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遺音樂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產,不僅具有豐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還具有獨特的商業價值,對于促進旅游業的轉型發展有重要作用。目前非遺音樂在保護和傳承上仍然面臨著一定的困難,需要依托數字化技術來實現。文章簡要分析了文旅融合視角下非遺音樂數字化轉型的意義,并提出利用數字技術推進非遺音樂保存和應用、依托數字媒介進行非遺音樂傳播、開發非遺音樂文旅項目、開展非遺音樂IP運營等發展策略,旨在依托數字化提升非遺音樂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效能,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關鍵詞] 非遺音樂;文旅融合;數字化轉型;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 J60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187-03
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價值,加快推動文旅融合,是文化事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路徑。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政策文件的要求,政府職能部門、文旅單位和其他社會主體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行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發展。非遺音樂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類別,是我國各民族、各地區在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依托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對于深挖非遺音樂的文化價值、育人價值和美學價值,實現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意義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文旅融合視角下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發展路徑,以供參考。
一、文旅融合視角下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
與發展的意義
(一)拓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增強地域文旅實力
文旅融合是當前文化領域和旅游行業發展的一大焦點,從旅游業的角度來看,促進文旅融合,加強對非遺音樂資源的有效應用,能夠借助非遺音樂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提升旅游資源的深度、廣度和厚度,促進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為旅游產業開發利用非遺音樂資源提供了助力,數字技術作為文旅產品、文旅項目開發、利用和展示的重要工具,能夠有效拓展和豐富旅游業態,形成全新的生態模式,增強本地的文化軟實力。
(二)實現非遺音樂的活化和賡續,促進非遺音樂保護
非遺音樂與很多其他非遺文化一樣,面臨著保護、傳承和發展的諸多難題,如保存載體匱乏、傳承人個人傳承能力不足等。推進數字化轉型、促進非遺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對實現非遺音樂的活化和賡續,助力非遺音樂的傳播有重要意義。數字化技術能夠利用多種媒介形式實現非遺音樂的還原和保存,并為后續的文旅融合、非遺音樂資源開發利用奠定基礎,能夠拓寬非遺音樂在文旅領域的活化和利用空間,讓非遺音樂能夠以多種形式融入景區、商業街區、旅游度假區等各類空間之中,讓更多人了解非遺音樂的歷史、內涵和價值,實現對非遺音樂和相關文化、資源的全方位保護[1]。
(三)增強大眾對非遺音樂的了解,發揮非遺音樂價值
與其他有實物載體的非遺形式不同,非遺音樂作為一種以聽覺為主的文化形式,過去大眾深入接觸并了解的機會并不多。而隨著數字時代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數字化和新型媒介形式為非遺音樂觸達大眾提供了機遇。一方面,推進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能夠讓非遺音樂以數字載體的形式進行廣泛傳播,增強大眾對非遺音樂的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能夠幫助文旅單位、非遺傳承人搭建數字化的傳播平臺,例如通過自媒體運營的方式向大眾傳遞非遺文化,讓非遺音樂的藝術價值、育人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
二、文旅融合視角下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
與發展路徑
(一)加快數字技術有效應用,推進非遺音樂保存提質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當前我國文化事業重要的發展方向,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當下,推動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對于保護、傳承和利用非遺音樂資源有重要意義。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快數字技術在非遺音樂保護和轉化中的應用,通過非遺音樂數字化實現對非遺音樂資源的全面采集、充分整合與有效保護。
1.整合非遺音樂資源,做好資源數字化轉化
