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吉林省漢族小調作為東北地域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魅力與價值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腔詞關系的處理上。本文從唱詞特點、腔詞節奏以及段落結構設計,系統探究其腔詞關系建構邏輯,發現其通過唱詞音調輕重變化與唱腔節奏強弱位置的精確對位,配合句式內節奏段落的相順關系處理,實現了音樂性與語言性的高度統一,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 吉林??;漢族小調;腔詞關系;節奏關系;唱詞特征
[中圖分類號] J60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076-04
吉林省漢族小調作為民間歌曲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民俗風情與文化記憶。它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價值核心在于腔詞關系的處理上。這種關系不僅關乎演唱的流暢性與準確度,更是音樂表達的核心要素,直接決定著小調的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于會泳先生在《腔詞關系研究》中提出:“‘腔詞關系’就是指在同一樂曲中唱腔與唱詞的關系。即在統一內容范圍內,唱腔自行規律與唱詞自行規律的結合關系?!保?]腔詞關系涵蓋唱詞、節奏、句式結構等多個方面,對傳統音樂的創作與演唱實踐具有重要價值。深入研究吉林省漢族小調的腔詞關系,不僅有助于挖掘其獨特的音樂內涵與內在藝術規律,還有利于吉林省民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一、吉林省漢族小調唱詞探析
吉林省作為東北三省之一,其漢族方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這一語言特質在小調的唱詞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方言詞匯、語法的運用,賦予了唱詞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與質樸的鄉土氣息,使聽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吉林省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
(一)襯詞的使用
吉林省漢族小調的唱詞中關于襯詞的運用極為豐富。襯詞雖然不具有實際的語言含義,但在增強歌曲表現力、豐富音樂結構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顯著。
例如,吉林省漢族小調《生產忙》(見譜例1),其歌詞描述了人們繁忙熱烈的生產活動。該作品唱詞共五段,前三段形式一致,每段14小節,從第四段開始唱詞變為七言四句,擴展為19小節。第五段之后“哎”字襯段由12小節擴展至16小節,使整首民歌得以圓滿完整地結束。從唱詞字數上看,這些襯詞對原本的唱詞進行了擴展;從音樂節奏上看,它打破了常規唱詞節奏的規整性,使節奏更加靈活自如;從情感表達層面分析,襯詞的運用更有利于表達歌唱者的心情,能夠生動地描繪出耕作忙碌的畫面以及勞動人民發展生產的強烈決心。從旋律配合角度分析,“哎”字襯段所處位置的旋律從低音區橫跨高音區,音高起伏較大,豐富了歌曲的旋律線條。這種襯詞與旋律的巧妙配合,充分體現了吉林省漢族小調在腔詞關系上的獨特處理方式,使歌曲更具藝術感染力。
譜例1[2]:《生產忙》第63—80小節
吉林省漢族小調不僅運用短小的襯詞,有時還會有更長的襯句。以《小看戲》為例,其唱詞:“姐兒巧打扮(哪啊),去把戲來觀,模樣(那個)長的(呦)賽如天仙(哎呦),打扮起來多么體面(哪)。(咦得兒呀得兒呦呦呦呦得兒郎叮當?。?,打扮起來多么體面(哪)?!逼渲校ㄌ杻鹊膯巫只螂p字屬于襯詞,而倒數第二句括號中長長的一句就是襯句。這里的襯詞使得句內的詞逗之間以及句與句之間形成更好的連接,襯句的使用把整首歌曲的曲體結構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正詞段,是由兩個短小的樂匯和兩個五言句相結合,后一個部分就是襯詞加反復句構成的。這樣從結構上可以讓兩段的長度差不多,起到穩定曲體結構的作用。襯句在吉林省漢族小調中的出現較為普遍,這也是其成為代表性東北民歌的重要因素。
