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道德踐行的重要維度,新時代職業美德理應成為全社會職業道德建設的范式,從而構建起個體品德與職業倫理相統一的價值坐標系。勞動作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源泉,不僅承載著創造物質文明的經濟功能,還在青年價值觀培育中發揮著固本培元的精神塑造作用。面對現代性社會職業領域中道德失范的現象,我們需結合德性倫理的整體性品格評價與普遍道德原則的指導性,確立一般性價值規范,調和職業倫理的“零散性”與“特殊性”,實現道德評價的完整性與規范性統一。我們通過培育勞動者“愛勞動\"的德性,可以有效化解職業道德領域的現代性矛盾,實現“勞動創造幸福”的價值導向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一、新時代職業美德的實踐特質
(一)美德:作為實踐品格的倫理內涵
美德就是一種實現快樂、發達或者美好生活所具備的品格。美國倫理學家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AlasdairMacIntyre)在其著作《追尋美德》(AfterVirtue)中強調,美德作為人類已然具備的優良品質和價值觀念,擁有并用實際行動詮釋這樣的品質和價值觀念,人們就可以在實際勞動中得到相應的快樂和好處(或譯為\"益品\"),倘若缺乏這種品質就會嚴重地妨礙我們獲得任何諸如此類的利益。何為“德性”?就是讓道德主體在“真正的共同體\"中為美好生活的創造提供價值指引和方向指南的“良品”。
培育良好的人格品質,就要在實踐中涵養勞動情懷,樹立科學的勞動觀。
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我們傳承馬克思主義的倫理認知思想,注重挖掘扎根在人民群眾中的中華美德,汲取歷史人物的美德和精神,充分彰顯中華美德的時代價值和永恒魅力,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現代文化、現實生活相融相通,并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為推進新時代職業美德建設提供豐厚滋養。
(二)社會職業群體的美德標準
在德性論視野中,“幸福\"完全不同于功利論理論體系中的“快樂”,而是和共同體(國家)的“福祉”是緊密相連的。美國女性哲學家瑪莎·C.納斯鮑姆(MarthaC.Nussbaum)在其作品《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和哲學中的運氣與倫理》(TheFragilityofGoodness:LuckandEthicsinGreekTragedyandPhilosophy)的書名中使用的“goodness\",指的就是“一種欣欣向榮的人類生活‘人類的善'或者幸福,而不是‘品格的善\"[2]。“福祉\"關乎個人的幸福和滿足感,更側重對整體生活狀態的描述和評價。但古典時期的哲人無論從君主制還是民主制出發,大都認為從事具體職業的勞動是卑賤的。與之相反,馬克思主義經典觀點和理論中則注重勞動的作用,認為勞動創造財富是永恒的真理。在勞動過程中、在人類共同體力量的運用中,“善”的功能才能完整展現。
道德共同體,既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需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對當下道德領域突出問題進行治理的長期目標之一。[3]把美德放在道德共同體的構建中來考察所得到的“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論述,是對全體勞動人民的美德的充分的肯定。對于勞動的作用,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為有益的勞動只有在社會中和通過社會才是可能的,所以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4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勞動即為財富的源泉,亦為幸福的源泉。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各式難點和堵點問題,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憑借全體勞動者共同的勞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期的治國理政中,始終保持著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道德觀念,塑造全社會尊重勞動的倫理價值觀,并且著眼于不同的勞動分工特點,對于師德、青少年道德、醫德等具體的職業道德方面提出更為具體的要求。
(三)勞動創造人生價值
2013年,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在《全球青年就業報告》中用“陷入危機的一代\"(AGenerationatRisk)代稱當代青年,并以此來形容全球青年的生存狀況和發展前景。在此背景之下,怎樣認識和看待自身,已然成為縈繞在每一位新時代青年心頭的“青年之問”。
無論是“80后\"“90后\"還是“00后”,中國從無所謂“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彎曲的青年脊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對祖國的愛,助力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青年面臨眾多的選擇,關鍵是要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引導自身的選擇。縱觀古今,中華民族涌現的無數仁人志士證明,青少年選擇吃苦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進步、選擇了未來,選擇奉獻社會也就是選擇了高尚。想要做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新時代青年,“立德\"就成為青年成長成才的前提和基礎。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聚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既要在日常生活不斷積累善行和美德,讓“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在時代新人中蔚然成風,又要將立德樹人貫穿各個教育環節,讓時代新人更多地參與勞動實踐。
二、在勞動中涵養職業美德
(一)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第一美德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創造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
