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要用唯物史觀的根本方法把握歷史與指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風險挑戰依然嚴峻。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在互聯網進一步發達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條件下的新變體,與傳統歷史虛無主義一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實質仍是唯心史觀,意在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理合法性,歪曲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及偉大成就,抹黑黨的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離間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其在以更加隱晦化的內容表達和傳播形式輸出不良社會思潮,從而\"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境\"[3],尤其對青年理想信念的樹立構成極大威脅。《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把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作為立身之本,努力成長為黨、國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4新時代新征程,用教育引導青年抵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與堅定理想信念,已然成為當前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在數字時代的發展特征
數字時代,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借助技術賦能和傳播生態變革,可通過數字平臺得到快速衍生,實現快速植入和快速輸出,以更隱蔽、更細膩和更溫和的發展樣態侵蝕青年的理想信念,并呈現以下發展特征。
(一)傳播主體虛擬化:在數字平臺中更直接地偽裝身份
隨著數字技術的革新,網絡媒體等數字平臺得到迅猛發展,并為信息傳播帶來革命性巨變。匿名性和虛擬性成為網絡傳播者在虛擬空間中進行溝通交流和信息傳遞的顯著特征。這些特征使傳播主體可以輕易地虛擬化自己的真實身份,達到更直接地偽裝自己的目的,造成傳播主體的真實意圖和背景難以被追蹤,為錯誤歷史觀點的迅猛傳播提供便利。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被賦予多維“馬甲”的虛擬化身份。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能夠不受特定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不同的網絡平臺注冊多個賬戶、使用假名或匿名發布信息,構建出多種虛擬數字身份形象。這些虛擬身份的多樣性使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能夠更直接且廣泛地進入各個網絡社群,裂變式傳播錯誤觀點,誘發錯誤思潮的規模化涌動。另一方面,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借助身份的虛擬化逃避追責。數字平臺的匿名性意味著在虛擬空間的發言主體可以忽視現實世界的各種行為限制和責任義務,換言之,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可以利用身份虛擬性規避個人名譽損害或法律責任。例如,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在網絡平臺上以“歷史愛好者”“獨立學者\"等虛擬身份,發表一些看似客觀實則帶有偏見的材料解讀內容,使得他們得以在不違反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曲解歷史、否定歷史事實等方式,傳播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從而迷惑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受眾。
(二)立場輸出隱蔽化:在傳播表達上更柔和地消解歷史
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在傳播內容和表達方式上不采用直接否定歷史的做法,而是通過更加柔性的手法,逐步消解歷史事實和扭曲歷史認知,從而達到虛無歷史的目的。一是以文娛藝術為附著載體。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符合大眾心理和娛樂習慣的文化消費形式,將錯誤的歷史觀點偽裝成輕松幽默的內容混入日常生活話題、娛樂消費形式,以無底線的娛樂化、戲謔化的方式“博眼球、賺流量”,給特定的政治意圖穿上“隱身衣”。二是以情感共鳴為敘事手法。軟性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夸張渲染某些負面歷史人物的悲劇命運或描繪某些歷史事件的戲劇性轉折,引導受眾產生同情或懷疑的態度。這種情感化的表達方式更容易打動人心,以“造氛圍”“帶節奏”的方式“夾私貨”,使受眾在情感上陷入共鳴的誤區。三是以碎片化觀點為輸出策略。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實施游擊式傳播策略,將錯誤觀點碎片化,借助熱點關聯與議題依附的傳播技巧,在數字化場域構建起具有強滲透性的認知陷阱。這些虛假內容混雜于海量信息中,容易誤導受眾對歷史事件的整體認知,使受眾難以準確辨別客觀歷史,使歷史真相在快速傳播的海量數字信息中被稀釋。
(三)目標對象年輕化:在群體選擇上更精準地針對青年
受限于傳統媒體傳播范圍窄以及話題門檻高等因素,傳統歷史虛無主義的“受眾群體多數為黨員干部、專家學者和史學人群”5],但又因這些群體具有較強的批判能力和意識形態抵抗力,傳統歷史虛無主義的實際社會影響較為有限,也更容易受到有效的反駁與遏制。對此,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將主要目標鎖定在具有較廣泛社會影響力的青年群體上,企圖通過吸引這一群體來顛覆主流意識形態。首先,青年是數字時代信息生產、傳播與接收的“主力軍”。當下的青年是成長于數字化環境的一代,他們習慣從互聯網獲取信息,而數字平臺“依照大量瀏覽痕跡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投其所好,精準投喂各類信息”,也為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精準影響青年群體提供技術手段。其次,青年正處于多重社會身份的重要轉變期,更易受到思想壓力的沖擊而影響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就業、學習等社會競爭的巨大壓力下,青年可能會感到迷茫與困惑,喪失方向,進而產生消極情緒。由于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和對錯誤思想言論的鑒別能力,青年極易被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精心包裝的“新觀點”“新理論”誤導。再次,通過影響青年的理想信念,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試圖影響中國共產黨執政治國的重要群眾基礎。軟性歷史虛無主義通過扭曲青年的歷史認知,諸如倡導所謂青年教育需要“去政治化\"等,其實質在于模糊中國共產黨和青年運動的關系,弱化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的領導,誘導青年在紊亂的歷史觀中迷失理想信念,削減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實現分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年先鋒力量的意圖。
