領,建立協同框架敘事
在某種意義上,新聞框架反映了新聞從業人員的報道偏好或偏見,它通過新聞從業人員的選擇、強化、過濾和同化等方式,以實現對事件的歸因和意義賦予。[3]但在多種媒介議程互動競爭的媒介融合語境下,除了傳統式議題與文本研究,還需探討背后的技術革命、權力關系和話語符號等。央媒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運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其2025年春節報道體現了利用主流價值觀話語引領報道,并跨越多媒體平臺的協同框架敘事實踐。
報道內容均主要圍繞“春晚、春節、春運、非遺文化、民生保障、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技術創新賦能、跨文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治理現代化”等國家戰略與意識形態話語。官方媒體平臺聯合第三方媒體平臺,打造春節內容聯動報道的全媒體協同矩陣,突出了春節這一文化與政治議題的顯著性。如《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北京順義好風氣》報道,通過“一碗米粉,人間百味”等生活化敘事剖析黨員干部在春節期間如何以身作則帶動鄉風民風轉變;而“春節假期消費市場供需兩旺”主題報道,分析國潮服飾、數碼產品以舊換新等消費熱點,突出“供需兩旺”背后的經濟韌性;央視春晚《迎?!稟R非遺秀將打鐵花、竹編等傳統技藝與虛擬場景結合,重構“數字非遺宇宙”,以多媒體平臺“動態交互+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記憶。央媒報道春節通過新聞框架協同與深度融合,將主流價值嵌入受眾日常實踐,實現從“傳播”到“認同”、從“觀看”到“行動”的話語轉化升級,構建了“導向明確、技術驅動、內外共振”的傳播體系。
(二)多模態話語組合,賦能跨媒介隱喻敘事
多媒體化(multimediality)反映了社會實踐的常態,伴隨而生的多模態化(multimodality)也作為一種固有特性與表征方式嵌入當今社會文化系統。[4]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視、聽、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集合語言、聲音、圖像、動畫、身體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互動而作用于交際效果的現象。[5]五家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均呈現了文字、圖片、音頻、短視頻、直播、AI、H5等多模態話語和形式,并通過官方網站、App和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共同建構了跨媒介隱喻敘事實踐,包括科技倫理隱喻、儀式隱喻、價值隱喻等。
在科技倫理層面,春晚創意舞蹈《秧BOT》運用5G+邊緣計算技術,實現機器人與人類舞者的實時互動,動作設計融合秧歌步法與機械動力學,這種人機交互模態通過動作同步性傳遞“技術服務于人”的價值隱喻,消解人工智能的異化焦慮,隱喻了“人機協作→文明演進”的科技倫理命題。在儀式隱喻層面,《光明日報》報道了蘭州市春節文化廟會活動,市民與舞獅表演團隊直接互動,游客可通過掃碼參與“線上許愿墻”,實時生成數字祈福標簽并投影至活動現場大屏,強化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體驗,隱喻“個體參與→全民共情”的新舊文明對話。在價值隱喻層面,新華社“春運溫情瞬間”系列報道采用“慢直播+數據圖譜”模式,實時呈現全國鐵路客流量與個體故事,通過數據與影像的多模態疊加,以“硬核數據+柔性敘事”構建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的雙重價值隱喻。這種“技術賦能符號轉譯—跨媒介敘事協同—全球化意義再生產”的路徑,標志著主流媒體從單向宣傳向隱喻化傳播的范式升級。
(三)微觀故事話語互嵌,刻寫國家民生敘事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新聞報道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堅持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要將個人故事與國家敘事結合起來,用具體的個體經歷來反映更大的國家政策或民生議題。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將微觀故事話語與國家話語結合,共同刻寫國家民生敘事,主要圍繞春運、走基層、鄉村振興故事等話題展開報道。這既讓春節報道更真實、有溫度、接地氣,還能反襯宏大敘事,讓報道更顯飽滿立體。