譜例2[3]:《小看戲》
(二)疊詞的使用
疊詞在吉林省漢族小調的唱詞中頻繁出現,如《月牙五更》里的“燈影(那個)沉沉兒呦”“青絲絲(那個)明月月呦”。疊詞的運用在語音上增強了節奏感和韻律美,使唱詞唱起來朗朗上口。從語義角度,“沉沉”“絲絲”等疊詞豐富了歌曲的語言表現力,強化了對夜晚中景物的描繪,從側面反映了曲中女主人公的憂傷心情,使歌詞更加富有詩意和藝術感染力,使歌曲所描繪的場景畫面更加生動形象,讓聽眾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曲中人的心境。
在腔詞關系上,疊詞的旋律往往采用重復或變化重復的手法。以“燈影(那個)沉沉兒呦”“青絲絲(那個)明月月呦”為例,兩個疊詞的旋律在音高、節奏上稍有變化,如音高的微調、節奏的拉伸或緊縮,這種處理方式既突出了疊詞的韻律感,又使旋律與唱詞緊密結合,進一步增強了歌曲的表現力。
疊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唱詞的韻律感與節奏感,還使表達的情感更加細膩、真摯。演唱時,疊詞部分往往需要根據情感的變化進行不同的強弱處理,如在歌曲情感的高潮處,疊詞的演唱可以更加激昂、有力,以突出情感的強烈表達;而在歌曲情感的抒情處,疊詞的演唱可以更加細膩、婉轉,讓人感受到歌唱者的娓娓道來,有助于更好地傳達歌曲的情感和主題。
(三)兒化音的使用
兒化音作為北方方言的特點之一,如“小曲兒”“小調兒”等,在吉林省漢族小調中也經常出現,比如蛟河市的小調《小看戲》里的“姐兒巧打扮”“模樣兒生來賽如天”“發兒黑又亮”。這些兒化音讓唱詞更加自然親切,更富有地方特色。從情感表達來看,兒化音讓歌曲顯得更活潑歡快,生動地描繪了美麗的姑娘們精心打扮后去看戲的生活場景,有助于營造出姑娘們對看戲活動的期待氛圍,傳達出一種歡快和愉悅的情感,不僅讓聽眾感受到吉林民間小調的靈動與活潑,還增強了歌曲的辨識度。演唱者在處理兒化音時,需注意其發音的準確性和自然度,使兒化音與整個唱詞有機融合,避免生硬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吉林小調的語言特點。在音樂表現方面,兒化音的發音特點會影響旋律的走向和節奏的處理,由于兒化音的發音較為柔和、輕巧,其對應的旋律通常也較為靈動、細膩,節奏上可能或舒緩或活潑,與歌曲整體想要表達的情感相契合,體現了腔詞在情感表達與音樂表現上的高度統一。
二、吉林省漢族小調的腔詞節奏關系
吉林省漢族小調中,唱腔節奏的強弱變化與唱詞輕重音之間,以及唱腔與唱詞在句式內的節奏段落上都存在著密切的對應關系,這種關系直接影響著小調的藝術表現力。
(一)腔詞節奏輕重關系
腔詞節奏輕重關系指的是唱詞音調的輕重變化與唱腔節奏強弱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4]。吉林省漢族小調的唱詞輕重音變化豐富,包括習慣輕重音、特意輕重音和節拍重音。
1.習慣輕重音及其與唱腔節奏的關系
習慣輕重音是唱詞基于方言口語的習慣而形成的輕重音的變化,如名詞、動詞等實詞的發音通常為重音,虛詞、助詞等詞的發音一般為輕音。唱腔節奏往往會根據這種習慣輕重音進行安排,即在唱腔節奏上通常將習慣重音的詞語置于節奏的強位置,習慣輕音的詞語置于節奏的弱位置,以此形成相順關系,使唱詞清晰易懂,同時增強了音樂的節奏感以及強弱對比度。這樣的關系是相順的,可以達到易于理解、有利于抒情表意的效果,如果反之就會出現關系相背的局面。
譜例3[5]:《畫扇面》第1—11小節
例如,《畫扇面》中“天津的(呀)城西(呀)楊柳青(?。幸粋€美女(呀)白氏俊英(?。保疤臁薄俺恰薄皸睢薄坝小薄懊馈薄鞍住弊职戳晳T輕重音來說都應該重讀,其唱腔的節奏也是在強位置上,其他應該弱讀的詞在唱腔節奏上也恰好處于弱位置,所以唱詞的輕重音與唱腔節奏強弱位置的關系是相順的,這樣演唱者唱起來會更吐字清晰、強弱分明,聽者聽起來也容易理解。
以《茉莉花》為例,“好(了)一朵茉莉花”中的“好”“茉”“花”為重音,在唱腔中通過強拍強位置或延長音等方式進行強調,使其發音更加響亮、突出,從而突出了唱詞的重點,增強了歌曲的表現力。按習慣輕重音來說應該輕讀的部分則相對弱化處理,如“了”“朵”“莉”,在節奏上相對緊湊、輕快,與重音部分形成對比,使整個唱腔節奏富有層次感與變化感。
2.特意輕重音及其與唱腔節奏的關系
在吉林小調的演唱中,除了習慣輕重音外,還存在一種特殊的輕重音現象,即“特意輕重音”。這種輕重音的變化并非基于語言習慣,而是為了更好地傳達特定情感或實現某種表達意圖而形成的。其中,因特定情感或表達意圖而加重語氣的音節被稱為“特意重音”,因同樣目的減弱語氣的音節則被稱為“特意輕音”。特意重音又可細分為“邏輯重音”與“感情重音”兩種類型?!斑壿嬢p音”和“感情輕音”是特意輕音的兩種類型。但特意重音在唱詞表達和唱腔節奏方面給聽眾帶來的感覺印象比較深刻,特意輕音則比較弱,因此人們都會相對更注重特意重音,即“邏輯重音”和“感情重音”。