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從政治經濟學的維度分析,認為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歷史、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創造了道德,塑造著人的倫理德性,塑造了具有美德的人。勞動是人類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是人類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人在勞動中激發并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積極的道德情感。尊重他人的勞動是最基本的素質,是個人的修養,也是一種社會美德。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勞勇敢的民族之一。今日,中國人民昂首闊步走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上,勞動依然是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們依然需要傳承和弘揚勞動精神,做新時代的奮斗者。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發展到什么水平,勞動都是一項光榮的任務,美德永遠孕育于勞動中。
(二)傳承勞動精神彰顯時代新風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弘揚勞動精神,培育職業美德時,我們需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展現中華傳統職業美德的新氣象,讓傳統職業美德煥發新的活力。在新時代話語體系中建構職業美德,我們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將勞動精神與契約精神、改革創新精神、團結合作精神相結合,用“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理念凝聚社會正能量,書寫時代新篇章。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堅定認同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解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尺度與核心內容。從勞動對社會的意義和價值角度出發,實現勞動解放和人的解放,本質上就是徹底消滅勞動的異化性質,使勞動從“必然”走向“自由”,成為人們自覺自愿的活動。正因為如此,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的指向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蘊含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不是一個單向度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全面的、辯證的、具體的、實質性的。作為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價值核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的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它涵蓋勞動者自身體力和智力的充分發展,同時還包括勞動者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要“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5,從而實現全體人民的幸福和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造成人的片面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舊式分工和私有制。
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指向,是對既有現代化模式的超越與創新,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由之路。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也是深入探索職業倫理問題的基石。勞動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創造了人、社會和社會關系以及由此展開的社會、國家、個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勞動倫理是倫理學研究的“元問題”,是職業美德的具體體現。新時代中國職業倫理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涵蓋職業行為的方方面面,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弘揚勞動最美社會風尚
資本主義文明形態是由資本集團主導、資本邏輯驅動的文明形態,具有內在對抗性,社會文化總體呈現低俗庸俗媚俗之風。在西方現代化理論中,資本主義文明被塑造成超歷史的“神圣形象”。在被資本主義文化浸染得更透徹的西方社會,勞動之美、勞動之樂日趨暗淡,勞動觀念日漸淡薄,倡導“不抵抗、不奮斗\"的“躺平”消極心態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主流心態。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充分揭示了“勞動創造了美”\"勞動產生了智慧”的本質,現實的勞動不僅是生產物質財富的手段,還使得人的本質力量具象化,同時還能夠創造出勞動的對象化的產物一美。勞動本質問題中,更重要的是勞動的倫理意義,是其所蘊含的道德和倫理層面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勞動在將人與其他要素置于合理的倫理價值關懷時,還引領人們向著更為幸福、美好的未來邁進。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進程中,廣大勞動者應深入領會新時代勞動精神,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營造出崇尚勞動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國家應通過情感引導、樹立正面榜樣,充分激發勞動者的內在動力,讓人民群眾充分肯定和贊美勞動,深刻把握“勞動最美麗\"的時代意蘊。
三、以勞育人鑄就職業美德之基
(一)現代職業美德困境與德性論路徑
職業美德反映職業、行業以至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是一般道德規范在職業(行業)領域中的具體化、特殊化,是對一般道德在職業行為中的反映。從本質上說,職業美德可被視作道德主體所具有的某種“德性”,這樣的“德性”是對于道德主體的品行和才能的反映,職業領域中反映出的優秀品質與主體的根本品質并無“異化”。在現行的職業領域中的道德評價體系里,人們通常將職業(崗位)中的技術規范,當作首要的評價標準。雖然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道德評價體系中的純粹的技術化、理性化特點,徹底摧毀了人的品格的完整性。
現代職業美德的最大特點是明顯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無法統一的、各式各樣的職業道德規范。面對復雜的社會道德困境,化解的途徑各不相同,以至于出現不同行業、職業領域中的職業道德相互間的道德沖突現象。面對職業道德沖突的現象,人們基于職業道德準則和職業行為所蘊含的價值,做出“應該\"與“不應該\"的道德選擇。一般性道德規范作為現代職業美德的根本,此時其本身反而暴露出混亂的情況,這樣的現狀必定將影響到職業美德,這就是近現代社會的職業美德建設所面臨的“根源”性問題。因此,想要有效解決職業美德矛盾,首要做的是確立基本的一般性的價值規范。在強調開展德性的整體評價的同時,還強調需要從一般性的道德原則基礎上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出具體的規范,從而形成各行業(職業)內的職業規范,并作為一般社會道德的特殊表現形式。