新華社的春運報道將宏觀的春運數據轉化為具象的微觀敘事,《回家的路,就是年——2025年春運啟程觀察》講述了全國多個火車、機場站點乘客們的返程百態和節日溫情故事,如在北京地區春運首趟旅客列車K4159次發車前,小乘客拿著“回家過年”的標牌在車廂內玩耍;漢口火車站開展“小年送春聯”“除夕送餃子”等活動,豐富旅客候車時光等。央視《新春走基層》新聞特別節目以春節為敘事語境,以基層百姓民生故事為敘事內核,用真實、生動的語言描繪基層生活,讓報道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內心世界?!度嗣袢請蟆返摹懂尨迥晡稘? "茶鄉幸福年》報道中,記者在除夕當天深入福建寧德赤溪村探訪,從早晨7點的畬歌排練到晚上6點的年夜飯,通過豐富的現場描寫和鮮活的人物話語,展現赤溪村產業富起來、鄉村靚起來、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生活狀態。這種報道模式將“百姓尋常家”的個體命運敘事與“有國才有家”的國家發展敘事結合,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價值觀、民生新聞的貼近性,標志著主流媒體從“政策宣講”向“共情傳播”的深度轉型。
(四)跨文化視聽話語編碼,升華中國聲音敘事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文明倡議的背景下,春節文化更是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走深走實的有效載體,因而增強春節報道的海外傳播力至關重要。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通過跨形式、跨文化、跨媒介的視聽話語創新編碼來呈現和升華中國聲音敘事,體現了從“基礎層(文化符號)→連接層(技術適配)→升華層(價值提煉)”的“三層編碼方法論”,以及“在地化+全球化”的雙軌報道策略,從而實現了生產端與分發端的“傳播鏈”閉環構建。
例如,新華社報道中老鐵路國際列車上的“跨國春節”,記錄中國與老撾乘客共同制作春聯、剪紙的場景,將“一帶一路”倡議轉化為“車廂內的文化共情”,被東南亞媒體稱為“鐵路外交的溫情注腳”。春晚“蛇年FUN舞挑戰”吸引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友熱情參與,央視網海外社交平臺的直播播放量達8200萬次,推動春節符號從“中國輸出”轉向“全球共創”。CGTN全英文報道浙江濮院古鎮江南船宴,以“船宴流水席”場景解碼中國飲食文化,使海外社交平臺觀眾從飲食儀式中理解“天人合一”哲學,實現“地方民俗→全球符號”的轉譯?!豆饷魅請蟆忿D發報道內蒙古新能源產業鏈工人在零下30℃堅守崗位,德國《明鏡周刊》引用該案例對比中歐能源轉型差異,稱“中國工人的堅韌與歐洲罷工文化形成有趣對照”。央視春晚“打鐵花”非遺表演以千年煙火技藝呼應春節驅趕“年獸”的傳說,通過VR技術呈現鐵花飛濺的震撼畫面,形成“傳統民俗+現代科技”的視聽編碼,既保留文化原真性又增強國際觀眾接受度。
三、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的文化再生產研究
法國學者皮埃爾·布爾迪厄對文化再生產(culturalreproduction)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通過符號暴力、場域、慣習和文化資本等概念,深入剖析了法國教育系統如何進行社會再生產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合法性。[6]其以“符號控制—場域關系—文化資本—慣習實踐”互嵌為分析維度的文化再生產研究路徑,對分析主流媒體春節報道的文化再生產意義具有啟發性。五家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的話語與敘事實踐建構了在符號維度上傳承文化記憶、在關系維度上助力文化外交、在消費維度上復興文化經濟、在情感維度上增強文化認同等文化再生產意義。
(一)符號:在技術轉譯中傳承文化記憶
美國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的“符號三元構成說”認為符號是由代表項(representamen)、對象(object)與解釋項(interpretant)這三項所構成。[7]在此情境下,文化記憶的傳承受符號控制。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中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構成春節文化符號的載體,其傳達的非遺等傳統文化元素是對象,這些元素經過技術賦能和轉譯形成新的意義,進而強化與再生產受眾的文化記憶。
新華社在《中老鐵路上的跨國文化聯歡演出》報道中,圍繞中老鐵路建設發展路、幸福路、友誼路,以快閃、文藝演出、非遺展示和主題故事分享等形式,將講好“跨國春運”暖心故事,轉譯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新符號,奏響中老友誼之歌。央視春晚重慶分會場賽力斯超級工廠燈光秀視頻以數百輛汽車排列成“福”字,通過工業場景與春節符號的嫁接,傳遞“中國智造賦能文化表達”的新內涵。人民網報道了濟南皮影戲推出的“AI數字皮影”系列,通過AI技術重現濟南皮影特有的涂色技法,成功為《西游記》中7個主要角色設計了受年輕人喜愛的造型,強化了人們對中國傳統西游文化的記憶再現。而《光明日報》的“立春”主題海報中嫩芽穿透冰面,背景為傳統剪紙風格的“春”字,嫩芽、剪紙兩種符號的組合,隱喻“破冰迎春”的時代精神,指向立春節氣的自然現象與農耕文明記憶。由此可見,“技術非遺”不是利用新科技對傳統文化進行簡單復制,而是通過技術轉譯和活化來重塑新形式、新傳播,提升新價值。央媒春節報道所體現的“符號激活歷史—技術重構意義—受眾再生產記憶”的閉環,也印證了皮爾斯理論中符號意義的動態生成性與社會協商性。
(二)關系:在場域傳播中助力文化外交