對非遺音樂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是實現非遺音樂資源的保護及在文旅融合中應用的前提和基礎。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實現多種媒介形式的融合應用,對于最大化還原非遺音樂資源有重要意義。非遺音樂在保護和傳承上的突出難點在于音樂缺乏實質性載體,過去只能借助口傳心授等方式傳承下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非遺音樂資源都已經遺失或面臨著失傳的風險。依托數字化實現對非遺音樂資源的整合和轉化,可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將非遺音樂完整地記錄下來,并實現線上化、云端化的保存和備份,后續要進行應用和開發也十分便捷。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轉化時,要嚴格遵循非遺保護的邏輯,做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數字化轉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保護非遺音樂,這就要求在進行數字化轉化的過程中,杜絕對非遺文化的“污染”和“異化”。以古典樂器為例,在進行樂曲的數字化轉化時,不僅要確保將樂曲旋律完整地記錄下來,還需要還原演奏過程中的細節之聲,如走弦聲、摩擦聲等,讓數字化轉化更顯真實。
2.借助數字技術力量,構建非遺音樂數據庫
非遺音樂數據庫的構建是非遺音樂資源數字化保護和應用的關鍵。將采集和整合的非遺音樂多媒體信息整理并收錄到數據庫中,形成系統的存儲、檢索和利用平臺,能夠為后續的研究、應用提供便捷的幫助。
政府職能部門、文化機構要做好非遺音樂數據庫的建設工作,構建非遺音樂基因數據庫和非遺音樂知識圖譜,收錄非遺文物、非遺技藝、非遺傳承人等相關信息[2]。在建設過程中,相關單位要加強對技術風險的識別和應對,做好數據庫系統的開發、測試和運維工作,切實保障數據庫價值的有效發揮。
(二)加強數字媒介協同傳播,提升非遺音樂傳播效能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新型媒介形式的出現,而全新的媒介平臺不僅能夠促進文旅的深度融合,也能夠為非遺音樂數字化提供有力的傳播載體,提升非遺音樂在大眾信息消費中的曝光率,吸引更多受眾進行非遺音樂消費,強化對非遺音樂的認知和保護。
1.構建融媒體傳播矩陣,開展非遺音樂線上傳播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促進非遺音樂傳播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非遺音樂實現了數字化轉化的情況下,新型的數字媒介形式能夠實現非遺音樂資源的有效應用。
當前,我國傳媒領域已然進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階段,非遺音樂要適應這一趨勢,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非遺音樂要充分利用當前各大媒體紛紛構建融媒體傳播矩陣的趨勢,實現傳統媒體內容創作優勢與新媒體傳播優勢的深度結合,依托新型媒體技術和立體化傳播渠道進行非遺音樂的線上傳播。
2.結合受眾多元化訴求,開發多種非遺音樂產品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大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趨勢日漸上升,深入分析不同年齡層、圈層的受眾特征和需求,打造多元化、個性化的非遺音樂媒介產品,對于提升大眾的非遺音樂消費頻次、加深大眾對非遺音樂的認知有重要意義。
同時,要充分利用不同媒介平臺的內容特征和傳播規律,量身定制具有創新性的非遺音樂媒介產品,如短視頻、微短劇、數字音樂、云演藝等[3]。以微短劇為例,根據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互聯網網民規模為11.08億人,其中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微短劇正在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消費形式。微短劇具有題材多樣、形式靈活的特點,能夠成為非遺音樂的重要載體,為大眾的數字消費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
(三)做好非遺文旅項目開發,實現非遺音樂體驗創新
非遺音樂的數字化能夠為各類主體開展高效、多元的數字化應用和轉化提供便利。面對文旅融合背景下消費者的沉浸式體驗需求,政府職能部門、文旅單位要積極推進非遺音樂資源的數字化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的體驗項目。
1.創新特色文旅項目,滿足受眾體驗需求
各地要加強對本地非遺音樂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和轉化,并與文旅產業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項目,開放給游客體驗。例如,文旅單位可以將非遺音樂與本地的旅游景點進行融合,借助旅游景點在文化氛圍、環境和流量上的優勢,設計大型歌舞演出、多媒體藝術展演等體現本地非遺音樂文化特色,能夠與游客實現實時互動的文旅項目[4]。以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和南漢二陵博物館合作策劃了文旅項目《沉浸式藝術劇場“傾聽‘康陵’”》為例,將非遺音樂與遺址空間進行了視覺、聽覺等多層面的結合,不僅展現了傳統民樂的藝術美感,也實現了遺址文化“活化”傳播。星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利用竹笛、古箏等樂器表演了名曲《上》《大漠》《青銅》以及原創曲《康陵賦·熾流》等或悠揚或壯闊的樂曲,并在光電影像的配合下展示了康陵的歷史以及考古現狀。康陵展廳及其穹頂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音樂場域,其自然的回響效果實現了音樂價值的最大化。
