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新時代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導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2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我們以史為鑒,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將千百年來積淀于人民群眾生活中的生態價值觀念,創造性轉化為現代生產理念和綠色生活方式,從而實現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的有機統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一、“取用有節”的生態智慧意蘊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3]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闡釋了“取用有節\"的思想精髓。
(一)“取用有節”:古代生態自然觀的智慧結晶
“取用有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源于先人對自然界及其與人類關系的深刻認識。在古代生產力水平較低的背景下,人類獲取生產生活資料主要依賴自然界,因而獲取資源的方式必須以自然規律為前提。提倡簡約樸素的“取用有節\"生活方式體現了對自然界發展和人類生存之間關系的深刻洞察。“取用有節”不僅是古代生態自然觀的集中體現,也為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奠定了基調,提供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正確思路與實踐路徑。
中國古代倡導儉樸的生活方式,認識到節約資源是保障人類生存發展的關鍵,這種思想為后世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啟示。孔子將“取用有節”作為踐行“愛物”理念的具體路徑,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4,強調對動物存有仁愛之心,反對濫捕濫殺。管子堅持“以時禁發”原則,認識到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認為自然資源的可再生能力是國家繁榮富強的關鍵,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自然資源的利用。盡管國家的山林樹木生長旺盛,但也必須提前做好管理,在合適的季節進行采伐。
“知常”“知和”“知正”“知足”是道家的生態哲學思想。萬事萬物生長變化自有其規律性,“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5];人類世界的發展也要遵循自然的發展客觀規律,“不知常,妄作”就會導致災難。莊子認為“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7,自然界存在固有的規律性,外界力量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要懂得“知常”“常然”,認識并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知和”才能達到世間萬物之平衡,和諧相處才能孕育萬物,有了“和\"氣,萬事萬物才能合乎規律地生存發展。人與人之間相處要達到與“人和”,人與自然的相處要達到與“天和”,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終極目標。面對取之有盡的生態資源,我們要懂得有節制地利用,即“知止”。把握好“度”,懂得適可而止才能細水長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維護好生態平衡。
孟子認為\"養心莫善于寡欲”[8],認為人應該節制欲望,降低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以君子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逐漸找回普通人丟失的“四端”(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要以一顆善良之心對待自然,保護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被眼前的物欲蒙蔽雙眼。
古代先賢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探索與實踐,試圖找到一條既能滿足人類需求又不損害自然利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生物之豐敗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9,高效利用與合理配置資源的關鍵在于人類自身。只有正確認識自然規律,才能科學地利用自然;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在這一過程中,順時節用、用養結合的理念,正是古人對自然規律深刻洞察的生動體現,也為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示。“取用有節\"的生態自然觀,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也為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方向。
(二)“取用有節”:生態民生觀的道德基石
古人將節儉視為君子的重要道德標準之一,認為節儉是立身成人的優秀品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10],節儉不僅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遠大志向的根基。
古代“取用有節\"思想不僅體現了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也蘊含著君與民之間的相處之道。管子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強調治國需節制用度,以保障國家安定。孔子主張“仁愛”,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2],認為君主應節約財政開支、愛護官吏,并以適時的方式役使百姓。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強調“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13],指出合理利用資源、保障百姓生計是實施仁政、贏得民心的關鍵。荀子主張在加強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節約用度,避免百姓因過度索取自然資源而陷入貧困。墨子則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系統闡述了“節用”思想,批評有的統治者“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14],沉迷享樂而忽視國政,導致國家衰敗。墨子認為,“節用\"不僅能富國富民,還能增強國家抵御天災與戰爭的能力,確保統治穩定。
(三)“取用有節”:生態經濟觀的可持續發展啟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家的穩定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取用有節”思想不僅為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指導,也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深刻的啟迪作用。通過倡導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節約,這一思想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提供了重要借鑒。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思想源遠流長,最早見于唐代陸贊所著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其中指出:“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15陸勢目睹連年戰亂導致百姓生活困苦、人口銳減、財用匱乏的慘狀,深感痛心,多次呼呼統治階級體恤民情,減輕賦稅。
此外,古代思想家還提出“量入為出”的主張,強調根據收入決定支出,反對奢侈浪費。這一思想與“取用有節\"理念一脈相承,均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國家應根據糧食產量與財政收入合理規劃支出,確保經濟穩定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節儉并非過度吝嗇,而是追求“儉而有度”,避免走向極端。只有在節約與適度之間找到平衡,才能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社會的長遠發展。
“取用有節”是節儉的重要表現形式,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它強調通過調節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結構,增加社會財富并減少浪費。國家合理利用土地實現治國安民,社會合理分工提高勞動效率,個人提升勞動素質,都是增加財富的有效方式。“取用有節\"思想不僅為古代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也為現代經濟結構調整與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深刻啟示。
二、“綠水青山”:對“取用有節”思想的創新與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對中國傳統“取用有節\"思想的創新性發展。它不僅在理論上繼承了“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智慧,還在實踐中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這一理念強調,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通過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為“取用有節”思想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意義。
(一)“取用有節”到“綠水青山”:自然觀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取用有節”思想是對人類濫用資源、破壞生態行為的深刻批判與反思,體現了對自然的“仁愛之心”。這一思想蘊含豐富的生態智慧,不僅有助于減少對動植物的損害,也有助于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馬克思在探討人與自然關系時,進一步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馬克思指出:“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這一論述強調了自然的先在性與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大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人類是從大自然中長期進化與演變而來的。同時,人類的生存資料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受到自然界存在狀態的限制與制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產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價值啟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注重維持人類自身價值與自然價值的平衡。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取用有節\"\"道法自然\"等生態思想強調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揭示了人的本質在于回歸自然,人與自然萬物在本源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人類片面追求經濟高速發展,將自然視為掠奪對象,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掠奪自然資源成為獲取財富的手段,人們不惜犧牲“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在當前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無節制消耗自然資源、污染環境必將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節約發展成本、降低污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提供了科學答案,將研究重點轉向自然環境,將對人的倫理關懷拓展到對自然的精心呵護,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方向。