二、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理想信念的侵蝕機理
對于如何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7]。對此,可以從政治信仰、家國理想和奮斗信念等三個視角深度把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何以利用偽科學理論、虛假的規律和非主流觀念侵蝕青年理想信念。
(一)以偽科學理論動搖青年的政治信仰
任何忽視歷史背景和發展階段差異性的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軟性歷史虛無主義運用抽象的概念解釋具體的社會現象,實則是對歷史條件和社會實踐的摒棄與脫離,隱藏其中的偽科學理論,其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產物。具體而言,軟性歷史虛無主義者借助學術話語體系對偽科學理論進行包裝,運用統計分析、模型預測等數字技術手段,營造一種基于數據和邏輯推理的假象,從而有目的性地誤導那些尚未建立堅實理論基礎的青年群體。此外,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獲取的來源與方式。青年群體傾向從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數字媒體獲取資訊,而這些平臺上充斥著大量未經嚴格審核的信息內容,諸如打著“學術研究\"旗號但實際上“通過所謂微觀實證、新史料公布的碎片化手段孤立、靜止、片面地對待歷史”8內容。這些內容在與青年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真實情況相矛盾的情況下致使他們出現認知沖突,旨在利用偽科學理論背后暗含的錯誤意識形態達成動搖青年政治信仰的政治圖謀。
(二)以虛假的規律弱化青年的家國理想
歷史規律“既是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作用與運動的規律,更是作為主體的人在歷史必然性中推動社會變革與進步的規律\"9。虛假規律的敘述往往刻意忽略或篡改重要史實,故意放大某些負面歷史因素,塑造消極乃至悲觀的歷史圖景。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利用虛假的規律故意歪曲歷史的真實面貌,引導人們形成錯誤的歷史觀。其強調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是由于過去的政策失誤造成的,旨在讓青年群體質疑歷史共識,不斷弱化其家國理想,從而對國家的未來前景感到迷茫。實際上,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積淀,都有其適合的發展道路,根本不存在適用于所有國家與所有情境的固定發展模式。當前全球化進程加速推進,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侵擾從未停正,當代青年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更加便捷地接觸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潮觀念,而在面對經過精心包裝后被呈現出來的如“自由\"和“人權\"等資本主義價值觀時,一旦缺乏思想理論的正確指導與對國情實際的準確把握,則極易掉人思維“誤區”和認知“陷阱”,喪失對我國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制度等的自信力。
(三)以非主流觀念襲擾青年的奮斗信念
正確的認識必須以實踐為基礎,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卻顛倒這一順序,其從某個預設的理念出發,強行賦予現實世界以特定的意義,忽略實際情況,這一過程形成的觀念正是非主流觀念。具體而言,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利用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等非主流觀念,釋放看似尊重個性發展的意識形態迷霧,以削弱人們的集體凝聚力和社會責任感。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10]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緊密聯合的整體,即有且只有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人們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一旦長期處于被非主流觀念襲擾的環境中,青年的奮斗信念必將在潛意識中受到嚴重打擊。事實上,當前數字平臺存在大量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內容,借助數字智媒等多樣化展示手段引導尚未完全形成穩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青年群體把物欲享受視為成功的標志。這就使青年群體忽略了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的重要性,從而走向思想墮落和精神頹廢、意識萎靡和意志消沉,最終在“心、腦、行”中拋棄了奮斗信念。
三、抵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理想信念侵蝕的方法策略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已然融人青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引導青年正確應對數字生活所帶來的風險挑戰,在抵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威脅中堅定理想信念,是當前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以校園教學為主渠道宣介黨的創新理論
作為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為有效抵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理想信念的侵蝕,學校必須將黨的創新理論全流程、全鏈條和全方位融人日常教學活動,使之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一方面,思政課程要以歷史實踐、歷史話語“啟”人。思政課程就是“道理課”,教師要大力宣介黨的創新理論,幫助青年在系統的理論學習中儲備政治知識和提高政治意識。教師應結合歷史實踐有形有感有效開展理論宣介,教育青年學生透過史實深刻把握創新理論背后的深刻內涵與發展邏輯;以“五史\"學習教育為主題,組織開展小組學習、專題研討、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鼓勵青年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悟情理與通曉道理。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要以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感”人。教師應結合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專業教育中涵養青年學生歷史思維與堅定歷史自信。就理工類的專業教育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介紹科學家為國家科技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宣揚愛國奉獻精神;而文史哲類的專業教育,教師則可以緊扣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等,幫助青年學生讀懂歷史、弘揚文化,使他們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政治悟性。