2.搭建非遺音樂景點,拓展地方文旅資源
除依托現有文旅資源構建非遺音樂展示平臺以外,政府職能部門還可以加大投資,以非遺音樂為核心和主題開展文旅資源開發,將有價值的、成體系的非遺音樂資源以及相關的其他資源共同開發為主題文旅景區,讓非遺音樂成為本地的文旅“名片”。
3.依托非遺音樂數據庫,打造線上文旅消費模式
非遺音樂數據庫的構建既是為了非遺音樂的留存和研究,也為深度開發利用非遺音樂資源、推動文化文旅產業發展。依托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助力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新業態、構建新場景,創造消費新需求,提升大眾的線上文旅體驗感,豐富文旅消費場景,更好地滿足大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盡管當前數字化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如5G技術、VR/AR技術、3D技術、全息影像技術已在非遺活化、文旅產業中實現應用,但線上文旅產業的發展卻較為薄弱,其根本原因在于線上文旅消費產品開發力度的不足。對此,政府職能部門及相關文化主體要做好線上非遺音樂文旅消費產品的開發工作,充分利用非遺音樂數據庫中的豐富資源,打造諸如線上非遺音樂博物館、線上非遺音樂演奏會等創新文旅業態。同時依托VR/AR等先進技術,打造非遺音樂交互式體驗功能,滿足大眾足不出戶的體驗需求。
(四)加強非遺音樂IP運營,打造非遺音樂文化品牌
針對當前非遺音樂在保護和傳承中面臨的困境,品牌化運營能夠構建完整的非遺音樂形象,形成一個具有獨特性、排他性和辨識度的品牌符號,在大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構建非遺音樂IP,打造非遺音樂品牌
數字化技術能夠為非遺音樂IP的打造帶來全新的機遇。第一,數字化技術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為IP塑造提供依據。大數據、智能算法等技術能夠更加全面地采集市場數據和用戶數據,從而準確把握當前大眾的興趣偏好和消費行為[5]。這為非遺音樂品牌IP的構建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撐。在打造IP形象的過程中,要做好前期的市場調查工作,提升品牌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第二,數字化技術能夠創新營銷路徑,提升IP的知名度。數字化技術顯著提升了信息的傳播效率,構建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和營銷策略,例如借助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進行傳播、打造圈層文化進行營銷宣傳等。
2021年,河南衛視《唐宮夜宴》這一舞蹈在河南春晚的推動下迅速火遍全網,河南衛視也借此機會與河南博物院等機構聯手,共同打造了“唐宮夜宴”這一IP。河南博物院在IP塑造上引入數字展、華夏古樂團演奏等諸多形式,為廣大游客帶來了精彩的非遺音樂和視覺盛宴。華夏古樂團本質是音樂文物陳列活化的創新形式,其不僅復原、復制了大量的音樂類文物,還依托考古研究,結合歷代樂譜、文獻和民間音樂遺產,創作了近200首古樂。在博物院華夏古樂廳中,游客可以盡情欣賞賈湖骨笛、王孫誥編鐘、虎紋特磬等古樂器的環佩叮咚、絲竹繞耳、金石鏗鏘,還可以戴上VR設備,穿越千年。
2.開發數字非遺藏品,豐富文旅商品體系
元宇宙概念的興起讓數字藏品的開發成為非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由于缺乏實物載體,依托數字技術打造數字藏品,對于豐富非遺音樂和文旅產品體系至關重要。非遺音樂數字藏品的開發、宣傳和銷售環節均依靠數字化技術來實現,并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加密,具有較高的消費和收藏價值,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音樂的魅力。例如,在2022年,酷狗音樂與敦煌聯合推出了首個敦煌音樂數字藏品《樂起敦煌》,該系列數字藏品以圖片加音頻的形式生動還原了方響、答臘鼓、箜篌等十款敦煌壁畫中經典的古樂器,還用千年古樂演繹了國風樂曲《怎嘆》。《怎嘆》作為一首國風金曲,其歌詞取材于春秋時期的民歌《越人歌》,在編曲上則采用了傳統國風的編曲思路,原曲本就運用了大量傳統民樂,敦煌版的改編則充分表現了古箏的靈動悅耳、弧形阮的圓滑柔和以及方響的莊重大氣,極具文化底蘊的特色樂器為整首歌曲帶來了煥然一新、內涵豐富的聽感。非遺音樂數字藏品的開發可借鑒這一模式,通過樂曲新編、創新融合等方式展現非遺音樂的藝術魅力。
結" "語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文化事業和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政府職能部門和相關文旅機構要牢牢把握數字時代的發展脈絡和趨勢,積極利用數字化理念和技術推動非遺音樂的轉型和發展,深入挖掘非遺音樂的資源價值,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林芬.非遺地方戲曲音樂活態保護與傳承的思索[J].戲劇之家,2023(36):24-26.
[2] 李貌,成瑩.數字化賦能下湖湘非遺音樂的傳播探索[J].黃河之聲,2024(07):153-155.
[3] 徐子涵.藝術傳播視域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路徑[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4(02):191-195.
[4] 黃文婷.上饒音樂類“非遺”在文化旅游產業中的應用與創新研究[J].極目,2024(03):32-36.
[5] 趙嵐.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J].傳媒,2023(12):77-79.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