(二)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態與經濟的雙贏之道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理念強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旨在實現“取”與“用”的完美銜接。這一理念不僅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而且強調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最終惠及民生。我們通過科學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效益,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財富。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展的基礎之上,人們對于生態蘊含的價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以更加客觀而全面的視角看待自然,創造性地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一理念,以全新的戰略性思維和科學的發展思路厘清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在這一基礎上,我國致力于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升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發展是為了讓人民過得更好一些,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態環境代價,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給破壞了,最后還要用獲得的財富來修復和獲取最基本的生存環境,這是得不償失的怪圈。”7美麗中國建設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又要發展好經濟,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統籌推進,這一規律的深刻認識離不開我國實踐的長期證明。目前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生態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物質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人的需求隨之發生變化: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人們在滿足自身物質生活的前提與基礎之上渴望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財富,良好的、適宜生產生活的自然環境既能夠提供優美舒適的物質環境,又能夠充盈人的精神世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18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一切經濟的發展都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人民在享受經濟增長成果的同時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金山銀山\"關乎民生,“綠水青山\"同樣關乎民生。發展經濟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保護生態也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生態環境作為公共財富,關乎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與健康權利。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每一位公民享受到“綠水青山\"帶來的環境效益,切實感受到其帶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這不僅彰顯了“綠水青山\"的民本價值,也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提供了科學路徑。
(三)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生態優先的底線思維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要求我們抓住事物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客觀分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二者的關系,作出正確抉擇。“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是在“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理念基礎上的飛躍與升華,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凸顯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要求我們用長遠的眼光作出合理的取舍,“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19]。人類要想實現自身的永續發展,必須懂得愛護自然,掌握生態發展規律,減輕自然環境壓力,堅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發展道路,構建“取用有節,永續發展”的生態保護體系。只有實現“綠水青山”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社會經濟資本,享受生態紅利。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是對生產力發展、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理念的有機統籌,體現了一種回歸自然的綠色發展觀。“綠色發展\"是一種以“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為核心的理念,是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必然途徑,也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最佳選擇,是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堅持綠色發展,我們必須開源與節流并重,預防與治理結合,兼顧全局與局部,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文明生產模式,摒棄“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拒絕“刻舟求劍”“緣木求魚”的僵化思維。踐行“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核心理念,意味著堅持“留得方寸地,讓給子孫耕”的長遠理念,也意味著以可持續發展方式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三、結語
中華文明“取用有節\"的生態智慧,以敬畏自然、節制欲望為核心,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基因。這一傳統在新時代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深度融合,催生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了理論躍升。
當前我國已形成“保護一增值一共享\"的閉環機制:生態修復提升資源價值,市場化運營激活“沉睡資產”,數字技術賦能精準治理。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關鍵,在于以制度創新釋放生態紅利,以科技手段提升轉化效率,以普惠機制確保發展成果全民共享,最終實現生態保護、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協同共進。
面向未來,中國需進一步以國內實踐貢獻全球治理,通過綠色“一帶一路”、氣候變化合作等,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唯有如此,我國方能在文明傳承與創新中,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東方智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
[2]荀子[M.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381.
[3]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在二O一九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二O一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北京)N.人民日報,2019-04-29.
[4][12論語譯注[M].3版.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72,4.
[5]
[7]莊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31,216.
[6]老子道德經注[M].(魏)王弼,注.樓宇烈,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39.
[8]
[13]孟子[M].2版.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301,5.
[9]
[15](唐)陸贊.陸勢集[M].王素,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746,746.
[10](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M.段熙仲,聞旭初,編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27-28.
[11]管子校注[M].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51.
[14]墨子校注[M.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414.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17李軍,等.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31-32.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0.
[19]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N.人民日報,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