邏輯重音是基于表達內容用于強調唱詞中的關鍵信息,同一句話如果邏輯重音位置不同,那么表達意味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在舒蘭市小調《小春上工》中的唱詞,“正月里(呀)正月正(啊),正月二十上了工(啊),上工先挑兩擔水,吃完早飯把車轟”中的“正”“工”“水”“轟”作為邏輯重音被特別突出加以強調,在唱腔中通過強音以及延長等方式進行突出處理,使聽眾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所傳達的小春上工的動作畫面。
譜例4[6]:《探清水河》第1—4小節
又如榆樹市小調《探清水河》中“桃樹尖又尖,桃杏花兒紅滿園”中的“尖”和“園”作為邏輯重音,強調了桃樹形態的尖和桃花、杏花開遍整個園子的樣子。在唱腔上,這些邏輯重音會配以明顯的強節奏位置,比如較長的延長音時值、較高的音高,以突出其重要性,使唱詞的邏輯性以及情感表達更加準確。
感情重音則是基于特定內容的強烈感情支配,為了表達演唱者的強烈情感而重讀的音節。一般來說,忽視感情重音不會像忽視邏輯重音那樣對語義方面造成影響,但感情重音對于情感表達的重要性還是不可或缺的。
譜例5[7]:《跑琿春》第1—4小節
在榆樹市小調《跑琿春》的唱詞“姐兒悶沉沉”中,就把重音放在了最后一個字“沉”上面,如果按照習慣發音來說重音應當在“悶”字上,但此處創腔者為了在感情上強調女主人公思念情人時煩悶的心情,而把“沉”一字處理為感情重音,在節奏上通過延長音以及拖腔的方式進行渲染,使思念煩悶的情感表達得更加突出深沉,使聽眾更能感同身受。
3.節拍重音及其與唱腔節奏的關系
節拍重音作為唱詞節奏的基礎性要素,在吉林漢族小調的腔詞關系中呈現出獨特的藝術張力。唱詞節拍能夠有規律地構成唱詞的各種節奏模式。然而在實際創作中,創腔者并非完全受節拍重音的制約。
譜例6[8]:《兩頭忙》第1—12小節
例如,在《兩頭忙》中的唱詞:“有一位大姐命不強,算命打卦九個夫郎。”這句唱詞的詞拍劃分應該是:有一位 大姐 命不 強,算命 打卦 九個夫 郎。從習慣輕重音的角度來看,“強”和“郎”本應輕讀,通常不宜置于唱腔節奏的強拍位置。但詞中“強”和“郎”作為詞拍的第一個音一般會重讀,從這個角度來看又可位于強位置,譜例中也是這么處理的。但于會泳認為,當習慣重音和節拍重音位置一致時,節拍重音的作用是應該肯定的,但是當部分唱詞的節拍重音與習慣輕重音或特意輕重音發生沖突時,創腔者應該根據唱詞的情感表達和整體音樂效果,靈活調整唱腔節奏,盡量擺脫節拍重音的束縛,以突出習慣輕重音或特意輕重音,使腔詞節奏更加合理,這更有利于語義以及情感的表達。因為節拍重音不具備辨析語義的作用,而習慣輕重音有這種作用,因此如果在沖突時按照節拍重音來創腔,容易使聽眾聽不懂唱詞甚至聽錯唱詞想表達的原本意思。[9]
(二)腔詞節奏段落關系
在探討民歌中唱腔與唱詞融合的過程時,不僅要精準把握腔詞節奏中輕重音的變化規律,還需關注唱腔與唱詞在節奏段落上的相互作用。所謂“腔詞節奏段落關系”,即指唱腔中的樂逗、樂型與唱詞的詞逗、詞拍相結合所構成的歌曲結構部分[10]。在處理這種關系時,可借鑒于會泳先生提出的方法,采用單式或復式全跨,并適當加入“無詞樂匯”。這涉及唱腔節奏段落可能出現的“破句”現象,一些小調中存在此類問題,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歌曲的表達效果。因此,在創作與演唱中應避免“拆散”“拆跨”等現象,努力實現腔詞關系的“全跨”,這種處理原則旨在使歌曲的節奏更加流暢、自然,富有表現力。
在吉林省漢族小調中,唱詞句式內的詞逗劃分根據內容意義和一定的程式規格進行。
譜例7[11]:《賣餃子》第1—4小節
例如,小調《賣餃子》的七字唱詞“蔥絲蒜絲牛肉絲”,通??蓜澐譃槭[絲|蒜絲|牛肉絲這三個詞逗,唱腔中的樂逗則根據旋律的發展和停頓進行劃分。在理想的腔詞關系中,樂逗應與詞逗相匹配,避免出現“拆跨”和“拆散”現象從而形成“破句”?!叭纭笔谴俪上囗橁P系的重要方式,如很多民歌中部分樂逗或樂型能夠全跨一個或多個詞逗,使腔詞節奏緊密結合,有助于聽眾理解唱詞內容,也使音樂結構更加完整。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拆跨”和“拆散”的問題。比如某些小調在傳唱過程中,由于旋律的調整或演唱者的處理不當,導致樂逗將詞逗拆破,破壞了唱詞的原有意義和語法結構,影響了聽眾對唱詞的理解?;蛘咴谟械拿窀璩~中,在詞逗中插入襯詞使其被拆破,可能使唱詞的表達變得晦澀難懂。為解決這些問題,創腔者通常應該采用調整旋律、改變樂逗劃分等方式,“改腔就詞”,將“拆跨”“拆散”改為“全跨”,以恢復腔詞的相順關系,提升小調的整體質量。