(二)以日常生活為抓手浸潤育人
馬克思認為:“迄今為止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正確的唯物史觀必須根植于社會現實,來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抵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青年學生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引導與培植其正確的歷史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他們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加強\"精神生產”,筑牢青年學生對“大歷史觀\"的理性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精神生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范疇,就日常生活而言,可以具體到人們的歷史觀、文化觀、消費觀等方面。對此,學校可以倡導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培植服務意識、借助體育競技培養奮斗精神等,使他們不斷投身積極向上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強化“家庭紐帶”,涵養青年學生對“大歷史觀\"的感性認同。“日常生活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個人為主體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動”[12],在青年學生確立理想信念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家庭教育發揮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引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階段關鍵期的青年群體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將“大歷史觀\"轉化為自主觀念。中華民族將愛家與愛國統合為一體,而從小培養青年的愛家意識,在本質上就是在其內心孕育愛國意識。對此,家長要保持與青年的有效交流,使青年在家庭環境中擁有表達意見的權利與擔負家庭責任的義務,從而厚植青年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
(三)以網絡治理為主陣地,為青年營造良好輿論生態
為防止青年被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裹挾,網絡監管部門必須全面加強網絡環境的治理,牢牢掌握網絡輿論的話語權,營造清朗健康的數字環境。一方面,推動數字主體構建,確立數字公民身份。數字公民身份的確立實質是明確個體數字行為的權責歸屬,以有效追蹤與確認數字行為的實際操作者。構建數字主體能夠促進數字技術在數字時代發揮虛擬場域育人的積極效用,即有利于提高數字環境的安全性和透明度,降低青年被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裹挾的風險。此外,鞏固青年對數字公民的身份認同感,幫助青年理解自身在數字社會中的數字身份,使他們進一步具備抵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信息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強網絡監管治理,及時檢測數字空間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動態,做到有效應對。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就是“擾亂社會公眾的歷史認知,以達到‘欲滅其國,先去其史'的目的\"[13]。對此,必須建立“政府主導一社會協同一家庭引導\"的數字空間管理機制,才能在數字時代有效對抗錯誤史觀的肆意彌漫與泛濫,確保主流思想的主體地位得到持續鞏固,指引青年在數字時代與數字空間凝聚起團結奮斗、共向未來的強大共識和力量。
四、結語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作為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一種隱蔽的、虛偽的意識形態威脅,通過偽科學理論、虛假的歷史規律和非主流觀念試圖對青年理想信念進行侵蝕。因此,我們應從與青年緊密聯系的校園教學、日常生活、網絡治理等方面探尋有效抵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侵蝕的策略,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引導和幫助青年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培養青年成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9-80.
[2郝永平,黃相懷.加強對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辨識與防范[N」光明日報,2021-12-15.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2022年4月)N.人民日報,2022-04-22.
[5]何文校.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踐新樣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3):128-137.
[6]翟月熒.網絡謠言的傳播與治理[J].東岳論叢,2023(8):150-156.
[7]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13.
[8]熊文景.唯心史觀指導下的歷史虛無主義—兼論檔案是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器[J.紅旗文稿,2018(5):13-15.
[9]李國泉,邱友亮.馬克思的歷史規律辯證法思想考論[J].社會主義研究,2024(4):37-44.
[10]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173.
[12]周丹.唯物史觀的日常生活轉向與價值觀革命[J].探索,2015(5):170-175.
[13]崔耀中.旗幟鮮明講政治—基層如何加強黨的政治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21.