布爾迪厄將社會實踐劃分為一個個可研究的場域,即“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8]在他看來,場域就是經濟社會生活中各種權力角逐和利益追求的場所,是主體間基于自身利益而相互競爭的空間。央媒對中國非遺春節的報道跨越了多形式、多平臺、多語言、多國家、多主題,它們構成了文化權力角逐的中國場域,這種場域關系體現在場域資本轉化、文化權力生產與全球化場域爭奪,讓中國春節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外交軟實力。
央視春晚創演秀《棟梁》巧妙融合梁思成先生手稿這一文化資本,運用“XR+數字孿生+VP”技術再現了中國古建筑的千年神韻,使文化遺產從“歷史遺存”升級為“數字資產”,讓海外觀眾通過沉浸式體驗感知中國古建美學和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城風貌。作為政治場域資本的國家申遺戰略由此被轉化為全球可感知的文化資本,強化了中國在國際話語權中的“文化合法性”。而文化權力的生產體現在對非遺符號跨國轉移的全球化適配,《光明日報》的中老鐵路“跨國春聯創作”報道中,書法(文化資本)與“一帶一路”倡議(政治資本)結合,生成“山海相連,路通人和”的跨文化共識符號,強化區域合作敘事?!豆饷魅請蟆返男陆昂吞镉颀執枴甭疖噲蟮谰劢鼓撩裥δ樀葴剀爱嬅妫ㄉ鐣Y本),將中國扶貧、沿線建設成果(政治資本)轉化為“共同價值”話語,通過個體場域與宏大場域的嵌套,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些報道實踐印證了布爾迪厄“場域是力量關系空間”的論斷——文化外交的本質是資本類型與權力關系的動態再配置。
(三)消費:在產業聯動中復興文化經濟
“文化資本”是布爾迪厄從象征支配角度提出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學概念,泛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9]而鮑德里亞的符號消費主張與之不謀而合,揭示了符號資本作為意義結構體系的消費本質,“以工業生產為組織核心的社會開始向符號社會回歸,社會的凝聚力不是源于經濟生活,而是來自傳播媒介的控制”。[10]也就是說,媒介成了文化符碼的載體,人們又依賴它去感知世界,觸發文化消費。
央媒2025年春節對非遺文化、國潮文化等相關報道是對中國文化意義編碼的符號化實踐,帶動了文化符號消費與電商、文創、文旅等產業的聯動發展?!度嗣袢請蟆返摹洞汗澖洕蔑@中國發展活力》報道了春聯、餃子、生肖盲盒等中國年貨在海外電商平臺備受青睞,“年貨出海”凸顯了中國商品綜合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形成“符號消費—在地消費—出海消費—產業升級”閉環。新華社通過“扶貧成果→發展權”的符號轉譯報道了涼山年貨集市上線電商平臺,將苦蕎茶、彝繡等特產包裝為鄉村振興符號商品,帶動農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0%。《光明日報》結合《哪吒之魔童鬧?!冯娪捌狈科萍o錄事件,分析國產動畫技術突破與文化敘事創新,呼應“文化自信”與“產業升級”雙重話語,將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消費場景綁定,推動“國潮熱”從文化認同向經濟動能轉化。正是央媒春節報道通過“文化成果→發展權”的符號轉譯、符號建構與敘事創新帶來了文化產業的消費增長,這也印證了鮑德里亞“消費即符號生產”的理論內核,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的融合提供實踐范式。
(四)情感:在儀式共創中增強文化認同
“慣習”是自身所處社會環境在人的精神層面的刻痕,能夠被隨時喚醒且不易消失,作為一種精神圖式長久地留存于人的思維、語言以及行為模式中。[11]春節儀式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周期性形成的文化行為模式和慣習機制,而身體在場、一個限定的場域、有共同的關注對象和共享情感是其相互作用要素。[12]央媒2025年春節報道的文字、圖片、視頻、動畫、H5、直播等形式給受眾創設了春節檔參與互動與儀式共創的慣習實踐情境,受眾由此產生對春節儀式文化的情感認同。
《人民日報》“孔府過大年”相關報道通過微觀敘事的慣習滲透,展示漢服體驗、書法寫春聯等場景,以“生活化符號”重構傳統文化慣習,推動受眾模仿拍攝“我的漢服年”短視頻,形成傳統文化實踐的同頻共振。央視春晚通過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表演(如藏戲、熱巴舞),打破代際文化慣習差異,并以多平臺直播構建跨語言互動儀式鏈,受眾通過彈幕、虛擬禮物等參與實時互動,形成“傳統—現代”共生的儀式場域。央視新聞、央視頻聯合云聽、華語環球網等平臺推出系列鄉音節目,以粵語、川話制成表情包、語音紅包,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形成方言復興儀式,用戶自發創作方言拜年視頻,實現了方言符號儀式互動中的情感聯結。央媒春節報道聯動協作,將非遺春節各類文化元素通過不同報道作品進行慣習激活,推動受眾從“觀看者”變為“參與者”,并通過直播互動、短視頻挑戰賽、彈幕評論等形式構建情感共同體驗,將政治、科技、社會、外交等宏大敘事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消費符號,強化了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價值基礎。