譜例8[12]:《一遛遛到丈人家》第1—9小節
比如小調《一遛遛到丈人家》中的唱詞:我到|東山|去遛馬,一遛|遛到|丈人家。南北|風啊|溜溜刮,刮開|窗簾|看見她。這首民歌的歌詞為七言句式,是二、二、三型的詞格,每句唱詞分為三個詞逗,唱詞中的腔詞結合原則也是相順關系,即“全跨”,四句都是復式全跨,即每個樂逗包含跨滿三個詞逗,各個樂逗又都包含兩個樂型,每個樂逗中的第一個樂型都跨兩個詞逗,第二個樂型跨一個詞逗。這樣的腔詞結合關系運用合理,沒有破句現象,使唱詞更易于聽眾理解。
結" "語
吉林省漢族小調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腔詞關系的處理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風格。本文通過分析唱詞中方言運用、襯詞、疊詞、兒化音等語言特征,結合對腔詞節奏輕重關系和段落結構的探討,揭示其語言表現力與音樂性的高度融合,闡釋唱腔與唱詞在節奏、結構上的相互協調以適應情感表達的需要,展現其獨特的情感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深入研究吉林省漢族小調的腔詞節奏關系,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欣賞和演唱這些作品,而且有利于挖掘其潛在的音樂價值,將其獨特的藝術特色融入新的音樂創作,進而在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繁榮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保護這一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不僅有助于弘揚地方文化特色,還能加強對地方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吉林省漢族小調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關注吉林省漢族小調在現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與創新實踐,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繁榮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
[2] 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87.
[3] 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89.
[4] 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96.
[5]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7:85.
[6]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7:98.
[7]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7:116.
[8]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7:149.
[9] 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36—145.
[10] 于會泳.腔詞關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46.
[11]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7:143.
[12]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吉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7:177.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