“愛勞動\"作為新時代職業美德的一般性價值規范,既是對德性倫理“內在品格完善”的繼承,也是對普遍道德原則“規范統一性”的實踐。培育勞動者“愛勞動”的德性,可以有效化解職業道德領域的現代性矛盾,實現“勞動創造幸福”的價值導向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道德支撐。
(二)以勞育人鍛造時代新人
勞動教育是鍛造時代新人的重要一環,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想要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行之有效的勞動教育能夠使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造就“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思想與比較具體的勞動教育措施[,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勞動智慧。“兩個結合”中“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根本要求,使得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必須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勞動教育,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基本規律及個體狀況,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多樣性地開展培養生活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職業技能的教學活動[8,在勞動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形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說,新時代勞動精神是中國勞動者在勞動中展現出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它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育具有正確勞動觀念、必備勞動能力、積極勞動精神和良好勞動習慣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以勞動精神指引新時代勞動教育,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將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貫穿育人全過程,不斷探索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智慧化實踐新路徑。
(三)以勞育人鑄就美好人生
勞動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其不僅包含勞動技能的學習,還包含價值觀、生活態度的培養。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無數勞動者立足自身崗位和本職工作發光發熱,樹立良好的勞動品質,形成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
在新征程中,我們要深刻認識新時代勞動精神所蘊含的價值引領、社會導向和發展方向,深刻把握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奏響勞動光榮的時代強音,使勞動精神真正匯聚奮斗偉力,發揮內在價值觀的整合力、凝聚力和塑造力作用,培養全社會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讓“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要讓青年更好地理解勞動在追求人生的價值感、歸屬感和幸福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感悟在勞動奉獻中詮釋青春的真諦的獨特魅力。
(四)以勞育人推動培根鑄魂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承載著立德樹人的職責和鑄魂育人的使命。從人的精神世界誕生和演變歷程來看,只有通過社會化的勞動才能夠真正實現人自身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即社會價值。精神世界是個人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思維化、觀念化、意識化的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因此,社會的精神世界是由現實世界中各個個體的精神世界共同構成的。只有現實世界中所有個體的精神世界都能獲得充分的自由與發展,社會的精神世界才能激發出內生的活力和動力。現代社會中,個人的精神世界應當通過勞動教育的正確引導,在勞動實踐中不斷豐富。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僅是為了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水平,還重在“育”,注重塑造勞動者的精神面貌、價值取向,讓其從內心深處自覺自愿地將為人民幸福和祖國發展繁榮不懈奮斗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
勞動是人造就其主體性、回歸其本真性的必然途徑與方法。以勞動精神激發時代新人挺膺擔當意味著要從根本上明確青年一代成長之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是以勞動倫理為核心的教育模式,以建構和諧勞動關系為基本定位開展的多元化勞動教育,其中勞動倫理貫穿育人的全過程。
四、結語
勞動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是職業倫理的基石。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進程中,勞動精神對于營造崇尚勞動的社會風尚、凝聚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方面起著重要的思想作用。青年一代要深刻把握“勞動最美麗\"的時代意蘊,充分發揮勞動精神的教育引導作用,使以愛勞動為核心內涵的新時代職業美德成為民族和時代的鮮明特質。
參考文獻
[1]AlasdairMacIntyre.AfterVirtue[M].NotreDame:UniversityofNotreDamePress,1984:191.
[2][美]瑪莎·納斯鮑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中的運氣與倫理[M.徐向東,陸萌,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修訂版序言2.
[3]龍靜云.我國社會道德共同體及其型構策略[J].中州學刊,2015(1):79-84.
[4][德]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3.
[7]崔海亮.我國傳統勞動教育的現代啟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2-22.
[8]郭笑雨.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的勞動倫理審思[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