四、結語
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的歷史產物,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文明倡議的背景下,更是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走深走實的有效載體。而春節報道是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文化實踐,主流媒體如何通過春節報道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后現代消費主義與民族文化認同、中國敘事與西方文化滲透張力中尋找到一種詮釋自身的話語與行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對五家央媒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春節報道話語敘事策略與文化再生產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在“布爾迪厄式”場域中構建“符號—關系—消費—情感”的互動儀式與慣習機制,賦予了春節新的文化內涵與意義,進一步彰顯出非遺春節在文化記憶、文化外交、文化經濟與文化認同等層面的文化建構與再生產價值。受篇幅限制,本研究無法對央媒所有報道展開面面俱到的分析,但從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建設的角度而言,對央媒春節報道話語敘事與文化再生產的研究,可以作為對“中國文化走出去”以及“文化中國”傳播策略效果的檢驗與案例支撐,值得后續學者深耕。
【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紅色新聞文化構建‘混合式’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創新研究——基于‘范長江與重慶’研究的新聞采編實踐”(項目編號:233275);重慶工商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紅色歌曲傳播的媒介實踐、功能及規律研究(1921—2022)”(項目編號:2355012);重慶市社科規劃青年項目“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圈群輿情共振現象的情感演化及協同治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4NDQN073)和重慶工商大學校級教改項目“混合教學視域下《網絡傳播學》課程的紅色文化思政育人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402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符妹.中國式現代化整體性話語敘事:緣起、脈絡與策略[J].云南社會科學,2024,(03):18-27.
[2]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
[3]郭小安,霍鳳.新聞框架與社會運動框架:兩種研究視角的整合與對話[J].南京社會科學,2017,(08):135-142.
[4]張月月,唐遠清.中醫藥抖音短視頻傳播的生成邏輯與現存問題反思[J].當代電視,2021,(03):90-94.
[5]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6(01):24-30.
[6]黃俊,董小玉.布爾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的教育社會學解讀[J].高教探索,2017,(12):35-40.
[7]趙星植.論皮爾斯符號學中的傳播學思想[J].國際新聞界,2017,39(06):87-104.
[8]皮埃爾·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134.
[9]朱偉玨.“資本”的一種非經濟學解讀——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J].社會科學,2005,(06):117-123.
[10]賀建平.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權力:鮑德里亞傳播思想解讀[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06):36-43.
[11]劉祎瑩.當代文化再生產的可能性及限制——關于布爾迪厄思想的理論論爭與本土考量[J].復旦教育論壇,2023,21(06):13-22.
[12]吳迪,嚴三九.網絡亞文化群體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探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03):17-20.
作者簡介:張月月,文學博士,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